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航空类高职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2020-01-11 01:10王立慧戴金跃李小亮
文教资料 2020年25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王立慧 戴金跃 李小亮

摘   要: 本文试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指导方针,将江苏镇江地区航空产业园企业特点与我校航空特色相结合,从人才建设、教师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寻找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以形成一套“校企融合、师资共育、设施共融、平台共享、信息共通”的适用于航空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产教融合的建设性作用。

关键词: 产教融合   航空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承担着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职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产教融合育人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指示。

我国开始意识到必须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国产化进程,依托“中国制造2025”良好契机促进国家重点支柱产业发展。航空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属于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产业链条长,技术附加值高。目前我国主要依托航空产业园,通过打造民航基础技术研究基地、应用技术开发基地、核心技术产业基地、成果转化效益基地和创新人才发展基地的方式促进中国航空业发展。

一、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意义

(一)产教融合是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不仅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行动指南,而且对企业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再到创新性强国的转变,企业需要不断自主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不断整合资源,加强与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共建专业,加强“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学校实现“产、学、研”的统一,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目标,使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标准相衔接,加快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核心竞争力。

(二)产教融合是高职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

高等职业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性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扶持,相互促进,学校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与企业合作,使职业院校的学生走出校门,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际,掌握生产一线的技能,校企共建的培养模式是未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产教融合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我校地处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内,产业园主要发展航空航天新材料、零部件产业和大飞机部件组装、通用飞机制造总装及通用航空关联服务业等。作为江苏地区唯一的航空类高职院校,自成立以来,我校已经为镇江航空航天产业园和国内多家企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逐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产业转型背景下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的需求,因此加强产教融合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目前产教融合上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障

學校和企业属于不同的领域,社会属性有明显的不同。要推动双方密切合作,现有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仍然处于宏观调控阶段,对于校企合作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归属、经费调配、资源优化等细则方面的法律保障还存在不足,柔性条款居多,双方合作的法治环境还有待成熟。可能因为主体责任划分不够明确等原因而影响合作的积极性,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不够明确,出现问题后可能存在无法调和的弊端。

(二)各利益主体尚未形成合作共同体

政府推动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动机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财政拨付及奖励拨款制度尚待健全,相关税收和优惠政策有时存在难以兑现的客观条件,导致校企双方在合作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担忧相关政策存在失效危机,企业成本的分摊和补偿机制欠缺,同时相关运行机制不通畅,导致在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远低于高校。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往往寄希望于政府、企业履行职业教育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忽略自身应尽的义务,缺乏必要的反思,也就是高校是否满足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合理需要。

(三)合作企业的遴选需要建立标准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筛选是决定产教融合质量的重要因素,规模大的企业往往更受青睐。学校对合作企业的选择,要从长远角度考虑,不能仅仅从企业的规模、企业对学校的资金支持、企业技术能力等方面考虑。要把学生发展、企业发展、学校人才培养及企业实力提升三者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三者共赢,对合作企业的遴选要以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科学的管理制度为依据,且与学校的合作要以合同的形式予以明确,避免在后期合作过程中出现不愉快,影响合作效果。

三、航空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措施

(一)系统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我校航空特色并结合区位优势,我校与菲舍尔航空部件(镇江)有限公司、德扬航空工业(江苏)有限公司、江苏美龙航空部件有限公司等多家产业园内企业共同进行专业评估,针对企业差异性制定适应各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规范和新工艺纳入学校的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中。同时针对性地选拔有兴趣的同学去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对接,在此过程中不断创新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确保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及时与企业的生产实际保持一致,真正适应企业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方向性,有效实现教产对接,让教师对接企业技术人员,学生对接企业技师,真正做到校企一体化、共同发展。

(二)全面落实“双师型”教师培训计划

我院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航空高职院校,在落实“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上,注重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在与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选派我校优秀专业骨干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制等工作,与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企业和相关行业标准的做法,完善学生的培养方案,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及时学习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关的知识和技能。青年导师在合作企业,一方面增加了知识技能,另一方面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技能,又为学生提前接触企业的相关培训搭建了桥梁。

(三)深入加强校企合作沟通与实训基地建设

企业作为经营性单位,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有一定的诉求,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中希望获得相应的回报。我校在与相关企业合作时不仅注重对在校学生的培养,而且注重企业自身人才的培养,学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通过资本、设施、管理和设备参与企业的人才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与此同时,协助企业积极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争取政府建设资金,提高企业的基地规划和管理水平,使企业拥有为社会公众提供职业技能提升机会的平台,增强企业自身发展的竞争力。让企业感受到与我校合作的动力,为后续的深化合作打下基础。

四、江苏航院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航空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分析产教融合意义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作为江苏省唯一的航空类高职院校和现阶段校企合作的背景,希望形成一套“校企融合、师资共育、设施共融、平台共享、信息共通”的适用于航空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在教育教学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

(一)校企融合建平台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企业,通过校企融合,学校获得智力、专利、教育、劳务等报酬,企业可以获得稳定的人才输送渠道,缩短新员工的适应期,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校企合作能够给双方搭建合作平台,助力彼此的发展,同时对地区产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师资共育提能力

借助公司平台,学校一线骨干教师可以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一方面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实践水平,学生在校就可以学习与生产一线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根据企业需要,教师可以提供职工培训等服务,相互合作,提高技术技能水平。

(三)设施共融促发展

学校可以利用专业和实验室建设优势,给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和新产品开发测试的合作环境,企业可以利用生产设施和资源优势,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让学生提早适应生产实际工作岗位,缩短作为新员工的适应期,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学校和企业通过在软硬件设施上的共享共融促进彼此的发展。

(四)平台共享创优势

学校和企业有不同的社会属性,学校有专利、教育、师资等特有平台,企业有技术、知识、设施和管理等优势,二者共享资源。对企业来说可以履行职业教育的义务、获得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优势,对学校来说则是获得了课程和师资水平的提升。

(五)信息共通育人才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培养的人才必须与时俱进,了解当今社会最新的技术和先进工艺水平,培养能够与时俱进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书本上的知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有可能存在陈旧的弊端,通过及时与企业建立联系和沟通的桥梁,可以及时了解当下最新最热门的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学校培养的具有理論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只有通过信息的共通共享才能真正培育出最适应时代发展的有用人才。

五、结语

校企合作是适应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快速发展的航空业对我国航空类技术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空类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具有不同于普通高职院校的独特属性。

本文以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指导方针,结合我校地处江苏镇江航空产业园的区位优势,通过与产业园内企业合作培养人才,从人才建设、教师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寻找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初步形成一套“校企融合、师资共育、设施共融、平台共享、信息共通”的适用于航空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希望通过该培养体系为我校后续订单式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以充分发挥产教融合在教育教学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建设性作用,为其他类型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范例。

参考文献:

[1]吴卫兵,高天星,张昊.地方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滁州学院学报,2018(01).

[2]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01).

[3]刘耀东.产教融合过程中企业逻辑和学校逻辑的冲突与调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10).

[4]赵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智库时代,2020(12).

[5]林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6).

[6]胡敏强.产教融合新工科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06).

[7]郑志红,卢文涛.高校产教融合分析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22).

[8]刘斌,邹吉权,刘晓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与应然之态[J].中国高教研究,2017(11).

[9]欧阳河,戴春桃.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内涵、分类与特征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

[10]陆夫.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途径分析[J].知音励志,2016(14).

[11]唐柳荷.高职人才培养途径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12]王相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对策[J].天津教育,2019(12).

课题项目:江苏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校级课题(编号:JATC20020202);江苏省镇江市社科院2020年社科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0YBL052)。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