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林花
【摘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构建过程中重点强调的“四个自信”之一,文化自信是提高我国文化凝聚力,抵御文化全球化中外来文化冲击的必然要求,加强学科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立足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现状,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价值与策略进行了深入探索。
【关键词】初中政治 文化自信 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文化领域也都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人们在享受与体验全球化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许多外来的“快餐”文化、“腐朽”文化、“三俗”文化等严重冲击了我国传统文化,许多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中逐渐趋于灭亡,甚至一些当代年轻人伴有“崇洋文化”的心理,平时习惯过“洋节”,这使他们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在这个特殊发展时期,促使青年人坚持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是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可以理解为一个民族或国家对自身本土文化价值的认可,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并始终秉承继承与发展理念的一种内在信仰。文化自信的内涵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与理解:第一,文化自信本身是自信与文化二者有机结合形成的复合概念,其中自信是对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第二,文化自信更加侧重于个体文化自信,即个体始终坚定不渝地相信自己的文化,但是并不是表现为类似于迷信的方式,而是个体主观层面上对文化展现出自己的认可,尤其是在面对复杂外界文化期间,个体依旧可以从容淡然地面对并且依旧保持有文化自信之心。
二、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价值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广泛普及,政治课在初中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地位不断上升。通过开展政治课堂教学,可以向学生渗透正确的思想,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而文化自信的培养也是新课程下初中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主要教学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自信培养是初中思想政治课贯彻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思想政治课本身包含着文化属性,其内在的学科质性与价值取向都指向了文化自信培育。或者说,思想政治课在新课改下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二,文化自信培养是思政课同实际社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当前文化呈现为全球化发展态势的今天,我国传统文化在当前越来越多地受到了新时期国内新兴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使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时候加强初中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使他們可以在认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和发展它们,从而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三,文化自信培养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养成理性精神,促进他们辩证思维能力发展,学会深刻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而不被表象所迷惑,从而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勇于肩负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重任。
三、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
1.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在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压力有所增加,同时此时处于青春期,具有好玩、好动等特征,所以在面对理论性比较强的政治学科知识期间,非常容易表现为课上注意力不集中和不耐烦等情况,这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听课效率,也会限制文化自信培养的效果。为了可以更好地在政治课上有效地渗透文化自信培养理念,可以从吸引学生注意力,满足他们多元化学习需求出发,注重对信息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丰富,尽量选择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保证可以促使他们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政治课教学氛围当中,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拓展他们的视野。
例如,在开展政治课教学期间,可以从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入手,结合初中生个体的身心发展特征与规律,尽可能地挖掘和利用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政治课知识,避免因为额外增加了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与内容而增加了他们的学习负担。在实际的教学内容与素材补充期间,可以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抓住其中的关键信息点来选择对应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事件,保证可以促使初中生对所学的政治学科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比如,在对信息资源进行拓展期间,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他们借助网络、报刊杂志等来获取相关的拓展资料,尤其是可以搜集和使用一些有关政治课的相关教学知识点的传统文化内容,这样可以更好地拓展他们的视野,如可以联系当前全球抗疫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制度下人们的生活情况,如我们中国在国内疫情爆发的高峰时期依旧坚持“不放弃一个人”的战疫理念,这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珍惜人民生命的具体体现。反观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口上说自己是民主国家,但实际上却对民众不管不顾,使得国内疫情不断恶化。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添加这些素材,可以无形中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
2.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决定初中生学习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最为关键的因素,会对他们本身的学习成效产生极大影响。同理,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期间,如果初中生本身对文化自信培养的方式方法不感兴趣,那么无论教师如何安排,最终的文化自信培养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为了可以引导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可以高效地学习和感知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必须结合他们的学习习惯和爱好等,灵活地选择一些恰当的文化自信培养方式方法,保证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参与文化自信培育课堂的思维,让他们积极自主地进行思考和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学习能动性,来开展高效学习活动,这样才能够使他们对所学习的学科知识产生强烈求知欲。
例如,在文化自信培养的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课上对话互动等能够活跃政治课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听课兴趣的教学手段,指导初中生和自己的老师可以一块在课堂上对教师所提出的一些文化现象开展相互讨论和交流,期间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种互动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下,教师可以更加直接、便捷地了解初中生对相关文化与思想的认知情况,同时也可以向他们传递一些积极、正能量的文化思想,这样更容易提高文化自信培养的效果。比如,在《做情绪情感的主人》一单元政治课知识教学期间,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青春的情绪以及情绪的管理相关知识,可以组织学生一块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绪管控”为主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开展专题活动,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熟知的一些古人有关情绪及管控的相关看法与观念,如“面壁以避怒”“赏花以破怒”“写字以散气”“著书以释怒”以及“画竹以忘怒”等,都是古人为了释放或控制自己内心的愤怒情绪所采取的手段。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相互沟通的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他们听课效率,同时在互动中探讨有关古代情绪管控的内容可以帮助他们对古代文化形成更深刻认知,这样更有助于他们文化自信的形成。
3.拓宽教学平台,拓展学生学习维度
文化自信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要坚持贯彻落实“持久战”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单纯依靠课堂上的政治课教材或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际的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对政治课教学平台进行拓展,借助多元化的渠道来满足学生求知需求,如网络平台、学习APP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教学平台。如果可以有效地借助这些平台来构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渠道,那么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例如,可以灵活地运用网络技术来构建用于政治教育的平台,如有关政治课教学的学习APP,或者有关课程教学的优秀微信公众号以及影视资源等,在平时闲暇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这些平台来了解和学习有关文化自信培育的相关知识,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教师需要有效地监督与管理在平时校园和教学活动当中的行为,尽可能为他们创设更多用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机会,使他们可以更多相关方面的文化书籍,这样可以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促进学生文化自信观念与意识的形成。此外,在拓展学生学习维度期间,除了现有文化之外,还要多为他们讲解一些我国古老的习俗、文化与故事等,尤其是可以借助时下比较流行的历史文化类影视剧,保证可以使他们在观看这些资料的时候了解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这样更有利于促进他们文化自信的形成。
4.開展文化活动,引导践行文化自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同样,初中政治课教学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也需要高度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这是全面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效果的必然选择与要求。通过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更加便于使学生了解和体验相应的文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形成。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以文化自信培育有关的文化活动,如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书法活动,让他们体会和感受不同时代书法中包含的情感;可以积极学习诗词或绘画,欣赏古代绘画作品或诗歌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特征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他们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尤其是有关文化的鉴赏类综艺节目更是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此外,可以组织他们参与本地一些历史文化古迹,了解当地发生的历史故事,或者到周边的纪念馆或文化馆等去进行参观,挖掘其中的历史文化,借助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促进他们文化自信意识的形成。
总之,文化自信培养是新课程下初中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会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形成产生极大影响。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培养理念期间,可以从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出发,注重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拓宽教学平台和开展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高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践行文化自信,保证全面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鲁晓慧.浅议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J].读与写,2019,(1) :240.
[2] 庄学松.思品课教学对学生文化自信力的培养探究[J].新课程,2019,(7) :306.
[3]李学志.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政治课堂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途径探索[J].电读与写,2019,(4) :30.
[4]潘成野.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政治课堂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途径探索[J].考试周刊,2018,(63)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