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秉涛
【摘要】班主任这一职位十分重要,一方面是要秉承学校的人才教育理念去设计班级管理制度,灵活选择班级管理策略,不断优化班级管理环境;另一方面则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去了解学生的自主需求,由此确定具体的班级管理活动,与学生共同打造一个和谐、友爱、文明的班集体。因此,班主任的管理艺术与管理理念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校生活,所以中小学教育阶段的班主任必须要全面优化管理艺术,不断创新、完善班级管理结构。本文将从巧用聆听与沟通艺术,换位思考;坚持因材施教管理原则,一视同仁;全面渗透人文关怀,用爱教育三个角度来分析中小学班主任应该如何实现有效管理。
【关键词】中小学班主任 班级管理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51-0027-02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本身就处于极为关键的成长周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会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成长经验的积累下逐步形成。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学校生活最为重要,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而在学校之中,班级又是他们参与学校生活的基本单位,所以便需要班主任来引导学生及时参与校园活动。因此,中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全面优化管理结构,不断丰富管理策略,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
一、巧用聆听与沟通艺术,换位思考
聆听、沟通艺术一直都是相辅相成的,是最为基本的一项管理艺术。在过去,中小学班主任会比较依赖单向沟通艺术,一般会自我解释管理要求,学生需被动服从,很少会表达个人想法。但是,在现代教育领域,以学生为本的先进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应该是建设班集体的主人公,所以传统的单向沟通活动便显露出诸多弊端,难以真正突出学生的现实需求。对此,新时代下的中小学班主任要将聆听艺术与沟通艺术结合起来,及时引导学生主动诉说他们对班级生活的期待,解释每一条班级制度的有效意义,及时取得学生的理解与认可,懂得换位思考,保证每一轮班级管理活動都能直接满足学生的成长诉求,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让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发展。
就如在制定本班班级规章制度时,笔者首先展示了学校的学生行为守则及日常行为规范,认真解释了每一条校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希望学生能够理解本校学生的培养理念与管理规则,初步取得了学生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本班学生就可以在主题班会上以小组形式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结合自己对新班级、新集体的期待初步制定班级制度规范。之后,通过小组展示、小组辩论与民主投票,笔者与学生一同确定了本班的规章制度。由于本班学生全面参与到班级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所以他们可以很好地记忆每一条制度规范,也能自觉遵守制度约束,并不会轻易违反制度要求。如此,则可初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再者,待学生民主制定完本班的规章制度之后,笔者就要求本班学生毛遂自荐,主动竞争班干部岗位,阐述自己对于某个管理岗位的认识、竞争优势与管理理念,由此形成良好的班干部团队。其余未被选入班干部团队的学生则可自由担任监督员的职责,监督本班班干部团队的管理行为,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维护班级荣誉,懂得为集体利益牺牲小我。
除此之外,在组织具体的班级管理活动时,笔者也会坚持与学生平等沟通,不会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会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由此确定班级管理方法,由此获得学生的信任与依赖,使其自觉遵守班级管理要求。比如,本班有一个学生虽然十分善良可爱,但是反应速度却很慢,常常是在其他人已经展开了集体活动之后,这个学生还处于懵懂状态,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对此,笔者就及时与这个学生沟通,询问学生是如何看待集体活动的。原来,这个学生性格比较慢热,并不能快速融入集体生活,看似懵懂无知、不合群的行为实则是学生的自我保护,而当学生真正对集体活动产生兴趣之后,他才会自主参与相关活动。对此,笔者就表示自己会尊重学生,但是也希望学生能够真诚表达个人需求,不要错过与同伴相处的机会。于是,在组织集体活动时,笔者都会专门询问学生是否对这一集体活动感兴趣,当学生给出肯定答案时,便鼓励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当然,如果学生并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笔者也不会强迫学生。
二、坚持因材施教管理原则,一视同仁
因材施教班主任管理理念是以学生个体为中心,由中小学班主任针对学生个体需求来确定具体的学生管理计划的教育思想。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和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中小学学校有叛逆思想和怪异行为的学生越来越多,生源愈加复杂。由于撤并合校,各个班级逐渐体现出“大班额”结构特点,每个班级都有几十名学生。这就直接加重了班级管理负担,也更加需要中小学班主任坚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客观分析学生的成长环境,以便更好地改善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此,中小学班主任要多与学生沟通,且要从多方位搜集学情资料,全面了解学生的现实成长问题、问题根源,针对性地制定班级管理计划,让学生真正实现健康成长。
面对本班学生,笔者会客观分析本班学生所遇到的各类问题,希望可以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成长问题。比如,对于一些不懂与同伴交往的学生,笔者会客观分析他们所遇到的人际交往障碍。有一个学生在与人交谈时总是盛气凌人,希望他人无条件服从、纵容自己,但是却无法得到他人的响应。渐渐地,这个学生变得越来越孤独。对此,笔者告诉这个学生要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十分重要,也是赢得同伴认可与理解的基础,所以学生首要前提是要改变自己与同伴相处的态度,懂得为他人考虑,也要自我克制与自我牺牲。另外一个学生则是因为性格腼腆、内向、不擅表达而无法与他人顺利交往,在集体中毫无存在感。但是,这个学生为人十分和善,做事十分周全,总是会默默处理各类问题。因此,笔者就总是让这个学生负责处理一些班级事务,由此增加学生与他人交往的经验,由此帮助学生及时找到知己好友。这些针对性的管理活动都能真正帮助学生,可促使学生真正实现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笔者还鼓励本班学生主动和班主任、同班同学交流,开放了自己的办公室,以便学生及时表达自我,及时解决阻碍学生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的各类问题。
后来,笔者发现有一少部分学生因为在面对教师时会产生巨大压力而选择拒绝与笔者对话,导致笔者对学情信息的了解出现了断层问题。于是,笔者则表示本班学生可以通过写信、发邮件、绘画等方式去展现自己的内心需求,笔者每日都会清查个人电子邮箱,也会认真阅读学生所写的信件内容,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困惑。在笔者的鼓励下,本班有一个学生便尝试通过写信的方式表达个人需求,主要是针对学习上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相关想法。对此,笔者也会通过回信的方式去回复学生,告诉学生应该如何与教师相处、如何实现自主学习,同时还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希望他们能够关心这个学生,尽量满足这个学生的多元需求。如此,则可渐渐帮助学生掌握各个课程的学习特点,使其积累有效学习经验。
三、全面渗透人文关怀,用爱教育
在过去,中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头羊,只要班主任提出管理任务,那么学生就必须要配合参与相应的管理活动。在此过程中,中小学班主任很少会与学生沟通、交流,也不会施加人文关怀,导致师生之间的隔阂感、距离感很重。在这种前提下,青少年是很难自主向班主任表达个人成长诉求的。而且,由于学习最为重要,所以中小学班主任的管理重点也放在了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之上,所设计的每一轮管理计划都是为了保证学生可以真正实现有效学习。但是,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因素却并不仅僅只有学习,需要全面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与行为规范。因此,中小学班主任要全面渗透人文关怀,用爱与温暖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懂得依赖、信任,全方位丰富班级管理内容。
在与学生相处之时,笔者会以朋友身份与学生沟通,避免给学生带来压迫感,也会以无微不至的关心去保护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爱与温暖。比如,本班有一些学生成绩很差,在学习中没有明显的闪光点,也会因此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自信。对此,笔者并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出较高要求,反而会在学习范围之外观察学生,确定学生的闪光点。比如,有的学生口才很好,总是能精确、完整地表达个人诉求,很有感染力,总是会让人不自觉地跟随学生的语言展开想象。因此,笔者就鼓励这个学生多参加一些主题演讲活动,充分展现自己的语言才能。还有的学生比较擅长文艺表演,很有创造力,所以笔者便让这些学生参加学校所组织的文艺活动,使其主动负责本班的文艺表演任务。
还有几个学生很有运动天赋,养成了良好的运动习惯,身体也十分健康,所以笔者就鼓励这些学生及时分享自己的运动经验,帮助其他同学自主锻炼。在这些人文关怀活动中,本班学生都感到十分开心,也在集体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除此之外,笔者也会组织课外辅导培训活动,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起为这些学生补课,双管齐下,既要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也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通过丰富的人文关怀,本班学生都变得越来越依赖笔者,也愿意向笔者阐述自己的心事,聆听笔者所提出的成长意见。其中,有不少学生所产生的成长困惑都是家长造成的,所以笔者也会适当介入家庭教育,与家长和谐沟通,及时宣传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希望家长可以自主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如此,则可全方位地优化学生的成长环境,更易于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中小学班主任在组织班级管理活动时必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时刻为学生着想,能够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真实需求,全面丰富班级管理内容,改善班级氛围与风气,让学生能够在优良的班级环境中真正实现健康成长,切实改善学生的成长环境,使学生能够实现健康全面发展,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吴凡.中小学班主任心理辅导理念和能力探析[J].江苏教育,2018(88):10-12.
[2]冯永刚,何绪娜.中小学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困境及其破解[J].教学研究,2018(06):103-111.
[3]王琴琴,王浩.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对策[J].教书育人,2018(31):78.
[4]潘维香.浅谈中小学班级管理中人本管理模式构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