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亚婷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担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大学生精神思想培育的责任。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与继承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政教育资源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思想。本文以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涵分析为切入点,阐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深入探究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缺位的成因,进一步提出二者融合教育的有效路径,为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内涵
一、引言
历经五千多年的发展与沉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化的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观,致使部分大学生出现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大学生精神思想的培育至关重要。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借助优秀文化理念和思想价值观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以及增强思政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仍存在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化的本质即“人化”。当下理解的“传统”,具备空间拓展性、时间延展性等特点。传统文化可以被理解为:人们在过往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成的一种文化,是一种具有稳定形态、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创新的基础前提,也是民族历史与精神记录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指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历史变迁中,中华民族多种文化逐渐融合、发展而成的一种稳定且具备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1]。
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专业知识传授,思政教育强调意识形态教育,即借助特定思想、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政治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等院校开展以大学生为核心对象的一种实践思想教育活动。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主体因素的存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具备重要性、政治性、复杂性、思想性等特点,是帮助学生树立准确三观、塑造健全人格、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最佳手段。
三、当代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缺位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环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一些知识分子较为推崇西方文化,忽视我国优秀文化。现阶段社会发展中,部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仅停留于封建制度、三妻四妾等负面文化,导致盲目追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价值观[2](78-79)。
(二)学校方面
现阶段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为大学生思想观念、文明素养、道德意识培养提供助力。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学生就业压力日渐增大,加之大部分高校不断扩招扩建,使得当前大部分高校大都采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而忽视对学生思想文化的培养,侧重以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成绩开展教育教学,导致思政教育的开展受到限制,影响传统文化作用与价值的发挥[3](6-8)。部分高校传统文化的课程设置逐渐被边缘化、弱化,仅将传统文化培养设置为大学众多选修课程中的一类,再加上选修课程存在人数限制,致使传统文化培养的受众范围呈现出不断缩小的态势,影响传统文化价值与作用的体现。
(三)自身因素
互联网时代,在为大学生提供信息便利的同时,良莠不齐的信息影响大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部分大学生因自律性较差,且信念不坚定,在网络中随波逐流。
(四)教育媒介因素
媒介载体在丰富大学生道德生活、强化大学生道德实践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存在些许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体现为:(1)网络媒介应用不到位。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为人们提供诸多便利与便捷,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现代大学生群体中,微信、QQ、微博等平台应用十分广泛。但是现阶段思政教育的开展,对网络媒介的应用不合理,未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与功能,致使传统文化的宣传受到限制。(2)传统文化活动开展不到位。虽然大部分高校会定期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如讲座、晚会、比赛等,但是部分活动的开展存在过于功利化的问题,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目的并不是学习传统文化,而是获得表现机会并争取荣誉。
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强化大学生思想教育效果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之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现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开展面临着更艰巨的挑战。一方面,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西方文化思想不断传播,致使大学生对我国主流思想的认知与认同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普及,以及经济的繁荣发展,虽然为思政教育拓宽空间,但是也给思政教育带来问题[5]。所以,如何加强大学生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提升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成为思政教育开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建设与发展
高校思政教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需以马克思主义等理念为指导,开展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政教育工作。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其实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國传统文化的融合,也是传承、扬弃、累积传统文化的过程。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并非是谁取代谁、谁主谁次的关系,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二者交叉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样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建设。
(三)促进中国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
纵观现阶段思政教育大环境,虽然整体素质教育情况良好,但是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仍存在问题,且呈现出中国优秀民族精神逐渐缺失的态势[6](21-24)。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需充分借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净化大学生心灵,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素质、高素养的接班人。
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路径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
马克思主义是在历史运动规律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健全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时代特色,与我国客观发展实际十分契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在具体思政教育中,需做到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引领,进行传统文化的提炼,提取出与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时代发展相契合的精神观念,并融入思政教育中[7](9-10)。在避免大学生思政教育开展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使其真正做到在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帮助大学生掌握依据马克思主义观念思想辩证分析问题,做到正确认知社会主流意识思想,树立正确的三观。
(二)坚持以课程制度建设基础确保文化教育的常态化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化离不开制度保障,制度的强化建设可以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对此,高校需重视对思政教育监督与考核机制的完善构建,参考思政教育的现状分析,完善考试考勤制度,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首先,高校需设立专管部门,落实岗位责任制,以此为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打下良好基础。其次,应该重视考试考勤制度的完善。尽管现阶段部分高校已经提高对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重视度,但是取得的教育效果不佳。因此需借助考试、考勤制度的落实,规范思政教育,结合考试考核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效果。最后,还应重视课程设置的完善。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并非是随机组合内容,亦非将传统文化生搬硬套在思政教育中,而是秉持有机融合理念,依据对思政教育内容的分析,萃取与提炼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于思政教育中。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科学设置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政课程[8](253-256)。
(三)坚持以媒体传播为亮点
传统思政教育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在枯燥单调的课程授课中逐渐丧失。因此,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学需重视创新教学方式,以新媒体为工具,在转变以往固有教学模式的同时,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强化思政教育效果。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离不开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如微博、微信、QQ等。传统文化的融合教育,需创新教学方式,借助新媒体开展立体化覆盖教育,使得学生课上、课下都能接触到传统文化。高校需构建传统文化推广与普及的平台,利用学生常用的QQ、微博、微信平台传播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接触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同时,依托新媒体平台的应用,开展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传统文化微讨论活动、传统文化微视频征集活动、传统文化征文比赛活动等,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性、广泛性、趣味性。通过对媒体传播方式的合理应用,拓宽传统文化宣传范围,扩大学生与传统文化的接触面,促进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9](107-108)。
(四)坚持以特色传播为重点
高校具有环境育人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可以为大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提供助力。因此,高校需侧重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构建中充分融合传统文化,突出校园文化的特色,实现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为学生营造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丰富学生知识文化的前提下,促进学生道德素质、人格品质的培养。例如高校可定期开展“明礼修身”主题教育活动、传统剧目展演活动、传统文化寻访活动、传统诗歌朗诵活动等,促进高校传统文化氛围的营造,或者组织开展传统文化讲座,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突出讲座活动的文化特色。在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中,学生自然而然会加深对传统文化的印象,传统文化与思政融合教育效果也将得以强化。
(五)坚持以课程教育改进为核心
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为课程教学,通过完善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养与政治素养。要想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可以结合以下方面改进思政课程教育:(1)丰富思政课中的传统文化内容。针对思政课程的设置,可结合教学现状开设传统文化相关课程,如开设主题为传统节日探析、诚信社会构建的课程,在丰富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优秀传统思想与道德。在丰富传统文化内容时,需要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将核心内容融入思政课程中,还要立足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与文化性。例如,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探究为切入点,对当前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分析与探究,在提高课程吸引力的同时,使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思政课程。(2)强化隐性教育。虽然显性教育方法的应用为思政教育主要手段,但存在理论性强、学生认同度低等问题。首先,教师可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改善课堂教学现状,引导学生自主搜集、查阅和分析信息,然后在课堂期间自主展示研究成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构建大学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如组织学生开展班训、班风、班旗自主设计活动,或者组织学生开展节日活动,如送月饼、包饺子、包粽子等活动。强化思政课隐性教育效果,促进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六、结语
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发展立足之根本,影响人们的行为思想与观念价值。大学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可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树立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进一步强化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于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2]芮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25).
[3]李宗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
[4]田旻,路晉,田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7(11).
[5]焦义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8,41(1).
[6]郝朝娜,孙鹏帅,唐晓.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001(010).
[7]王东明,刘姬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520(04).
[8]葛霖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智库时代,2019,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