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若干关键问题探析

2020-01-11 01:10孙垒张理航
文教资料 2020年25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应用型本科院校制度建设

孙垒 张理航

摘   要: 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是构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基本问题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基本内涵入手,总结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过程中若干关键问题并进行分析,分别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问题、课程体系设计的问题、记录评价体系生成机制问题、数据信息体系构建问题、制度建设和组织保障问题、价值挖掘和应用问题。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培养,第二课堂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纽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更加突出第二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产业结构提档升级的有效切入点。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基本问题研究

当前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经过对部分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研究,可以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着眼于本科教学,培养以应用为目标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范畴有几种观点:一个指1999年后新建本科高校,已经公布的有724所[1](33-40);一个指非博士培养单位中的本科院校,广州日报数据和数字化研究院自2017年开始每年发布应用大学排行榜,是国内首个全样本应用大学排行榜,2019年列入排行数量的有891所;一个是地方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2017年教育部教育数据统计共有968所[2]。显而易见,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量庞大,学生规模空前,已远超原有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成为支撑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中流砥柱。

精准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海神针”,是实现转型发展、弯道超车的“压舱石”。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基于以下三点因素确定办学定位:当今时代对高校办学要求,学校办学历史和发展实际,其他高校现状和自身优势。教育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有几点基本共识:一是明确学校类型定位,即技术应用教学型高校;二是明确学校办学层次,即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本科教育;三是明确学校服务对象,即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四是明确办学特色,即依托自身优势学科走特色办学之路。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介于传统学术研究型和高职高专之间的高等教育类型[3](30-34)。不同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各有侧重,但培养以应用实践为导向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共同出发点和落脚点。张永伟等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分为三点:一是培养全面发展和主体能动的自由人;二是培养具有专业水准、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知识人;三是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实践转化、实用应用能力的社会人[4](155-160)。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最大特点在于学以致用,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素养和知识基础,侧重理论知识在行业实践创新领域的应用。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基本内涵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出发点是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优势,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8年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要在融会贯通第一课堂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的基础上系统谋划布局,科学设计课程项目体系,制度化规范活动开展,实现高校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情况可测量、开展效果可评价、整体成绩可呈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基本理念是运行模式第一课堂化和运行效果可衡量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主要作用在于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用人单位招录提供可视化依据,服务高校人才培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关键问题探析

(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系问题

理清两大课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协同育人关系问题,明确第二课堂的地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的大前提。传统观点认为第二课堂仅仅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适当补充和延伸,片面认为第二课堂跟第一课堂属于从属关系,忽视第二课堂在人文素养提高,德育美育融合,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全面发展内在要素之间的联系断裂,科学知识和素质能力提高出现断层。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广泛、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模式趋向学生主导、教师引导,与以往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课堂授课模式截然不同。学生学习的内在思维逻辑在独立自主分析、探索、实践、质疑、总结的过程中快速融会贯通,学生自主创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全面激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具备发挥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优势,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关键环节。

应用型本科院校两大课堂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从教学时空维度来讲是相互独立运行的两种教学组织形式,但从作用发挥角度来讲应当是相辅相成的,因为第一课堂教学局限性可通过第二课堂灵活机动的张力化解,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所需理论和技术支撑来源于第一课堂。基于以上论述,二者教学目标一致,教学手段互补,教育效果相同,只有相互配合,互为支撑,充分发挥二者协同育人功效,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挥教育教学的作用[5](51-52)。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体系设计问题

按照《意见》要求,“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前提下科学设计课程项目体系。当前多数高校将课程项目体系分为“思想成长”“文体活动”“志愿公益”“实践实习”“工作履历”“创新创业”“技能特长”等七个模块。

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体系设计应当在兼顾覆盖面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发展技能特长。代亮等认为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体系应侧重三个模块:创新创业、实践实习、技能特长[6](198-199)。创新创业模块应重点体现学生各级学术科技活动参与、创新创业竞赛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发表等情况。实践实习模块应重点体现学生参与毕业就业实习、工程项目实践、暑期科技教育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国际及港澳台交流访学、参观学习等经历。技能特长模块应重点突出学生专业技能,涉及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培训、技能资格认定证书、专业等级证书和其他能够反映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活动。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记录评价体系生成机制问题

长期以来第二课堂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的最大障碍在于教育形式多样和活动开展灵活隐蔽导致跟踪评价难以实现。“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最大的亮点在于能够直观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实施的核心和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记录评价体系,可测量化是检验记录评价体系的唯一标准。

《意见》给出三种评价方法:记录式评价、学分式评价、综合式评价,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目前多数高校主要采用记录式评价,主要通过记录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情况和荣誉证书获奖情况构建评价体系,较少采用学分式评价和综合式评价。记录式评价体系可操作性强,比较客观,操作环节往往以简单签到或打卡方式进行,但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实际效果无法评估到位,缺乏约束力。综合式评价體系主观性强,可操作性差,不能直观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学分式评价体系以客观、显性的量化过程扭转以往主观、隐形的随意评估,可操作性强,约束力较强,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记录评价体系的最优选择。既是对课程学习的量化过程,又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信息化的先决条件。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分式评价体系应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在学分式评价体系构建中重点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发挥学分式评价体系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投入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项目中,二是如何将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效果学分结构化。在学分式评价体系构建中应把握两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借鉴第一课堂评价体系,通过设置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的原则,必修课程重点保障学生均衡能力培养,设定最低学分修习要求,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发展需求,突出课程激励导向作用[7](15-19)。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将“思想引领”“实践实习”“创新创业”“技能特长”等设置为必修课程,设定每项课程最低学分要求,“文体活动”“志愿服务”“工作履历”等设置为选修课程,重点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实习”“技能特长”等课程项目学分设置,引导学生选修。

二是坚持灵活学分获取的原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灵活获取学分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按量获得模式,即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次数、时数、个数等可量化指标进行学分折算评价,适用于课程讲座沙龙、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参与情况。二是“申报—审批”获得模式,即对于无法量化的指标通过项目活动级别、荣誉获得等级、项目开展中角色扮演和贡献度予以学分区分,适用于学术科研、赛事等级、工作任职情况等[8](137-144)。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数据信息体系构建问题

《意见》指出,数据信息体系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顺利实施的技术支撑。第二课堂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工作量大,跟踪评估难度较大,必须借助现代化数据信息系统。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数据信息体系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保障“第二课堂成绩单”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基本运行问题,二是支撑基于第二课堂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的动态管理问题。

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应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全流程全节点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需要,按照教育主体行为逻辑划分为三种:从管理者视角看,主要行为是模块划分、过程监督、效果评价、科学记录;从组织者视角看,主要行为是信息发布、过程管理、成绩考核;从学生视角看,主要行为是选修课程、课后评价,三种教育主体同时存在一条主线上。

“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数据信息体系应支撑基于第二课堂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的动态管理的实现。第二课堂应致力于打造开放包容、供需平衡的动态管理生态链,动态管理系统的实现是基于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的建立。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原始数据的收集挖掘、统计分析共同支撑起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的建立。通过对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情况的科学分析与评价,动态调整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供给,促进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体系的更新迭代。以太原工业学院为例,通过基于“到梦空间”网络管理系统两年的数据统计分析,从课程项目的类型、时间、内容、参与情况等方面分析第二课堂的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优化课程项目体系供给,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决策依据和动态指导[9](36-40)。

(五)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和组织保障问题

制度化建设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工程协调运行的基础。《意见》指出,各高校要在学校党政统一领导下,统筹教务处、科技处、学工处、招就处、团委等多部门合作,然而一些高校在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学校层面重视和统筹不够,各职能部门协调不力,政策制度保障不足的问题。制度化建设就是围绕“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规范第二课堂项目活动参与主体责权利,形成“一揽子”制度安排保障项目运行。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制定出台《金陵科技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成绩认证办法(暂行)》和《金陵科技学院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暨PU实践学时认证实施细则(试行)》,明确第二课堂的内容和途径,规范第二课堂成绩认证,统筹第二课堂的组织实施,加强第二课堂材料管理来保障第二课堂项目运行。

组织保障是“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的有力支撑。《意见》指出,各高校要在师资、场地、经费、后勤等方面保障制度的实施。要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自上而下,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合肥学院出台《合肥学院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奖励办法(试行)》,激励更多教师投入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中;广西中医药大学出台《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二课堂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管理办法(试行)》,极大调动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六)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价值挖掘和应用问题

衡量制度建设的价值在于有效付诸实践,解决实际应用问题,没有应用就没有价值的存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能够迅速在全国高校推行开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自身价值存在和结果应用前景广阔,对学生、学校、社会等任何行为主体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对学生主体来讲,“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课程项目供给极大满足学生对于思想教育、身心发展、创新创业等个性化发展需求,注重将社会及行业需求引入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将学科专业知识向实践创新转化,实现学生个人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大数据时代“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客观跟踪记录与科学评价功能直观反映学生课程参与和能力素质发展情况,成为激发学生个体发展动力的刺激源,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評估个人发展和动态调整职业生涯规划。

对学校主体来讲,“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于高校强化组织建设和引领凝聚青年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可以优化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重点突出应用能力目标导向作用,更可以作为评奖评优、推选入党、保研就业的重要参考依据,成为高校创新工作理念、完善体制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强化组织建设的有力抓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重要工作内容,帮助青年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成为扩大覆盖面,引领青年成长,凝聚青年意志的重要枢纽[10](56-57)。

对社会主体来讲,“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服务区域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力资源保障。王静对江苏省近500家用人单位调查后发现,用人单位对“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认可度非常高[11](114-116)。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更为社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提供了科学规范可信的参考依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优质人力资源。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为契机,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自身优势,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必将大有可为,自有天地。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定位、使命、路径和方法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7/qg/201808/t20180808_344686.html,2019-07-20.

[3]陈解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借鉴[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9(2).

[4]张永伟,胡仁东.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哲学依据[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4(2).

[5]甘霖,熊建生.“两大课堂”协同育人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4(4).

[6]代亮,许夏冰.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背景下“第二课堂成绩单”项目实施重难点初探——以广东省应用型高校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3).

[7]董晓光.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路径探析[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1).

[8]陶好飞,陈玲,黄戈林.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关键结构及发展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4).

[9]刘伟.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课程项目供给初探——以太原工业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9(5).

[10]董云吉.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的内涵及价值[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33).

[11]王静.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社会认可度调查——以江苏省部分高校及用人单位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PU平台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第二课堂成绩单探索”(编号:2019-R-68934)的阶段性成果;2019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工程教育认证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与实践”(编号:2019SJB13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成绩单应用型本科院校制度建设
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对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