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自钊
采访期间,嘉兴干部和当地学者均反映,最近两年多来,与上海的对接工作比之前顺畅多了,上海与嘉兴的来往越来越热络,评价越来越积极。
究其原因,受访者认为,固然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影响,嘉兴自身实力的提升、战略的清晰明确、配套承接能力的增强,才是决定性的原因。
“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实力的提升是关键。融入上海,说难也不难。上海对融沪发展城市的要求,表面上看是土地、空间、低成本等等,其实不然,上海的要求很简单——你能为我配套吗?想配套,你做得到吗?”嘉兴市政府咨询委秘书长宋志贤坦言,这个配套不是简单的产业链环节的配套,上海和上海的企业,更看重的是政策配套、营商环境配套、治理水平配套,这些只有接近或者与上海的差距不大,项目才会过来。“如果只有土地,有一个园区,根本吸引不了上海。”
“嘉兴近几年做了这么多工作,一言以蔽之,就是提高了配套能力。而且有些领域不比上海差,甚至超过上海,比如嘉兴的数字经济等高端产业,这些让上海感觉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样才会有外溢。”嘉兴学院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庆刚对《决策》分析说。
如果总结嘉兴融入上海的方法论,即不是单纯的被动融入、等着承接,而是精细化、系统化、全面提升自身实力和发展水平,在体制机制上、政策上、营商环境上、治理水平上向上海看齐,实现等高水平对接;同时打造高能级平台载体、蓄积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资源,从根本上、长远上提升融沪发展的能力。
一句话,妥善处理好自身高质量发展与融沪发展的辩证法,练好内功,自身强大,才能更好地融入,才能吸引项目、资源、人才、要素等。
自身實力的增强,也让嘉兴有了不一样的底气和自信。嘉兴市委书记张兵表示,“嘉兴不是只能做上海的配套,也可以有自己的亮点,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嘉兴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影响力将进一步提升;区域间的行政壁垒、制度藩篱、政策掣肘将加快消除,有利于嘉兴进一步整合周边城市资源。”
“不是只能做上海的配套”、“要有自己的亮点”、“整合周边城市资源”……嘉兴的雄心抱负可见一斑。
当前,长三角地区,除嘉兴外,南通、盐城、湖州、宣城等地,均在大手笔的推进融沪发展。同时,南京、杭州等大都市周边地区也在积极地融宁、融杭发展。平心而论,嘉兴融沪发展的“静水流深”,比很多城市的做法更为全面、系统、深入,也正因此,嘉兴收获了丰厚的融入发展红利。嘉兴融沪发展的方法论和辩证法,无疑值得这些城市借鉴。
尽管融沪发展渐入佳境,嘉兴却没有丝毫的自满和懈怠,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
2019年7月,嘉兴市委召开八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把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确立为嘉兴发展的首位战略。
全会特别强调,“要切实增强实施首位战略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26个城市百舸争流、奋勇争先,机遇并非唯我独有,你追我赶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放眼嘉兴周边,苏州轨交S1号线、南沿江高铁已经开工;南通明确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将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杭州重新组建钱塘新区、宁波组建前湾新区……呈现出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局面。
张兵在全会结束后不久接受采访时表示,“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地高铁、机场、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普遍改善,时空距离不断缩小,各类要素加快流动,嘉兴紧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会相对弱化。而且随着发展,要素供给会逐渐紧张起来,我们也在担心,原本商务成本较低的优势是否会有所弱化。”
“错失一个机遇,就可能错失一个时代。一个地方发展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格局正在重新洗牌、面临重构,这正是嘉兴发展的最紧要关头、最关键几步,嘉兴决不能让遗憾上演。”《嘉兴日报》的一篇重磅社论如是说道。
嘉兴民间的有识之士也在思考,当地颇有影响力的自媒体“鹰眼看嘉兴”这样说道,“嘉兴越来越自信。显然,上海之于嘉兴,已从‘接轨迈向全方位‘融入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我想,我们嘉兴人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必须想清楚的:
第一,嘉兴的优势在哪里?特别是在高铁时代,与上海相邻的交通优势正被弱化,放眼长三角城市群,我们的长板是什么?
第二,当下的嘉兴有哪些短板?在现有的条件下,能不能拉长?有哪些是可以创造条件补长的?
第三,上海对于嘉兴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怎样最大限度地打破现有要素的壁垒,让嘉兴共享上海的高端资源?
第四,从1992年就开始讲接轨上海关键是思想观念接轨,站在新时代回味这句话,当下我们的思想观念是否符合融入条件?”
从上至下,有这样的不知足、不自满,以及这些永不拉直的问号,让嘉兴的未来可期,这样的嘉兴值得尊敬,也是可畏的区域竞争对手。
新发展格局下,我们祝福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