齐 超 田建红 刘晓东
作者单位:天津市北辰医院 麻醉科 300400
患者,男性,84岁,身高170cm,体重74kg,因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拟择期行开腹胆囊造口术。既往高血压病史30年,规律口服复方利血平和卡托普利,血压控制在140/80mmHg。脑梗史10年,口服曲克芦丁片和复方丹参片药物,无后遗症。既往冠心病24年,症状为胸闷心慌,口服丹参滴丸能缓解。入院查心电图发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无晕厥史,无黑蒙史。否认吸烟饮酒史,长期吸二手烟。
患者入室,血压160/70mmHg,心率56次/分,血氧饱和度97%,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2mg、依托咪酯18mg、舒芬太尼15μ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15mg,泵注右美托咪定30μg,10分钟内泵注完,可视喉镜下经口气管插管,ID7.5,导管尖端及套囊处利多卡因凝胶涂抹润滑。B超引导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0.375%罗哌卡因30ml。术中持续泵注3~6mg/(kg·h)丙泊酚及0.05~0.2μg/(kg·min)瑞芬太尼,术中行有创血压及BIS监测,术中血压控制在(120~170)/(60~85)mmHg。
手术历时50分钟。苏醒期患者呛咳,血压高达177/85mmHg,立即静脉推注乌拉地尔降压,发现左侧鼻孔出血,颜色鲜红,立即压迫止血。依据BIS值调节丙泊酚,泵注瑞芬太尼0.02μg/(kg·min)泵注右美托咪定30μg,10分钟内泵注完,请耳鼻喉科会诊,用前鼻镜检查,枪状镊子夹出积血,寻找出血灶,用新生儿吸引器管吸引鼻腔,观察无活动性出血,可视喉镜下发现声门处有积血,吸引,观察30分钟无活动性出血。充分吸引口腔内分泌物,在气管导管内喷洒2%利多卡因70mg,患者有自主呼吸后静脉注射阿托品0.5mg和新斯的明1mg。停止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待患者潮气量>450ml,PETCO2<45mmHg后拔管,期间患者未发生呛咳,间断推注乌拉地尔减弱血流动力学的波动血压控制在(120~150)/(60~75)mmHg观察1小时生命体征平稳,无鼻出血后安返病房。和病房医生交代控制血压。术后第2天访视患者无再次鼻出血发生。
呛咳反应是拔管期常见的并发症,也是诱发机体应激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患者心率增快、血压甚至颅内压升高,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增加麻醉风险。老年人主要是由于血管壁硬化或者欠缺弹性,比较容易受外界刺激或者血压较高的影响出现鼻出血[1],且治疗效果差,容易复发。60岁以上以嗅裂区出血最常见可能和局部的解剖有关,嗅裂区的血供来源于筛前动脉,血管呈直角弯曲状,血管承受的血流压力较大[2]。
所以我们在拔管期间应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呛咳的发生,Jee和Park[3]研究显示,气管拔管前5分钟,在气管导管内喷洒2%利多卡因1mg/kg可以减少呛咳的发生。瑞芬太尼虽然有确切的镇咳作用,长时间应用体内无蓄积,短时间内可以代谢完全,但它的呼吸抑制、苏醒延等不良反应也使其在拔管期应用受限。因此,如何合理把握瑞芬太尼的用药时机、用药剂量以及用药方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4]。研究认为,右美托咪定抑制咳嗽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及神经中枢,在降低感受器对气道刺激的敏感性的同时阻碍神经冲动的传输,从而抑制咳嗽反射的完成,有效避免呛咳等不良反应的发生[5]。另外,此病例我们可以使用喉罩,喉罩对于老年人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或者在手术结束后更换气管导管为喉罩。
老年人围术期如果发生鼻出血多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控制高血压是治疗高血压鼻出血的重要措施。防止反流误吸,对于清醒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高血压病患者可有血压高、头昏、头胀[6]。虽然传统的鼻腔纱条填塞仍是较常用的鼻出血治疗方法。但对未明确出血部位的患者,盲目机械进行鼻腔填塞不仅达不到止血效果,还可能造成诊治贻误,且易损伤鼻腔黏膜,导致新的出血,使原发出血位置的识别更困难。鼻内镜检查,准确定位出血部位,采用电凝止血和对无法电凝部位行局部填塞,治疗效果明显,患者痛苦小,是治疗老年鼻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