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代启示

2020-01-11 01:10周妮
文教资料 2020年25期
关键词:师德师风中华传统文化

周妮

摘   要: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结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于今天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挖掘中国传统儒、道、佛三家思想中的核心内涵,从现代视角研究对当前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影响与启示,打造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师德师风   现代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今天高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可以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智慧。

一、遵循儒家舍利取义、诚实守信的价值选择

义利之辨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最早对义利关系进行了辨析,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基本原则。在孔子看来,义与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根本标志。当然,孔子也不是完全否定利,而是当利与义发生冲突时,君子的选择一定是舍利取义。孟子把孔子的义利观推向极端,将义与利完全对立起来。他认为“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亡者,未之有也”。在孟子看来,过度追求物质利益常常会泯灭人类固有的道德良知,在义利关系上,孟子更强调义的价值优先地位。在义、利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孟子坚决主张先义后利,所以他认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生死存亡的關键,是“选择道义而死”,还是“抛弃道义而苟活”?孟子鲜明地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要确立人的价值与尊严,不仅要牺牲各种利益诱惑,甚至有时还要牺牲宝贵的生命。当人们有了崇高的道义追求,有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就能自觉抵御种种外在诱惑,做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直至舍生取义、以身殉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在价值取向上,有人选择精神价值,有人选择物质价值,有人选择个人价值,有人选择全体价值。价值选择是行为模式的呈现和素养的外现。

教师的价值选择无时无刻不在过义利之关。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影响。教师正确的选择有示范性和导向性。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对积极价值有一种正确选择。教师应该告诫学生,一个人如果一味沉湎于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就会失去正确的价值与方向。人作为有思想有理性有道德的高级动物,应该追求高尚的道德理念,完善人格,以便最终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很多时候,对于迎面而来的利益,如果合乎义则取,不合乎义则不取。

此外,教师在向学生传递儒家义利观的同时,自身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如果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价值观与自身的行为表现不吻合,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和不服心理,从而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只有严于律己,恪守舍利取义的价值观,才会让学生真正信奉与折服。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言必行,行必果”。这些都是儒家关于诚信的表述。孔子还将“信”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文、行、忠”一同教授。可见,诚实守信是儒家认为一个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品格。高校教师对学生守信,言出必行,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对同事守信,真诚待人,才能与同事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在学术上守信,实事求是,才能不断在探索过程中取得丰硕的教研、科研成果。此外,教师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要求自己做到。比如教师教学生不撒谎,自己就不能欺骗学生,一定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在处理学生的一些问题时,更要诚信至上。比如教师承诺学生只要说出事情真相就不为难他,就不能秋后算账,对学生失信。可以说,诚实守信是教师为师立教的根本标准和基本原则。

二、遵循道家“尚柔”“道法自然”的管理原则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腾跃穿行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死亡后身体反而是坚硬的。草木万物活着时也是柔软的,死亡后却是枯槁僵硬的。从老子的诸多言论中,都可以发现老子“尚柔”的观点。

“尚柔”运用到教育管理中,那就是柔性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高校中,作为成年人的学生需要更多的自主与自由,柔性管理环境下的大学生更容易形成独立、积极、主动等优良品质。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既是良师,更是益友。高校教师应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很多时候,教师要学会聆听,放下架子做优秀的“听众”,倾听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柔性管理还表现在指导与促进学生民主价值观的形成。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老子借用水性的“柔”比喻它的无私与包容。水无为而无不为,无形而无不行,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柔弱胜刚强的最佳诠释。“柔弱”既是水的法则,又是力的象征。柔是水的本性,也是人的本性。在老子看来,“柔弱”绝对不是懦弱和软弱,而是柔韧,是似弱实强,柔弱胜刚强。看似柔弱中却包含无比坚韧不拔的力量。“柔”体现在人性上便是一种韧性,只有具备韧性的人,才能屈能伸、游刃有余。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上,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评价能力增强,自我观念更加明确。在自我体验上具有敏感性和波动性,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在自我调控上,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反抗意识十分强。针对这一群体,教师委婉的表达、温和的态度、平等的心态,更容易获得大学生的认可与尊重。以柔克刚、关心体贴、正面鼓励在师生交往中都体现出老子“尚柔”的观点。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一个核心观念。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是创造宇宙的动力,是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无是它的本体,有是它的作用。“法”是效法、取法或者以……为法则的意思。“自然”就是顺其自然,本来就是这样的意思。道法自然的内涵是符合每种事物“顺其自然”的状态、顺应每种事物“自然而然”的规律。不要人为地做违背规律、破坏规律的事情。

“道法自然”运用在教育领域,即教书育人之道,开发学生的潜能、能促发人心天然的光明本性,就是“因材施教”,“明德自新”。高校教师应该以谦逊的态度对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尊重每个学生本来的样子。教师要想确立自己的威信,发挥影响力,绝不是靠一味地命令、发号施令实现,而是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引导,绝不是以权力进行控制。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异很大。《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意思是,无论是善良还是不善良的人,我都要善待他,这样,大家的品德就同归于善良。因此,教師不应以固有的思维看待问题,而要站在不同文化、家庭背景、经济环境下了解学生的行为和想法,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他们真正做到“明德自新”。

三、遵循佛家“众生平等”“推崇感化”的思想观念

佛教从众生平等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生而平等,都应平等相待。

佛教创立之初就主张在僧团内部实行平等。无论是在家修行还是在寺庙修行,无论出身贵族还是贫民都可以加入僧团,所有僧众一律平等。佛家主张的这种众生平等不仅指一切现象均平齐等,无本性、本质,乃至于高下、浅深的差别,甚至还特别突出宇宙间一切生命的平等。正如宋代高僧清远所言:“若论平等,无过佛法,唯佛法最平等。”平等待人、慈悲为怀的佛家思想对于今天建设师德师风仍然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写道:“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可见,无论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低、性格外向还是内向,教师都应该尽可能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一视同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能否得到学生的尊重与信任,与教师是否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有着重要的关系。“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越是信任、推崇教师,教师的言行举止越能给他们带来深刻影响。个体道德发生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得到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发自内心的道德行为。由此可见,道德只有真正内化为自我价值观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佛教是一种师道教育,全心全意又一视同仁地教化众生,对今天师德教育启发意义很大。

佛教推崇感化,首先要求高僧树立榜样与示范。佛门的高僧和禅师,学识渊博、胸怀宽广且公正严谨,不论在治学还是为人上都堪称楷模。教师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的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教师应该通过春风化雨的感化与示范,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导,发自内心地敬佩教师、尊重教师。

综上所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建设师德师风,培养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和价值。当代高校教师应当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既教书又育人,既传道又授业,力争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大先生。

参考文献:

[1]刘卉.从传统师德思想审视当代师德师风建设[J].河南科技,2012(12).

[2]严小青.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高校师德建设的启示[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薛玉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师德师风建设[J].教育与管理,2016(3).

课题项目:湖南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创新研究》(课题号:XJK19BZY045)。

猜你喜欢
师德师风中华传统文化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二级工会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与资助育人的“四化一体”融合机制研究
让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思想品德课堂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