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菊
摘要:从审题的角度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从题目和相关材料的阅读中获得写作内容,明确写作任务,能培养学生对写作要求的解释能力,解决的是学生“写什么”的大问题。审题能力的培养,必须放在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首要位置。具体策略有:制作量表,明确标准;提供方法,启发思考;丰富素材,激活思维。
关键词:审题能力制作量表提供方法丰富素材
审题,是指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作文话题,以求理解其含义,弄清写作的具体要求,确立写作中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以及写作意图和动机等。从审题的角度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从题目和相关材料的阅读中获得写作内容,明确写作任务,能培养学生对写作要求的解释能力,解决的是学生“写什么”的大问题。因此,审题能力的培养,必须放在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首要位置。以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笔者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探索:
一、制作量表,明确标准
学生审题能力的提升,遵循思维能力提升的规律,必须经历从经验化到自动化再到条件反射的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差”“好”与“更好”的基本标准,强化学生的自我调控意识,让学生每次准备写作时,对照量表,自我提问、自行引导,逐渐形成对自己写作的实时监控。为此,我们引入了发展性评价量表机制(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以等级性描述为特征,按照可观测学习结果的SOLO法得出的一种写作教学过程指导策略),明确了初中写作审题能力水平与发展梯度标准(详见下页表1)。
根据表1,初中写作审题能力水平可以分为三个等级。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写作主题为“如何突出中心”,写作实践部分给出的三个任务分别是“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餐桌前的谈话》命题作文、“以‘走出校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写作指导均突出审题立意的要求,设计精巧。
层级标准C级主题——缺乏主题设立意识,具有以下情况之一:①没有主题、主题不清晰或虚幻;②主题与标题或材料不符;③主题错误或格调消极低沉(灰色)。
写作要求——未关注写作标题、提示语中的要求。B级主题——有主题设立意识,但具有以下情况之一:①主题分散不够集中;②主题偏狭不够全面;③主题与标题或材料契合度差。
写作要求——能关注写作标题、提示语中的部分要求,但对文体、时间、空间、人称、范围、特殊词等关注不全面。A级主题——主题设立意识清晰,具有以下情况:①主题正确、鲜明、积极健康;②主题与标题契合度较好,能恰当点题以突出中心。
写作要求——充分关注写作标题、提示语中的要求,充分斟酌标题、提示语在文体、时间、空间、人称、范围、特殊词、情感、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构思时,可要求学生参照标准,首先思考:“我的主题是否符合文章标题要求?”“主题是否比较新颖深刻?”确定写作要求时,再问问自己:“题目的限制条件是什么?”“本次写作任务可以自由发挥到什么程度?”写作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也可参照此标准实施评价。
二、提供方法,启发思考
初中写作常见的命题方式包括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以命题作文为主。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据题目写作。半命题作文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学生自己补充完整再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话题作文,是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内容选材写作。这类作文题一般表面上不含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和一般的命题作文相比,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作文提供给考生的写作空间更大。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了学生,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学生不能脱离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写作。从命题的角度看,命题作文是他命题,而材料作文则是自命题。但无论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最后都要转化成命题作文,才能布局谋篇、规范成文。
以命题作文的指导为例,学生审题时,一要明确命题的三种基本形式:词语式命题、短语式命题、句子式命题;二要明晰标题文字的限制:从文体、字数、人称、范围、句式、情感、修饰词、关键词等方面加以限制,或明或暗对写作提出具体要求。审题时尤其要重视标题的内在意义,词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标题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性的。看到标题后,就要想到标题的内在含义或隐性含义,出题者常常不是要求写表面的东西,而是要求挖掘题目内在的含义。
拿到写作任务,学生首先要明确写作内容,即题目要求写什么,是写人还是叙事,是写景还是状物。写人,是写一个人、两个人,还是写一群人;叙事,是叙述一件事、两件事,还是几件事;写景,是写静景,还是写动景;状物,是状动物,还是状植物。这些在审题时都要弄清楚。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实践要求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写一篇作文,就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谈话是写某一次交谈,还是几次;谈话的内容是宽泛的聊天,还是有针对性的交流。
其次,要明确写作重点,“以‘走出校园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要求所写的事情“触动过你的内心,引发过你的思考”,这就是立意选材的立足点,也是写作重点。这件事情如何触动你的内心?引发你怎樣的思考?“以‘书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提示可从三个角度确定中心,分别是“我的书包”“我是书包”“我和书包”。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辨析,使学生明白三种立意之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找准了文题所写的重点,就把握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选材就有了范围,组材也就有了目标。
再次,弄清文题对行文的限制。很多文题对文体、字数、时间、空间、数量、人称、范围、情感、内容等有明确限制。分析这些信息,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下笔千言不走题”。如《餐桌前的谈话》,地点必须在餐桌前,不能是在书房。又如《那一刻,我们》要注意“们”,突出群体的概念;《门其实开着》需重视副词“其实”的含义和作用,思考有无这个副词的差别。
三、丰富素材,激活思维
构思阶段确定写作任务的限制与要求后,在立意选材的环节,有的学生“心领神会”,却只能勉强表达,绕着道理转圈,难以一语中的。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概括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不强,更重要的是,学生记忆中存储的与该类型主题相关的知识、素材不够丰富。常见的素材积累方式,有摘抄、记录、背诵、广泛阅读、体验生活等。少了思维的参与,很难真正内化为可灵活调用的素材,也很难真正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因此,写作指导时,教师应重视激励学生内化素材的思维活动。
首先,教材就是极好的素材,很多课文无论是内涵還是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上均堪称经典。统编教材的写作教学更注重随文学习的实效性,一般依据单元课文的特点安排写作训练。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的导写部分,先明确了“中心是什么”;然后要求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接着,以本单元课文《猫》为例,说明围绕中心写作该如何选择、安排材料和组织文字;最后,同样结合该单元课文介绍相应的具体的方法技巧。教学中,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体味写作的巧妙,他们更容易受到启发,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写作。
其次,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是素材积累的源泉。作文教学重视生活素材积累的同时,更要重视每一次分享、交流活动。故事会、主题演讲等形式能激活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材料、材料与主题之间关系的理解,促使学生将外在的素材内化。
在学生完成个人的搜集素材和初步审题后,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小组合作等方式激活其写作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讨论和理顺写作内容与作文主题;每位成员交流各自对作文主题的理解和构思,再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汇总整理、形成板书,助力学生完成第二轮深度审题,形成更为清晰的写作思路。
需要说明的是,初中写作审题能力的培养,还应注意两点。一是重视对学生审题的变式训练。要使策略性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中,需要重视设置不同的情境,促使他们关注规则使用过程中的各种不同条件,形成举一反三的领悟能力。二是不断强化对学生语言基础的训练。写作的源泉在语言,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自由发挥情感和个性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作为基础,就没有高质量的审题或写作过程中的其他活动,也就很难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因此,语文课堂内外,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语言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结合写作方法与技巧的适时传授,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学素养。
*本文系江苏省常州市第五批名教师工作室重点课题“写作关键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CZMSa/202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