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CIO体制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2020-01-11 08:33颜荆京汪基德冯瑞茹朱凡李钦芳
数字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发展历程

颜荆京 汪基德 冯瑞茹 朱凡 李钦芳

摘 要:美国是高校CIO体制发展最早的国家,也是目前高校CIO体制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美国高校CIO体制大致经历了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发展历程清晰完整,CIO体制实践成效显著。本文综合借鉴美国多所高校CIO体制,并结合我国高校的组织架构,构建了我国高校CIO体制框架,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明确CIO的角色、职责和地位,为高校CIO体制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培养高素质的高校CIO人才,为高校CIO体制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加强示范引领、校际共建共享,为高校CIO体制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关键词: CIO;CIO体制;高校CIO体制;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69(2020)06-0087-06

收稿日期:2020-09-16

基金项目: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新时代背景下依托基层教学组织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与实践”(2019SJGLX218)

作者简介:颜荆京(1981— ),女,河南三峡门人,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汪基德(1962— ),男,河南固始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基础教育改革;冯瑞茹(1996— ),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朱凡(1997— ),女,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李钦芳(1998— ),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

一、问题的提出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简称“CIO”),一般被译为“首席信息官”。CIO是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信息资源在组织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而产生的一个角色。目前,学界尚未对CIO的界定达成共识,但是“CIO是组织中的高层管理官员,参与组织决策过程,并负责信息技术、人员和资源的统一规划和调配”却是无可争议的。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在此背景下,许多高校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创建CIO职位,高校CIO体制逐渐得以发展。高校CIO体制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何借助信息技术获取大量信息继而获得发展主动权与优势是高校管理者建立CIO体制的出发点。高校CIO体制是以CIO为领导核心,针对高校组织内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合理分配,使信息资源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总和[1]。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了解决高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信息管理问题,国内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高校设立CIO的可能性,北京大学黄达武教授于1996年提出中国高校建立CIO 体制的设想,2005年北京大学建立了 CIO 体制——由常务副校长兼任CIO领导,并成立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协调小组。随后,北京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成立。北京大学CIO体制的建立掀起了学界对CIO 体制的研究热潮,研究焦点由企业CIO体制转向高校CIO体制。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技术,使得高校信息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国政府亦开始重视教育领域CIO体制的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CIO体制尚不完善,主要体现在:①CIO一般由副校长兼任;②大多数CIO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在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发展战略的规划以及推动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等方面都难以达到CIO职位应有的标准;③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CIO体制。美国作为信息化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越来越多的高校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逐渐建立、完善了本校的CIO体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因此,研究美国高校CIO体制的发展历程对于我国高校建设与发展CIO体制以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信息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美国高校CIO体制产生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信息资源重要性的日益凸显,CIO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但是,由于起初多数人并不理解CIO的意义,因此,CIO职位真正设立的时间相对较晚。CIO职位首先诞生于美国的政府部门。1980年,美国政府颁布《文书消减法》,提出设置“高级文书消减和信息管理官员”的职位(这一职位已具备了CIO的某些特性)。1984年,针对政府中信息管理混乱导致“政府拥有太多的错误信息、太少的正确信息”这一问题,负责成本控制的美国总统私人事务委员会即格雷斯委员会提出,在政府的每一级机构中设立一名CIO,以便从较高层次全面负责本部门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 [2]。随后,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政府部门也纷纷设立CIO职位并逐渐发展为CIO体制。

CIO体制在政府部门的成功实践引来了部分大型公司的关注与追捧。美国一些大型公司和企业集团(如Coca Cola、IBM等公司)率先引入CIO体制,CIO体制的引入有效地改善了公司的经营与管理,这一“试验”结果促使其他公司纷纷效仿。调查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國500家大型企业中已有40%的企业设立了CIO职位[3]。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企业已于20世纪90年代将CIO体制视为基础性建设[4]。CIO体制在企业中得到极大发展,尤其是在银行、保险、交通、能源、电力等行业显示出不可或缺的魅力。

CIO体制在政府、企业的成功实践使美国高校受到冲击,也引发了美国高校的深度思考。20世纪90年代,信息资源的爆炸式增长与信息技术更新速度的日新月异对学校信息管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学校信息管理系统难以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战略信息系统应运而生,CIO体制呼之欲出。某些高校管理者逐渐意识到,只有创新管理体制,从战略层面统筹全校的信息管理与规划,才能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5]。战略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既懂技术和组织规划又了解行业发展的人才,以CIO为核心的CIO体制满足其发展需求。因此,美国高校便通过全自主探究,或借鉴政府、企业较为成功的CIO体制,逐步探索、构建、完善适合于本校校情的CIO体制。

1.领导与决策层

领导与决策层主要由校长、以CIO为核心的信息化领导小组以及专家委员会组成,主要负责制订高校信息化发展战略,对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做出决策。以CIO为核心的信息化领导小组给出实施方案,直接对校长负责,向校长汇报。专家委员会对发展战略、信息化规划提出建议。

2.管理与服务层

管理与服务层主要包括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及根据CIO职责设立的相关部门。信息化管理办公室下设网络运行部、网络信息部、教育技术部、学生服务部等。网络运行部的主要职责为:①校园网的规划、实施和建设;②校园网的日常管理和维护;③校园网运行的安全监测及管理;④校园网出口的管理和控制;⑤为校内用户提供技术支持。网络信息部的主要职责为:①保障学校业务信息系统平稳运行;②管理校内各单位的域名、网站、邮箱和托管设备等;③发布网络通知和公告、接受校内外网络信息咨询并向用户提供技术支持;④制订学校信息资源建设规范,根据实际情况开发相应的业务辅助系统;⑤根据工作需要和校园网运行情况,针对单位员工和相关师生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教育技术部的主要职责为:①学校教育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实施;②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平台的推广和维护;③教师教育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培训工作的开展;④学校教育技术设施的管理与维护;⑤相关教学成果的开发和应用。学生服务部的主要职责为:①协助主管领导负责校园一卡通建设的总体规划、设计、协调及具体实施;②保障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正常运行,做好管理、维护及数据安全工作;③做好与结算中心及教学、科研、管理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④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为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⑤负责校园一卡通日常维护工作。

3.操作与应用层

操作与应用层主要是各院系、部门共同推进信息化项目和战略的具体实施,并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向管理和服务层进行反馈,促使其不断完善。

(二)对我国高校CIO体制建设的启示

1.明确CIO的角色、职责和地位,为高校CIO体制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明确高校CIO的角色定位。处于萌芽阶段的美国高校CIO由于角色定位不清从而导致CIO的价值无法充分发挥,进而遭受质疑。只有当领导者认识到CIO在高校信息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并给予CIO决策权,使其参与到学校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发展战略规划制订当中时,CIO体制的优越性才有机会在高校得以凸显。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领导仍然认为,CIO只是辅助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只是充当技术人员或IT咨询的角色,并未清楚地认识到CIO在高校信息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也未让CIO真正参与到学校未来发展规划当中。因此,我们可以吸取美国高校CIO体制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纠正错误观念,转变对CIO角色的认识——CIO不仅是技术人员或IT管理者,而且是高校信息资源建设的总设计师,是执掌校园信息化建设“帅印”的人。

明确高校CIO的职责内容。高校CIO职责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是由CIO角色定位不清晰导致的。美国高校CIO体制在萌芽和发展阶段一直未能对CIO的职责进行清晰的界定,严重影响了CIO体制在高校中价值作用的发挥。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虽已引入CIO体制但却依然未能明确CIO的职责。因此,我们应该吸取美国CIO体制发展历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其在成熟阶段已发展完善的职责内容,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明确本校CIO的职责。

明确高校CIO的地位。高校“一把手”应该认识到:实行CIO体制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部分,而非锦上添花。CIO在高校中的地位不能仅仅停留在拥有建议权的“低层人员”,而应是具有一定决策权的高层领导者,应是能对学校未来发展战略做出统筹规划的人。

2.培养高素质的高校CIO人才,为高校CIO体制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

CIO作为CIO体制的灵魂人物,是CIO体制激发动力、迸发活力、涌现创造力的源泉,是CIO体制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目前,我国对CIO的培养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专门性的培养模式,主要指的是各个大学商学院的MBA教育(部分课程是为CIO开设的);另一类是专门性的培养模式,主要指的是政府、企业、大学和社会培训机构为培养CIO而专门开设培训班,但是,这些培训班侧重于为企业、政府培养CIO人才。

我国高校CIO人才的培养可以在借鉴政府、企业CIO培养模式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以专业学习和具体实践为主线,因材施教。首先,准CIO除学习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经营管理、公共管理、信息变革、信息战略、信息文化等基础知识之外,在他们参训前,培训机构可以事先征询、搜集高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整理后形成问题模块,选聘经验丰富的一线CIO人才作为主讲人,讲授内容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便于准CIO能够“近距离”地解决现实问题。训后,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给予准CIO跟踪指导。其次,对准CIO实行因材施教。具体策略为:①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由于准CIO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各有差异,所以应尽可能地根据他们各自的情况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或提供多种培养方案供他们选择。②课程模块化。增加选修课的门数,扩大选修课的范围,以便满足准CIO的不同需求,增加选择的灵活性和个性化。③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多种培养方法结合,强调授课方式的生动性和互动性,突出培养准CIO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案例教学与实践管理之间的契合度。

3.加强示范引领、校际共建共享,为高校CIO体制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持

目前,我国高校CIO体制的发展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CIO体制发展较为成熟,而大部分高校由于遭遇资金阻力等问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尚不全面,还未完全具备引入CIO体制的条件,还有部分高校尽管已经具备了CIO体制建设的条件,但是仍处于迟疑不前的状态。因此,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鼓励高校发展CIO体制,为其发展创造条件:①注重示范引领。国家应鼓励和支持拥有更多资源和较强能力建设CIO体制的高校发展CIO体制,促使其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加强学习与交流,以不断促进高校CIO体制的发展,待CIO体制发展成熟后,将其成果惠及其他高校,以点带面,实现更多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飞跃。②建立“高校CIO体制联盟”,实现校际CIO体制建设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相互扶持。加强共建共享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使CIO体制更快发展,并能够更好地提升信息化治理水平。各盟校应秉持合作共赢、避免对抗的原则,加强沟通与交流,优势互补,以强带弱,彼此促进,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共治,避免走无谓的错误道路,浪费资源。

五、结语

相较于美国高校,我国高校CIO体制的发展整体上存在起步晚、基础薄弱等劣势,但也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美国高校CIO体制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其发展过程中的失败教训也不容忽视。我国高校在设立和发展CIO体制时,需要客观、全面地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宜的发展思路,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谋定而后动”。体制的更新换代是一个复杂且艰难的过程,因此,对于每一所高校来说,其CIO体制的设立需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在实事求是的前提下稳中求进地发展CIO体制,切忌急功近利,盲目追求速度,否则,或可能沦为一场华而不实的理想主义实验。

[1][9][10][11][12]史海艳.美国高校CIO体制发展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5.

[2]左美云.CIO知识体系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4]陳爱琴.大学CIO体制建立与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5]王左利. CIO:变革时期的新角色[J].中国教育网络, 2009(11):8-10.

[6][7]PENROD J I,DOLENCE M G,DOUGLAS J V.The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in Higher Education[R].Boulder:The Associa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1990:10-30.

[8]WAYNE B A.Portrai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eaders in Higher Education:2008 study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Roles and Effectiveness [EB/OL].(2008-04-25)[2020-07-16].https://www.league.org/sites/default/files/private_data/imported/occasional_papers/0708.pdf.

(责任编辑 孙兴丽 孙志莉)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电力企业中物资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发展特征概述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质性演进历程研究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