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军 李闫 张龙涛
摘 要:有千余年历史的鲁山绸在近代却出现大规模生产断代的情况,如今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传承和发展的困境。本文在挖掘鲁山茧丝绸业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情况,深入研究后,发现制约现代鲁山茧丝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有:机械化程度低和抗风险能力弱等。结合未来行业发展前景,本文提出科技引领创新生产工艺、优化行业布局的发展建议,希望能帮助鲁山茧丝绸业在新世纪迅速发展,恢复昔日盛况。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山茧丝绸业;问题;发展建议
一、鲁山茧丝绸业发展历史概述
1.鲁山茧丝绸业的起源和发展
自然条件奠基础。鲁山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交叉地带,县域之内山地面积占70%以上,丘陵浅山,土薄石厚,鲁山因此成为了全国典型的一化柞蚕养殖基地,著名的“丝绸之乡”。
织女传说增色彩。相传,鲁山绸得天仙织女传道,冠名“仙女织”。据史料记载,鲁山丝绸始于夏朝,距今已有四千余年悠久历史,在刘姓先祖刘累迁鲁山后,丝织品已被邑民做赋上交。周朝时,鲁山绸已成为王公子爵的高贵衣料,流行于上层社会。
历史悠久传佳话。汉朝时,鲁山是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曾携鲁山绸作为礼品,汉光武元年,官府把柞蚕种发给百姓,积极倡导发展柞蚕生产。《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九·卓行》载,开元年间,县令元德秀以鲁山绸“岁岁进贡”,后于五凤楼汇演时受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赞赏,被视为宫中珍品,并随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远销中亚西亚各国。明嘉靖版《鲁山县志》载:“洪武二十九年,官民夏税丝一千四百九十四两四钱六分五厘”,明后期鲁山境内柞蚕和丝绸业已形成较大规模,柞蚕和丝绸业出现较大的行店、货栈。清乾隆版《鲁山县志》载:“鲁邑多山林,近有放蚕者”。光绪年间,鲁山茧丝绸分两路外销,一路经北平转张家口,销往俄国、外蒙古(又称草上丝绸之路);另一路经武汉、上海,出海销往欧美其他西方国家。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元顺号出产的鲁山茧绸获金牌奖。在1914年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鲁山丝绸被万家客商誉为“仙女织”并获金奖。“(民国二十年前后)县城附近设有7家炼绸坊,年漂炼‘一六绸26万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时局动荡,鲁山茧绸业逐渐衰微,国内外市場甚至出现断货现象。
2.进入现代的鲁山茧丝绸
国家助力复生产。鲁山解放后,为恢复发展鲁山茧丝绸业,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鲁山县茧丝绸业生产。从1948年起,每年都派专款采购东北优质柞蚕种,以低息贷款形式扶持蚕农,同时建立蚕业技术指导站,推动科学养蚕和防疫灭病新技术。1953年,随着机织绸兴起,缫丝大框改小框。1958年,新建一座机械化的丝绸厂,紧接着建成县办缫丝厂,安装织机80台,缫丝机28台。机械化生产的普及,生产技术的革新,带动了鲁山茧丝绸业的快速恢复发展。至1967年,全县养蚕卵2万多斤,产茧4.8万担,产丝20多万斤,达到当时历史最高水平,同期鲁山茧丝绸业创下每年600万美元的外汇收入,为国家出口创汇和地方经济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冲击阻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家相继取消对柞蚕发展的奖励政策和激励措施,工业化纺织技术的引进和发展,国际国内丝绸市场波动,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主要依靠手工制作的鲁山传统茧丝绸业发展遭受剧烈冲击,丝绸产品滞销,丝绸厂、缫丝厂资金链断裂,最终被迫倒闭,大量传统茧丝绸业从业人员被迫转业,丝绸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从此断代,整个行业发展进入低谷期,唯有传统的手工作坊及鲁山绸老手艺人(如鲁山瓦屋镇李老王庄岳石头等)坚守传承,为新世纪鲁山绸的再次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世纪以来鲁山茧丝绸业现状及问题
1.新世纪鲁山茧丝绸业发展现状透视
产业恢复产量增。鲁山的传统茧丝绸业主要由柞蚕养殖业、丝绸加工业、茧丝绸贸易业三部分构成,“跨种植、养殖、加工、商贸四大部门”。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发展低谷期后,2019年,鲁山县柞坡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西北部山区,涉及下汤、赵村、瓦屋等14个山区乡(镇)168个行政村1.25万户约4万人,适宜养蚕的柞坡利用率达到了25%左右,全县常年放养柞蚕卵4620kg,总产柞鲜茧2000t,蚕茧产值超8000万元,人均蚕业收入2000元。
多元一体新格局。多元化的茧丝绸业格局主要体现在柞蚕养殖业和丝绸加工业上。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9年,全县专门从事丝绵加工的个体工商户和公司、企业有二百余家,遍布县城及各大乡镇,同时每年还有十几万的流动性丝绵个体户在全国范围内从事丝绵生意。这其中尤以鲁山仙女织工贸有限公司、河南靖鲲实业有限公司、瓦屋乡李老王庄鲁山绸非遗传承人岳石头的岳家丝绸坊、四棵树乡张沟的个体户生产传统鲁山绸为主。岳家丝绸坊以传承传统手艺为发展理念尤为受到省市县三级文化部门的重视;仙女织工贸有限公司以综合性发展为重点,在兼顾传承的同时,积极探索新时代鲁山绸发展之路;靖鲲实业有限公司以生产丝绸产品为主,在销售上独具特色;四棵树手工作坊依附于当地旅游业发展,为旅游业一大亮点。“产供销”一体化格局体现在能实现自产自销的岳家丝绸坊和仙女织工贸有限公司。岳家丝绸坊主生产家丝绸,即以桑蚕丝为原料生产出来的丝绸,现已传承一百余年,作为河南省仅有的完全掌握从种桑养蚕一直到加工成可销售丝绸一系列传统手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鲁山绸织作技艺传承人,岳石头的手工作坊现年产“一六绸”一百三十匹左右,长期供不应求。仙女织工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企业化鲁山绸生产公司,同时也是鲁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公司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保留传统“疙瘩绸”特色的前提下,不断革新生产方式,现有柞蚕养殖基地、缫丝车间、丝绸生产车间、丝绸产品生产车间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经过前期的准备和宣传,2019年年产鲁山绸七万多米,主要依靠为北京、深圳、广州等一些服装精加工企业提供自产的鲁山绸面料实现盈利。
规模尚小潜力大。首先是柞蚕养殖,全县适宜于养柞蚕的柞蚕坡利用率有待提高。其次是丝绸生产,传统鲁山绸的生产主要依靠上述四个企业、作坊,年产量有限,常常是处于供不应求的境地。最后是丝绸产品,虽然全县从事丝绵加工的个体户和企业有二百余家,不过少有特色丝绸产品品牌。
2.新世纪鲁山茧丝绸业主要问题分析
传统工艺收益低。通过对鲁山茧丝绸业各个环节的实地调研,发现鲁山的柞蚕生产是一个劳力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科技含量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导致生产中劳动强度较大,柞蚕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够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山区蚕农养蚕的积极性。另外,由于丝绸加工业从蚕茧加工成丝绸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几乎全部需要人工完成,导致生产成本较高,技术设备落后,丝织工艺水平较低,导致鲁山绸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与江浙地区机械化生产的丝绸相比盈利空间较低。以传统制作工艺为主,机械化程度低,是制约鲁山茧丝绸业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市场主导风险高。纵观鲁山茧丝绸业发展历史,在计划经济时期,鲁山茧丝绸业是相当繁荣的,规模大产量高,相关企业营收处于较高水平,对促进地区经济繁荣稳定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大发展,在此时期鲁山茧丝绸业理应抓住机遇,发展得更好,但那个时期鲁山茧丝绸业各个环节营收都处于较低水平,导致大量从业人员流失,行业发展缺少后备力量,规模化生产链断裂。新世纪后,政府一直大力发展茧丝绸业,截至2019年,全县的生丝产量、丝绸产量、丝绸制品产量等依然处于较低水平,行业总体营收不高,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总体上看,行业的市场依赖度高,抗风险能力低,是新世纪鲁山茧丝绸业发展缓慢的最直接原因。
三、鲁山茧丝绸业前景分析
1.特色突出发展基础坚实
基础坚实特色显。鲁山茧丝绸业历史悠久,大部分人民群众都有少许养蚕织绸的经验,并且拥有从源头养蚕到最终制成丝绸产品的完整的传统生产工艺,传统工艺制作的鲁山绸与江浙地区机械化生产的丝绸相比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纯天然纯手工制作,制作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化学品,最终织成的丝绸绸面密实,吸湿透气,亲肤细腻,特色突出,未来拥有自身特色的鲁山绸或将更受欢迎。
2.政策优越发展势头强劲
政府主导政策优。在源头柞蚕养殖上,2007年至2012年,由国家财政投资在鲁山设立柞蚕高产高效生态示范园区,县蚕业局紧跟发展步伐推进科技服务,积极引进东北优质柞蚕种。就实地调研情况来看,2017年蚕茧收购市场价在26元/斤左右,2018年在30元/斤左右,2019年达到了36元/斤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73元/斤,三年间蚕茧收购市场价增长了约38.5%。县蚕业局在革新养蚕新技术的同时,还出台了相关补贴政策、蚕茧收购政策等,蚕农生产积极性较高,全县基本形成“种场+基地+农户”型产业化发展雏形。在鲁山绸的传承发展上,2011年,鲁山绸织作技艺入选河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入选河南省首批“中原贡品”保护名单,受到省市县三级文旅部门重视。如今,政府每年都有专项传承扶持基金用以支持传统鲁山绸织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在丝绸产品加工上,在县政府主导下,建设有“鲁山丝绸家纺产业园”,为积极吸引产业入驻,每年都有返乡创业、厂房租金、设备搬迁等各项补贴。这些优惠政策的落地,产业项目的实施,使近年来鲁山茧丝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未来的发展在政策的支持下或将呈现较好的趋势。
3.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丝绸产品市场广阔。我国自古便是丝绸大国,丝绸产品享誉世界,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虽然全球丝绸市场出现较大波动,但我国出口的生丝、丝绸面料、丝绸制品等一直保持较高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截至2018年,中国丝绸生产量和销量在国际市场均名列前茅,在茧丝原料、丝绸产品中具有垄断优势。世界约80%的茧丝类产品由中国生产,中国的生丝类产品出口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90%,丝绸面料、制品等也占到世界出口总额的50%。国内丝绸市场也有较大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丝绸制品具有的无化学品,亲肤细腻等天然优势也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未来鲁山茧丝绸业的国内外市场依然广阔,只要坚持自身特色发展之路,未必不能再次兴盛。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鲁山茧丝绸业历史悠久,虽发展之路曲折,但终以良性发展为导向。经历过晚清民国时期的辉煌,被万家客商誉为“仙女织”,曾是出口的“王牌货”,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也走入了断代的窘境,新世纪的鲁山茧丝绸业在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基于政策优势以及自身固有的特色和产业基础,或将迅速发展以满足市场需要。同时存在的机械化程度低、市场依赖度高等迫在眉睫的问题也不可忽视,需尽快解决以促进鲁山茧丝绸业持续繁荣发展。
2.对策建议
(1)新科技推动行业转型发展
引入新科技创新生产,不断优化改进茧丝绸业各环节生产工艺,合理整合资源,推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初、深加工型高附加值产业升级,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以提升鲁山茧丝绸商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进而拓宽市场空间和融资渠道。在柞蚕养殖业上,由蚕业局带头搞好良种繁育工作,着力提高蚕种质量,区域性示范推广,大面积普及应用,实现全县蚕区良种全覆盖,稳步推进养蚕户的补贴等各项政策的落实,提高蚕农生产积极性,增大蚕茧产量。在丝绸加工业上,需要政府加大对相关企业的投入和扶持,在保持鲁山绸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对传统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进行转型升级改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丝绸产量,增大鲁山绸的市场竞争力。在丝绸产品制造业上,需加大对丝织产品研发力度,开发出低、中、高档具有科技含量的丝绸产品,同时走大众化和奢侈化品牌路线,树立质量、品牌意识,使鲁山绸产品得到不断升级改造,品质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大力发展特色知名品牌,大力推动鲁山绸产品入驻电商平台,并借助互联网扩大鲁山绸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2)新格局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
优化行业布局,提高行业附加值。蚕业局要发挥好组织协调引领作用,引导农户走“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格局,实行区域化布局,規模化生产。推动成立鲁山茧丝绸业综合发展管理委员会,引进行业人才,整合行业资源,协调各方发展,实现一体化经营管理,提高茧丝绸业整体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同时,提高对柞蚕生产过程中具有极高的生物开发价值的蛹、蛾、蚕沙等产品的综合利用,进一步挖掘鲁山茧丝绸业的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提高行业附加值,实现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强.近代河南茧绸生产及其市场变迁略论[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03):71-87.
[2]鲁山县史志编纂委员会.《鲁山县志》[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3]毕书定.二十世纪前期豫西南蚕丝业[D].河南大学,2008.
[4]马云等.鲁山蚕丝业概况[A].《鲁山文史资料》(重印本)第八卷[C].2014,108-112.
[5]杨和荣.我国茧丝绸业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
[6]畅晋钢.我国茧丝绸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7]楼国庆.世界丝绸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策略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
[8]钱有清等.中国茧丝绸行业2019年运行分析及2020年展望[J].《丝绸》,2020,57(07):1-8.
[9]温润等.改革开放40年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对丝绸外销的影响[J].《服装学报》2019,4(02):163-167.
[10]陈忠艺等.鲁山柞蚕业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蚕桑茶叶通讯》,2019(03):12-13.
[11]陈忠艺.鲁山茧丝绸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辽宁丝绸》,2019(02):1-3.
[12]赵萌萌等.鲁山柞丝绸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北方蚕业》,2018,39(01):50-53.
[13]余富德.河南省鲁山县柞蚕产业面临问题及解决办法[J].《辽宁丝绸》,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