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宝
在10月召开的一次长三角专家研讨会上,来自中科院的一位专家分析指出,放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视角下来看,安徽具有典型的“中部特征”,突出表现在省会城市一极独大上。11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文中提出,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在“省会城市经济繁荣”和强省会战略普遍推进的背景下,这一新动态旋即引发强烈关注。
经过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各省区对“一市独大”的感受完全不同。在东部沿海经济大省,除省会城市外,港口经济强市和制造业强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绝不在省会之下,形成“双子星”结构,典型的有深圳与广州、苏州与南京、青岛与济南、宁波与杭州、大连与沈阳。另据统计,到2020年,广东、江苏两省除省会城市外,“破万亿”城市还有3座,由此带动省内不同区域正在逐步走向均衡发展。
与之相对应,在中西部地区,省会“一市独大”是普遍现象,不管是过万亿的成都、武汉、郑州、长沙,还是正在冲刺万亿的西安、合肥,以及昆明、贵阳、兰州、南宁等,都是所在省域的唯一中心。
一是体现在经济首位度上。武汉、成都、西安等经济首位度都超过30%。二是省会城市相对于经济第二位城市的比例越来越大。2019年,成都是绵阳的6倍,武汉是襄阳的3.4倍,长沙是岳阳的3.1倍,合肥是芜湖的2.6倍,郑州是洛阳的2.3倍。相比2005年,15年來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面对这样的城市格局,要进行城市发展战略的转向吗?
显然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如何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破解的答案也并非是“单选题”。
首先,城市发展有自身的规律。东部沿海经济大省的双城或多元格局是一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样,中西部省区的省会“一市独大”也是一种阶段性特征,不同省区要有不同的定位。济南、南京两个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只有10%左右,也不是较优的结构,同样需要提升省会首位度。
其次,中央高层已明确,是在“有条件的省区”。如果条件不具备,不可简单抛弃强省会战略。从目前的省域经济发展来看,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省已提出,在成都、武汉、长沙、郑州、合肥之外,培育副中心城市,进而带动全省共同发展。实际上,四川的“一干多支”,湖北的宜昌、襄阳,河南的洛阳等城市,都是在探索如何破解“一市独大”的弊端。
相对于成都、武汉等经济体量巨大的城市来说,陕西西安、江西南昌、云南昆明、贵州贵阳、广西南宁等城市,就要从实际出发。过去10年的发展经验证明,正是因为有了西安、贵阳等省会的快速发展,才带动了所在省域发生深刻改变。因此,先做大做强省会自身实力,才能在下一步发展中,更好地实现“一极与多元”的辩证关系,实现省会与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相互促进。
所以说,先做大省会还是同步做大省域副中心,是一个因地而宜的辩证法。“十四五”时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要更好地处理好省会与省域内多中心城市的相对均衡发展,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实际上,破解“一市独大”弊端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构建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