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姗姗
【摘要】家庭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行为导向、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亲子沟通作为家长与儿童间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纽带更是不可或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内地人员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的“打工潮”引发的农村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现象酿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亲子沟通过程中出现的内容匮乏、频率不稳定、缺乏有效途径等问题,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生活行为与社会交往行为也出现了诸多不良发展的可能性。紧扣亲子沟通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这一主题,文章将对留守家庭、留守儿童等概念作出定义,并结合先行研究论述农村留守家庭的亲子沟通现状及其特征,之后围绕对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及其对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这两方面内容的分析,探讨如何改善农村留守家庭的亲子沟通状况,希望能够提供有效建议以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亲子沟通 农村留守儿童 行为问题
家庭是儿童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为人品格和特质的最初养成因素;家庭环境是儿童感知社会氛围、认知世界规律的本源性港湾。尽管家庭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当前中国农村地区因留守现象出现的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和稳定温暖的家庭氛围的匮乏。伴随着我国经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市场对于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于是发展较为落后的内陆地区人员广泛地向沿海迁移。“打工潮”中的父母们有的选择将孩子一同带去打工城市,也有的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长辈或亲属代为照看,而后者正是农村留守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打工潮”最初出现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预料到留守儿童现象在之后的数十年间将成为极其突出的社会问题。而随着教育与儿童心理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重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也日见增多。本文将选取亲子沟通这一视角进行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
一、留守家庭与留守儿童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农村留守儿童的大规模出现成为我国现代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中的隐痛,农村留守儿童现象也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留守儿童与留守家庭的概念。留守儿童指因父母长时间外出务工或经商而不能和父母长时间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因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无法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从社会普遍产生的认知来看,留守儿童在大众心中的定义为父母单方或双方外出后留守半年的18周岁以下儿童。而留守家庭是指家庭结构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后,被留在原籍的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组成的老幼家庭。留守家庭的构成是畸形的,缺乏稳定的支撑和健康的家庭氛围。
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为6102万左右。尽管伴随着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小范围的务工人员回潮现象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规模仍然处于上升趋势。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持续推进带来了留守儿童心理与行为的正向发展,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依旧需要我们的重视。
二、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沟通现状及其特点
由于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隔代抚养在留守儿童的抚养方式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严重匮乏。老人对儿童的抚养往往只重吃饱穿暖而忽视了儿童的行为矫正和心理关怀,儿童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又难以与父母取得高频次、长时段、高效率的沟通,就会有极大的可能出现心理与行为问题。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现状的分析可以从频率、方式、内容质量等方面进行。其中频率层次可以划分为经常、有时、偶尔、从不;方式可以划分为长途电话、微信视频等;内容质量可以划分为父母对孩子的简单的嘘寒问暖、亲子间的互相思念和互相关心等。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频率越高,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和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得的安全感就越多,而手机视频聊天相比电话,家长能够对孩子的身形体貌变化过程具备更多的了解,最后父母与孩子的线上沟通交流相比共同生活时的互相沟通,其深度和广度都是远远不足的。在短暂的沟通中,孩子想不到和父母倾诉生活的苦恼和学习的烦恼,父母也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外在体貌而无法借助模糊的声音或视频画面知悉孩子的心理状况与日常行为状况等。总地来讲,留守家庭的亲子沟通存在着必要沟通时间无法保证以及随之带来的亲子关系淡薄、沟通途径有限与沟通频率不定导致的沟通质量较低、沟通内容局限于孩子的吃饱穿暖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生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局限于简单的叮嘱或者说空洞的奖惩承诺等特征,这使得亲子沟通对留守儿童的行为关注和品行教育的影响不足。
三、亲子沟通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意义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与认真的交流纽带,亲子沟通更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家庭中的亲子沟通目的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交换各自的信息、观点与情感态度,达到彼此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亲子沟通的质量和效率往往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行为、生活行为与社会交往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亲子沟通越频繁,越有利于儿童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有利于矫正儿童的学习行为、帮助其克服学习障碍,最终有利于儿童取得良好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绩;其次,有效的亲子沟通能够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儿童迅速地成长成熟起来、形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并杜绝因缺乏父母的实际管束而产生的抽烟、打架等不良行为;最后,持续不间断的亲子沟通有助于儿童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性格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交际能力的成长,儿童交际能力的强弱往往体现在其朋友数目的多少,留守儿童朋友数量越多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其亲子沟通的质量。综上,与父母沟通频繁且高效的儿童能够获得更加健康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生活、社交能力的进步和行为的矫正。
四、亲子沟通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发展的影响及其改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质量和效果决定了其家庭亲密度,而家庭亲密度带来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对儿童的社会适应性等方面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力。亲子沟通作为亲子关系的动态发展和灵活的表现形式,其作用意义不容小觑。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在亲子之间形成互动交流的良性循环,这将有助于亲子间建立和谐亲密的关系。而亲子关系的健康对留守儿童行为发展具有正面的导向作用。留守儿童参与的亲子沟通的匮乏,佐证了留守儿童教育中父母的缺位,证明了留守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这些都不利于留守儿童行为的积极发展。众所周知家庭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深遠而重大的,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我们首先从改善亲子沟通方面入手。
(一)增加留守儿童的希望感
尽管亲子沟通对于儿童身心的保护作用和对儿童行为的正向矫正作用已经得到认可,还有其他外在与内在因素会对亲子沟通发挥作用的大小产生影响,如儿童初期的性格因素偏向于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鉴于此种状况,可以采取相应手段来增加留守儿童的希望感。如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通过提出接孩子到其务工城市过暑假或寒假回乡多陪孩子等计划,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并对假期生活充满期待。留守儿童局限于农村的生活环境可能难以让其更加全面完整地认识到世界之大、生活之美,因此不仅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学成长大后能够接触到的广大世界,农村地区的学校老师等在教育孩子时也要循序渐进地使其了解世界、开阔视野。
(二)提高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可行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相比十几年前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借助智能手机和网络信号,留守儿童能够随时随地与父母沟通,这种情况下影响亲子沟通可操作性的只有父母工作的繁忙程度和收入水平。针对无法给留守在家的儿童和亲属配备智能手机方便沟通的家庭,地区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提供设备支持和技术指导;而父母工作繁忙、作息不规律导致无法经常与孩子沟通的情况下,父母和孩子都可以学习录制生活相关的短视频,以非实时的方式增进了解和沟通。
(三)提供亲子共同生活的机会和支持
我要提出的改善措施是,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出现。父母不带着孩子外出务工的原因往往是担心自己没有时间照顾和子女在当地就读接受教育等问题。针对父母的忧虑,那些务工人员占据人口比例较多的城市可以开设儿童托管机构方便务工人员托管学龄前儿童,此外还可以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政策支持,方便其在本地接受教育,如近年来许多沿海城市已经放开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中考、高考政策。如此一来,父母可以放下对孩子学龄前后的照顾和教育的担心,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城市,这样就大大改善了留守儿童现象,孩子们可以收获更多更深入的亲子沟通,并得以在温馨稳定的家庭中健康成长。
五、结语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于儿童情绪、人格与行为的影响和养成作用决定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针对“打工潮”下农村留守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亲子沟通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显著作用方式的情况,本文对亲子沟通的概念及其在农村留守家庭中的现状做出论述,并结合应用心理学等领域的知识,解析了亲子沟通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与亲子沟通对留守儿童行为的问题性趋向与动态的发展影响,最后提出了增加留守儿童对家庭发展与个人未来的希望感、有关部门与社会和学校多多提供支持提高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的可行性和频率,务工人员较多的城市为其提供子女托管和教育机构与政策支持等改善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梳理,笔者希望能够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改善与解决做出贡献。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为农村地区儿童的成长扫平障碍。
参考文献:
[1]杨青松,周玲,胡义秋,朱翠英,孙焕良.亲子沟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影响:希望感的调节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06) :172.
[2]郑会芳.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家庭亲密度与其社会适应性关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12).
[3]李翠英.农村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频率对子女行为的影响研究.长沙铁道学院學报,2006,(02)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