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冲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和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群文阅读教学一夜之间就成了高中语文一线教师、专家学者热议和力推的教学方式。怎样把高中传统的语文课堂和新时期群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是值得我们所有高中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本文以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现代文群文阅读教学为例,以几篇文章的抒情方式和语言风格的差异为切入口,初步探讨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群文阅读;抒情风格;差异
一篇抒情散文要想真正打动读者,主观情感的有力抒发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中,《想北平》《我心归去》《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这四篇文章,虽然在抒情主题上都一致地指向思乡之情,但在抒情方式和语言风格上确实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三位作者写作风格的差异。
一、《想北平》的平淡冷静、含蓄内敛
《想北平》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作者老舍当时正流离于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愈演愈烈,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较平日更为浓烈。这一份对北平的想念之情中饱含作者的民族忧患意识,扣人心弦。但是,要想在这样一篇短短的抒情散文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北平这座城市的独特之处和自己对北平的深厚情感,还是有很大难度的。因为北平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一时难以说尽。但老舍又不愿意只挑自己所知道的写,担心舍本逐末,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简单地一一罗列、平铺直叙,那就会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失去了文章本身的味道和意义。
因此,作为人民语言艺术家,老舍决心写出“我的北平”,把自己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高度。他舍弃了所有华丽、矫饰的辞藻,用最简单、质朴的言语向读者娓娓道来,用那种眷恋故土的真心感染读者,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笔者在仔细品读之后发现,《想北平》的抒情方式和语言风格给读者以“内敛、含蓄”的阅读感受,整体上显得非常冷静、节制。虽然文中有“我的北平”“真爱北平”这样的直抒胸臆的露骨表达,有“把北平比作母亲”的类比表达,还有“有多爱我说不出”这样欲说还休的表达,但全文最精彩、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还是在于集中体现了“间接抒情”的妙处。作者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体现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了“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老舍对北平之浓烈热爱都间接地依托于北平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或者通过对日常点滴生活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借助自然环境的烘托来流露内心的感受”。老舍用曲折委婉的叙述,使情感的表达显得内敛而深隋、真挚,用温馨惬意的图画,使情感含蓄而冷静。
二、《我心归去》的直截了当,极具攻击性
《我心归去》这篇散文是作家韩少功第三次出访法国回来后写的,文中“一幢别墅”“两层楼”“六间房子”“四张床”“三个厕所”“房子前面是蓝海、旁边是绿公园”等文字描述,无不清晰地告诉读者:法国当地给韩少功的待遇很高,物质条件非常优越。面对如此高的待遇、如此优美的环境,作家韩少功却连用“我在这里能干什么”“守仓库或做家具”“当文化盲流变着法子讨饭”“即使能活下来,我就那么在乎法国的面包和雷诺牌汽车”这四个问句来表达自己对异国他乡的漠然甚至厌恶,语言直截了当、气势咄咄逼人,极具攻击性。作者的这一连串发问仿佛重锤般击溃了我们的情感防线,让我们在思考这四个问题的过程中,还没来得及做出任何反应就已经彻底败下阵来。奇怪的是读者的内心却丝毫没有反感之意,反而感到心服口服,这就是作者攻击性语言对读者的彻底征服。接着,“法语的监狱”“悬崖的边缘”“寂静的深谷”这些令人惊悚的比喻,更直接地流露出作者想尽快逃离法国的内心感受。另外,作者用“对吊灯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这样叠加式的夸张把当时内心的孤独、寂寥、惆怅推向了极点,表现出作者快要濒临崩溃、疯癫的精神状态。虽然作者在文中直接表现故乡美好的文字并不多,但事實上作者“身在法国心在中国”的描写就是对故乡最好的褒奖。法国的条件如此先进优越,相比之下故乡是那样的贫瘠落后,但即便如此,作者心心念念的还是自己的故乡。对法国越讨厌,对故乡的爱就显得越热烈。作者在表达这份情感的时候,描写法国的文字侵略性和攻击性很强。但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执着的爱。作者裹挟着浓郁的感情在我们的情感世界横冲直撞,猛烈攻击着我们的情感阵地,我们最终却彻底地沉醉于作者的这种情感之中,久久不能脱身。
三、《前方》的诗性语言,带有精神体温
《前方》是一篇具有极高审美价值又极具语言美感的摄影散文,我们都应该细细品读他富有诗性的语言,感受文字所展现的人性光辉。文章一开始就用“漠然”和“神情憔悴”这样的词汇来形容一辆破车中旅客们寂寞、孤独的心情,正面刻画,非常容易直击读者的内心,引发读者的共鸣。紧接着,作者在分析人们渴望未知的前方的原因时,把它归纳为内心虚荣、外界诱惑、生活压力、人生理想四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人生实际上是一场苦旅”这一命题。是苦旅就肯定会有疲惫,就会想要适时地停下脚步,想起自己当时是为什么而出发的,是从何处出发的,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在表现这种思乡之情的时候,作者引用了一系列经典诗歌,通过这样的方式,高度引发了天下人共有的对乡土情节的共鸣。诗性的语言流露出作者作为一个散文诗人的精神体温,也让读者在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温习中获得性灵的提升。
四、《今生今世的证据》的痴痴呓语、内心独白
刘亮程在《今生今世的证据》中借助自己的痴痴呓语,犹如山间的小溪向作者低吟浅唱着故土即将消失的悲伤。文中的语言是内心独白式的,但又和一般的心理描写有很大的不同,作者的这种独白都有一个观照物,或许是一堵墙、一棵小草、一个小土坑,或者是一根木桩、一个残疾的男人。刘亮程研究它们、观察它们,与它们亲切交流,给予它们生命的哲思。与此同时,作者诗性的语言饱蘸深厚的情感。“我真的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作者用语言来营造意境,勾勒出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场景,将自己的故乡情结,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诉诸笔端,永远镌刻在每一个读者的意识深处。
“月是故乡明”专题的群文阅读教学为广大教师探索群文阅读教学的方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让学生在围绕一个主问题进行横向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对不同作者的风格特点有更全面的了解,对统一主题的把握有更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