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波
摘 要: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深入学习雷锋精神。基于高校基层党建实际,研究雷锋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结合的具体模式,建立起雷锋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基层党建深入发展。
关键词: 雷锋精神 高校基层党建 结合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已有雷锋精神内涵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个别研究视角关注了雷锋精神与高校基层党建的关系,但绝大多数都停留在党员党性提升或者党员奉献精神的层面上。如《教育现代化》2018年第11期刘小语撰写的《浅论雷锋精神对当代高校基层党建的实效性作用》,《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第6期张瑜撰写的《雷锋精神与地方高校党员奉献精神的培育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第14期宋焕斌等撰写的《用雷锋精神加强党员干部“四种”精神的培养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月刊》2005年第11期陈玉娟撰写的《以雷锋精神为育人之魂 大力加强党建工作》等。
目前的研究关注重点还停留在对雷锋精神内涵的解读或者雷锋精神与高校基层党建单项工作的联系上,还没有出现对雷锋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结合模式的系统研究。本文基于高校基层党建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度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系统分析雷锋精神与高校基层党建结合模式,建立起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以雷锋精神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深度开展。
一、高校基层党建学习雷锋精神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高校基层党建在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下,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有了长足规范的发展。但一些学校在基层党建和学习雷锋精神的结合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习雷锋精神在高校基层党建中积极作用的发挥。要想更好地将学习雷锋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学习雷锋精神在高校基层党建中的积极作用,必须面对并积极地解决这些问题。
(一)基层党建制度层面、架构层面运行良好,但将学习雷锋精神和基层党建结合的自觉性不强。
党中央重视高校基层党建,“从严治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进基层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年,制度层面、架构层面运行良好。从基层党员角度来看,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但将高校基层党建和学习雷锋精神结合起来的自觉性不强,还处在党建是党建、学习雷锋是学习雷锋的状态,将二者割裂,或者说是疏离,认为二者是独立的,没有自觉地思考应该将高校基层党建和学习雷锋精神结合起来,思考如何更好地将二者结合。这种情况不利于有效地将高校基层党建和学习雷锋精神结合,不利于充分发挥学习雷锋精神在高校基层党建中的积极作用。
(二)一些党员干部对学习雷锋精神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意识不强,动力不足。
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开展深入学习雷锋精神,但党员干部对学习雷锋精神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学习意识不强,学习动力不足。这种情况会导致对学习雷锋精神的宣传力度不够,影响学习雷锋精神的效果。党员干部对学习雷锋精神重视不够,无法带动广大普通党员形成学习雷锋的热潮,无法把学习雷锋精神真正地和狠抓高校基层党建结合起来。
(三)一些党员对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理解不深。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一些党员同志对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理解不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还停留在以往“学雷锋、做好事”的简单层面上。从党员同志对雷锋精神的理解上,可以看出挖掘新时期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很有必要。只有这样,才能让雷锋精神历久弥新,焕发青春,推动党员在基层党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一些党员对学习雷锋精神的长效性重视不够。
学习雷锋精神不是一时一地的活动,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长效行为。我们应该把雷锋精神内化到高校基层党建的日常工作中,内化到每个教师党员日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内化到每个学生党员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雷锋精神在高校基层党建中的作用。学习雷锋精神不是一阵风,也不能是一阵风,必须形成长效机制。
(五)雷锋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结合不紧密。
雷锋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结合模式不明晰,结合不紧密。这种认识层面的问题,是整个问题的关键。只有认识上去了,才能付诸行动,才能真正把雷锋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紧密结合,才能探究将二者结合的有效途径。
以上高校基层党建中學习雷锋精神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原因,主要是没有找到将雷锋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有效结合的模式途径。应该深入研究雷锋精神与高校基层党建结合的有效模式,将学习雷锋精神和深入开展高校基层党建结合起来,以雷锋精神促进高校基层党建的深入开展,以高校基层党建的深入开展带动学习雷锋精神的深化,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雷锋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结合模式
(一)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的深度挖掘。
要想将高校基层党建和学习雷锋精神有效结合,必须主动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让雷锋精神与时俱进,在高校基层党建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必须立足于雷锋精神的精神内涵,深入挖掘新时代背景下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尤其是与高校基层党建相关联、相契合的精神内涵的挖掘,为雷锋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的结合模式找到理论依据。
雷锋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为人民服务”,这是雷锋同志一直践行的行为宗旨,也是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我们从严治党,狠抓党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党员同志牢记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牢记“为人民服务”。“初心”是什么,就是为人民服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和雷锋精神的内涵高度契合、高度统一的。雷锋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是应该一直坚持,并和党建有效结合的宝贵精神财富。
高校基层党建和学习雷锋精神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是一个高度结合的整体。将高校基层党建和学习雷锋精神有效结合,不仅以学习雷锋精神促进高校基层党建的深入开展,更在高校基层党建的开展中,使学习雷锋精神更加常态化,有效改变以往学习雷锋精神短期化、形式化的倾向,让雷锋精神内化为每个党员同志的行为准则,让雷锋精神深入高校党建工作中,深刻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二)雷锋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结合模式。
1.把雷锋精神纳入高校基层党建的内容框架
我们必须把雷锋精神纳入高校基层党建的内容框架之中,让学习雷锋精神成为党建的一个基本内容。必须高屋建瓴,上升到一定高度,才能引起重視,从根本上将雷锋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结合起来。实际上,将学习雷锋精神纳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不单单使党建内容更充实和丰富,更是党建工作制度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党员群众认识到学习雷锋精神的重要性,实现学习雷锋精神的长效性和常态化,更加有效地将高校基层党建和雷锋精神结合起来。
2.用雷锋精神引领高校基层党建
雷锋精神是党性的具体体现,我们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一切工作的基点都是围绕“为人民服务”展开的,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必须围绕“为人民服务”展开。以雷锋精神引领高校基层党建,能够更好地激发党员干部、普通党员及群众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情,在高校基层党建中讲党性、讲原则、讲奉献,切实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我们要让学习雷锋精神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效融合,深刻践行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更好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3.把学习雷锋精神和整治“四风”问题结合起来
把学习雷锋精神和整治“四风”问题结合起来,从思想认识和工作践行中根除“四风”。“四风”问题,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基点。雷锋精神的内涵中,诸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正是我们整治“四风”问题的有力根据。将学习雷锋精神和整治“四风”问题结合起来,可以从思想根源上杜绝“四风”问题的发生。
学习雷锋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紧密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一方面提高党性,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时刻提醒党员干部不要忘了党的宗旨,不要脱离群众,在具体工作中杜绝“四风”问题的发生。
4.把学习雷锋精神和党员“讲奉献”结合起来
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把学习雷锋精神和党员“讲奉献”结合起来,调动党员同志参与高校基层党建的积极性,激发党员同志为群众奉献的主动性。每个党员同志都应该学习雷锋精神,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雷锋精神指导党员“讲奉献”活动,能够更好地发扬党员的奉献精神,拉近党群、干群关系,将“讲奉献”活动做实做细。同时,在“讲奉献”活动中,可以不断强化党员同志主动学习雷锋精神的意识。
5.把学习雷锋精神和高校学生党建结合起来
高校基层党建有着鲜明的特点,因为高校基层党建不仅面对教职工党员,更面对广大的学生党员。当代中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高校基层党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学生党建工作,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建设者,是高校基层党建的核心任务之一。雷锋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人生成长的宝贵精神财富,把学习雷锋精神和高校学生党建结合起来,用雷锋精神加强学生党员和普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将学习雷锋精神和高校学生党建结合起来,让学生党员带动广大学生,怀揣“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投入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建设祖国,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出贡献。
(三)雷锋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结合模式的效果监测与评价。
构建起雷锋精神和高校基层党建的结合模式后,要对其效果进行检测和评价,动态地调整。
综上所述,基于高校基层党建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度挖掘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系统分析雷锋精神与高校基层党建结合模式,建立起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以雷锋精神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度开展,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践促进新时代学习雷锋精神活动的长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小语.浅论雷锋精神对当代高校基层党建的实效性作用[J].教育现代化,2018(11).
[2]张瑜.雷锋精神与地方高校党员奉献精神的培育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06).
[3]宋焕斌.用雷锋精神加强党员干部“四种”精神的培养研究[J].中国市场,2016(14).
2018年度沈阳工程学院党建研究课题(DJKTX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