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针理论指导下的壮医药线在临床中的运用举隅※

2020-01-12 11:23张天彬李桂贤莫霄云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期
关键词:任脉黄帝胸闷

张 涨,张天彬,李桂贤,莫霄云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53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530000)

莫霄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从医数十载,擅长运用中医思维和传统理论治疗内科杂病,其首次将内针理论与壮医药线相结合,以免除患者的针刺痛苦,且疗效持久稳定。本文通过临床医案介绍其临床思路,以飨同道。

1 内针理论渊源

“黄帝内针”又简称“内针”,是源自《黄帝内经》中的针法,黄帝内针传人杨真海传讲,由其传承弟子刘力红整理后公诸于世。内针理论注重调整人体阴阳,如《素问·生气通天》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伤寒杂病论》曰:“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可见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而针刺具有调整阴阳的作用。《灵枢·根结》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型与气,使神内藏。”而内针的治疗总则又在于调整阴阳,其理论依据正如《素问·阴阳大象大论》云:“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其治疗总则是:“左症右治,右症左治;上症下治,下症上治;同气相求,阴阳倒换求。”可见内针之法不离阴阳,其理则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针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

此外,黄帝内针还具有以下四大特点。①安全:黄帝内针进针的范围严格限定在肘、膝关节以下,除了头部的百会、人中、承浆等穴位会用针刺外,躯干及肘膝关节以上禁针。②高效:黄帝内针的特点是进针见效,如拔刺也,如雪污也,如解结也,如决闭也,尤其是一些痛症,基本上是针入症消。③方便:黄帝内针用针区域限定在肘膝以下,挽起袖口即可予针刺,不需要特定的设施和场所,简单消毒后即可以进行针刺。④实用:黄帝内针原理至深、方法至简,其覆盖面十分广泛,除了一些急需外科手术治疗的病证以外,人体的不适症状按照规范原理,基本都有解决之法。

2 壮医药线

虽然内针效果显著,然而在临床工作中对于一些畏针、烦躁不安不便留针及有神志问题的患者,在针刺无法实施的时候,内针又面临着局限性。因此,莫霄云老师将内针理论与壮医药线结合运用于临床,对于无法针刺且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改用壮医点灸的方法,起到持续刺激穴位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壮医药线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得来,由黄瑾明、黄汉儒、黄鼎坚3位教授发掘整理并加以规范,治疗上采用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于患者体表穴位,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调整气机的作用。药线点灸疗法所需设备为一根线和一盏灯,点灸时略有蚁咬样灼热感,迅速消失,患者无痛苦,易于操作且安全可靠,灸疤如粟米大小,5~7 d后自行剥落,脱落后无瘢痕,期间灸疤可持续对施灸部位进行刺激,起到持续的治疗作用[1]。研究表明,壮医药线具有抗炎、抗氧化、改善血液循环及血管重构、调节免疫力、内分泌,促进神经修复等作用[2-4],对于改善各种关节疼痛、带状疱疹后遗症等疾病的治疗有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内针与药线二者各有所长,莫霄云老师首次将内针理论与壮医药线结合,取长补短,运用黄帝内针理论,以壮医药线点灸代替针刺,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

3 病案举隅

(1)患 者,女,72 岁,2018 年7 月13 日 于 本 院 住院治疗。患者胸闷,气喘,夜间尤甚,不能平卧,坐卧不宁,彻夜难眠,偶有咳嗽,双下肢水肿,按之如泥,纳寐差,二便调,舌体胖大、质淡暗,苔水滑,脉弦而有力。既往有慢性心力衰竭病史,查心脏彩超示:左室多壁段收缩活动异常,心脏射血分数46%,主动脉瓣钙化。入院后予以硝酸甘油持续泵入,口服利尿药等对症处理。患者次日夜间咳嗽加剧,胸闷气喘难以平卧,俯仰反复,躁扰不宁,胸闷以心胸正中和左侧为主,患者俯仰反复不便针刺,故选壮医药线点灸,遵从黄帝内针取穴原则,寻找阿是穴,患者胸闷以左侧为主,故选患者右手取穴:列缺、太渊、合谷、内关、后溪。点灸须臾嘱患者轻声咳嗽,患者轻咳后,自觉喉中清爽,已无咳嗽,胸闷气喘缓解,并可平卧,嘱其导引,使患者心神宁静,能安然入眠。6 d后灸疤自行脱落,患者已无咳嗽、心慌、胸闷等症状。出院前复查心脏彩超示:心脏射血分数54%,主动脉瓣钙化。夜间可平卧入眠。

按语:患者年老体衰,心阳肾阳亏虚,阴寒内盛,至虚有盛候,故脉弦而有力,水饮内停于心胸,故为咳。查患者病位在中,咳嗽、胸闷以中部和左边为主,遵从黄帝内针治疗原则,故左病右治,故选右手,患者胸闷所在位置以任脉、太阴、阳明、厥阴为主。患者咳嗽时咽喉不适,心胸正中为任脉所过,《素问·骨空论》记载:“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可见任脉既过咽喉又过胸腹,因列缺通于任脉故取之。任脉、督脉两经互为表里,任脉为阴,督脉为阳,依照阴阳倒换原则故取后溪,以达从阴引阳之妙。心胸部位在中焦,任脉旁开2寸、4寸分别为太阴、阳明所过,故选太渊、合谷,按内针理论心胸为中焦,太渊、合谷为上焦,中焦相对于上为下焦,取下病上治之意,且二经一阴一阳,互为表里,又起到调气和血之功。诸穴合用,故其效立现。

(2)患者,男,58 岁,2018 年3 月26 日 初 诊。患者头痛10余年,左侧头痛,疼痛以左侧额骨部为主,宽约3 cm,至后枕骨部,痛不可触,平日无法梳头,每日睡觉只能头靠右侧卧,方能入眠,眠中不慎触及左侧患处,即可痛醒,服用盐酸曲马多等止痛药物无效。患者来诊时,体态消瘦,面色潮红,语声洪亮,自诉因工作原因,性格急躁易怒,恼怒时头部胀痛益甚,视物模糊,纳尚可,寐差,二便调,舌红苔少,双脉脉硬。既往有高血压病10 余年,未规律服药,曾多次查头颅CT、MRI未见异常。来诊时测血压:158/94 mm Hg(1 kPa=7.5 mm Hg)。因患者症状在左侧,故选用右手,查患者症状所处位置以少阳为主,少量部位在太阳,故寻阿是穴于少阳,按及中渚穴时,患者诉酸麻痛甚,按压时患者诉痛已减半,嘱患者轻抚患处,患者随即可轻抚之,正予进针之时,患者见针,面露恐惧之色,不便针刺,故选壮医药线点灸,点灸须臾,患者诉疼痛大减,抚之已不痛,嘱患者调畅情志。1 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7 d后灸疤消失,复测血压:144/85 mm Hg。

按语:《素问·本病论》云:“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患者性格急躁易怒,怒则气上,气血上逆而不下,郁于头部聚于少阳,使人头痛脑响。怒气久郁,则肝血受损,肝血受损,无法濡养于目,故患者视物不清。《难经·六十八难》曰:“输主体重节痛,中渚为手少阳之输,手少阳脉上贯肘,循外上肩,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查患者头痛部位为足少阳胆经所过,按照黄帝内针理论患者病在上焦,故取之于上,寻阿是穴于手少阳,按及中渚穴附近时,患者疼痛减半,正如《千金方》云:“凡病皆由血气瘀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对脑血管舒张及收缩有双向调节作用[5]。但患者畏针不便针刺,故选壮医药线点灸,以达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平衡阴阳之功,阴阳平和,气血调畅,则疼痛自止,病痛速去。

4 小结

内针理论可谓大道至简,疗效显著,然而对于一些无法针刺的患者,壮医药线点灸具有疼痛轻、疗效持久的特点,有其独特优势。在临床工作中,可将二者相结合,遵从黄帝内针治疗原则,规范壮医药线点灸手法,将之巧妙地运用于临床,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任脉黄帝胸闷
任脉释名浅析*
功能训练联合任脉灸用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效果观察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一个睡前养心小妙招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五项功课
胸闷气短就医前先做六项准备
胸闷 疾病发病前兆
胸闷,疾病发病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