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兰 吴远华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常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性、阵发性、剧烈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多数为单侧面部发病、少数为双侧面部发病,是一种排除颅脑神经损伤原因未明确的脑神经病变[1]。本病多见于中医学中的“面痛病”[2]。据最新报道,临床主要以中老年患者多见,40岁以上患者占70%~80%,年发病率为3~5/10万,女性多于男性[3]。三叉神经痛多为诱因刺激引起鼻翼、口角、颊部、或口腔区电击样、刀割感、针刺、或撕裂样剧烈疼痛为主,突发突止,剧烈难忍,严重者痛不欲生,间歇期可正常。大多数患者选择口服抗癫痫类药物来缓解疼痛,但长期服药有一定弊端[4]。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发展,中医治疗该病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吴远华教授以祛风散寒通络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西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中医学认为,本病外因多以风邪为主兼挟寒、湿、热诸邪上犯头面经络,阻遏清阳之气,阻碍气血运行,不通而痛。内因则多见于痰浊、瘀血等内阻,致使经气不利,逆上而发;或由情志内伤,肝火、胃火循经上炎,上扰清窍,清窍不利而发;也可由于年老体弱,气血亏虚,脉络失养,清阳之气不能上达而发。即所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三叉神经痛患者大多数病程较长,随着病程的迁延,发作次数逐渐增多,发作时间延长,间歇期缩短,甚至持续发作,很难自愈,使得患者情绪低落、痛苦不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交活动。
吴远华教授为贵州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善治脑系疾病及周围神经病证,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师从吴远华教授,随师侍诊于侧,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吴远华教授在总结古代医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病位在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面为阳明所主,五脏六腑之气血精华皆上注于头面。风之为邪,其性轻扬开泄,为百病之长,易犯头面。风邪侵袭头面三阳经,寒邪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易致气滞血瘀,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寒性收引,寒邪伤人,易收敛气机牵引作痛。风寒之邪易与痰结为患,脉络痹阻不通,而发为面痛。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与三叉神经痛突发突止,遇寒加重,遇触即发相似。
三叉神经分布范围与三阳经在头面部的循行部位类似。《难经》有云“手三阳之脉多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且明代王肯堂认为“足阳明经络受风毒,传于经络,血凝滞而不行,故有此证”之说,说明此病多由外感风寒之邪,内生风化火,阳明胃热所致,而以风邪为主。
综上所述,吴远华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风寒之邪侵袭,三阳经筋受邪结聚,阳气阻遏,不通则痛所致[5]。病理因素以风、火、痰、瘀之邪为主,而寒、湿、虚、情志等为诱因,累及手足三阳经脉。本病顽固难治,反复发作,临床上往往虚实夹杂。本病治疗原则主要以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为法。在具体治疗时,必须审证求因,灵活应变。据此,吴远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拟方荜茇定痛汤,在面痛的临床治疗中,每获佳效。
方药组成:荜茇6~12 g,川芎10~12 g,白芷18~20 g,细辛3 g,羌活10 g,全蝎5~6 g,蜈蚣2~4 g,醋延胡索10~20 g,炙甘草3~6 g。方中以荜茇味辛,大温,无毒,入阳明经,以其温中散寒、行气止痛之功,尤甚止痛,重用为君药。川芎、白芷、细辛、羌活均可祛风通络止痛,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祛一切之风,调一切之气”(《本草汇言》);白芷“治眉棱骨痛、齿痛、鼻渊”(《本草备要》);细辛“主诸风痹痛,头痛脊强者,利九窍,散结破痰”(《本草从新》);羌活“散入表风邪,利周身诸痛”(《雷公炮制药性解》);取其四药辛窜走头,协助荜茇祛风通络止痛,四药相互配合,增强该方止面痛之力,共用为臣药[6]。醋延胡索味辛,温,无毒,善行气活血止痛,“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止痛力强。蜈蚣、全蝎为虫类药,善息风止痉、搜风通络止痛,此三药相配,共为佐药。炙甘草能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而为使药。但纵观全方,方中有诸多引经药,如白芷为阳明经引经药;川芎为厥阴经引经药;细辛为少阴经引经药;羌活为太阳经引经药。白芷、细辛相配,一走阳明,一走少阴,直达头面而祛风通络止痛;人体经络四通八达,当人体受外感内伤或年老体虚致经脉不利、气虚血少、阴阳失衡时,即会出现气血阴阳失调,不通、不荣为病。全方配方严谨,诸药相伍,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效。
顾某,女,73岁,2019年11月17日初诊,自诉反复左侧面部疼痛5年余,复发加重1周余。多年前在外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曾予卡马西平片口服,初为200 mg/d,即可控制疼痛,后随病情进展逐渐加量仍不能控制,长期服用大量抗癫痫药卡马西平,3个月前出现走路不稳,曾有跌倒经历,经头颅核磁共振检查除外颅内病变,考虑卡马西平片引起的共济失调。患者诉1周前,骑摩托车外出不慎面遇寒风,导致面部疼痛加剧。刻诊:左侧上、下颌骨处疼痛明显,多于晨起刷牙、咀嚼时或遇冷刺激诱发,发作时可有放电样,数秒钟可稍好转,2~3天即发作1次,严重时疼痛如刀割感,伴面部拘紧感,左侧眼睑不自主跳动,自用毛巾热敷疼痛及拘紧感稍好转。不能咀嚼食物及大声说话,伴头昏耳鸣,纳眠差,大便稍溏,小便调,舌淡,苔白腻,脉弦紧。西医诊断:三叉神经痛。中医诊断:面痛。证属风寒外袭型。风寒之邪侵袭头面经脉,三阳经筋受邪结聚,经气不利,失于调达,经络不通则痛所致。治则: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为主。拟方:荜茇12 g,细辛3 g,川芎12 g,白芷18 g,羌活10 g,醋延胡索20 g,全蝎6 g,蜈蚣2 g,炙甘草6 g。上方为广东一方智能颗粒剂,开水冲服,每日一剂,共300 mL,分3次温服,连服7日。
2019年11月24日复诊:自述服药2日后疼痛明显缓解,可以正常进食及说话,服药期间发作次数较前减少,面部拘紧感好转,冷刺激诱发明显减少,左侧眼睑仍不自主跳动,夜寐尚可,二便调。效不更方,祛邪务尽,遂减醋延胡索量为10 g,荜茇6 g,遵上方再继续服7剂。
2019年12月02日三诊:面痛疼痛基本好转,纳眠好转,眼睑跳动稍好转,全蝎减量为5 g,再予上方继服1月余巩固其疗效。根据其眼睑跳动予针灸治疗一次,主以祛风散邪,息风止痉为主,穴取阳白、翳风、太阳、头维、合谷、足三里、太冲穴主以平补平泻法为主,留针30分钟,针后眼睑跳动明显好转,并嘱其调情志,避风寒,慎起居,饮食有节,以防病情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左侧上、下颌骨处出现疼痛,累及眼支,因外感风寒之邪诱发加剧,同时伴有面部拘紧感,左侧眼睑不自主跳动,舌淡,苔白腻,脉弦紧。风寒之邪侵袭经脉,经络血脉痹阻,气血失调,不通而痛之已成。初诊时应用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法,效果明显,二诊后病情好转,减少醋延胡索、全蝎、荜茇用量继续服用,病人可在7~14剂后疼痛基本痊愈,见效神速。全方重用祛风止痛之药,对于疼痛较重、病程较长的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配合针刺通达经络,调畅气血,针药并用,速去顽疾。吴远华教授对于该病初发者,多单用荜茇定痛汤加减治疗,2~3天后疼痛可明显缓解,连续治疗1~2个疗程即可取得满意疗效;对于病情严重者,多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嘱其服用荜茇定痛汤加减并予卡马西平片口服,每次一片,每日二至三次,根据病情轻重而定,在治疗过程若疼痛消失,则逐渐减少西药应用,1~2周后停用。同时继续服中药1月余控制病情反复。如有明显面肌痉挛者,再配合针灸辅助,疗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