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雷生刚
中药药理就是中药的药效[1]。影响中药药理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环境因素,机体因素以及药物因素。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很难对于环境因素以及机体因素进行有效的调节控制,最方便的实现中药药理积极影响的措施就是药物因素。药物因素主要包括品种、炮制、采收季节、贮藏、配伍禁忌以及制剂煎煮等。不同的药物影响因素对于中药药理的影响不同。
有很多中药药材是植物,想要获取合适的药材,就需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生产环境进行采摘。而且药材的采收时间以及采收季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药材所含有有效成分的高低。比如,采集青蒿的最佳时间是七八月份,这个时候收集的青蒿的药理成分含量最高,如果不是在最佳的采收季节对其进行采收,那么其含有青蒿素的含量将会大打折扣。相关工作人员想要有效地保证中药药理,需要尽可能的控制好不同中药的季节采收时间,尽可能的根据药材自身的品种不同、生长特点不同以及采收部位不同去进行采收方法以及季节的有效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中药药材有效的含量,提高中药药理。
2.1 不同的中药品种容易产生混淆,其自身有着不同的药理作用 有很多中药外表相似,但是其自身所含有的有效药理成分却完全不同,治疗不同的疾病。相关工作人员并不能有效地分清不同的中药品种,导致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混淆,进而出现不同的治疗效果。例如天山次品大黄以及唐古特正品大黄都是大黄,其自身含有的药理有效成分相同,但是天山次品大黄没有泻下作用,然而唐古特正品大黄却有着较为强烈的泻下作用。
2.2 同一种中药品种的产地不同,其药理也不同 我国有着广阔的面积以及丰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药材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吸收环境因素对其带来的影响,而导致其自身的营养物质含量不同,进而影响到了自身的中药药理。不同地域的日照、气候、水质、土壤生物分布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对于植物的生长以及药用动物的生长带来一系列的显著影响。其中最为影响深刻的是土壤的成分,往往会对中药内在的药理含量以及药理含量的品质带来严重的影响。例如中药大青叶,其不同的生产地有着不同的中药药效。
2.3 同一品种化学成分不同,其中药药理的作用也不同 复方丹参片中含有很多化学成分,其自身由不同的化学成分组成,在提取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提取工艺,而导致提取出来的化学成分完全不同,在进行疾病治疗过程中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异,导致其中药药理作用存在很大的区别。
中药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往往不是单一用药,而是需要和其他中药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有很多中药单独使用并不能有效的缓解疾病,消除患者的痛苦,必须联合其他药物共同使用,才可以真正的发挥其自身的作用,有效的治疗疾病。将不同中药有效的放在一起使用,形成一定的配伍关系,可以不同程度的增强中药的药效。而不同中药配伍的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中药药效发挥程度不同[1]。
一部分中药配伍可以发挥相互作用,增强或者降低原有药效,还有的中药可与其他药物发生反应,有效消除或抑制其自身存在的毒副作用,有的也能增强自身的毒副作用。药物配合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要结合实际的药效情况,尽可能的选择最佳的药物配伍关系,尽可能的发挥出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例如:蜈蚣与全蝎联合使用可以有效的增强其解除痉挛、消除抽搐的作用;黄芪与茯苓配伍可提高自身利水补气的治疗效果;白虎中加入人参可降低自身降血糖的功能药效;生姜与生南星和半夏联合使用可以有效消除生南星以及半夏药物中的毒素。医护人员在实际选择中药配伍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自身的病情以及药物的性能特点来进行正确的配伍关系,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增强药效,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药物给患者带来的不利反应[2]。
中药炮制对中药药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某些中药材,其自身往往含着一部分非药用成分以及一些杂质,如果不将这类杂质进行有效的去除,则会导致用药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相关工作人员在中药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发现了炮制中药对于中药药理的有利影响。例如,在八角茴香中加入莽草,若不将芒草肉取出,则会严重影响八角茴香的药效,甚至会导致使用者中毒;黄芪中含有部分狼毒,相关工作人员如果不将狼毒驱除,则会严重影响黄芪的药效。
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控制方式来加强药物自身的药效,尽可能的降低药物自身存在的毒性。部分药物含有的活性物质可以结合不同种类的炮制方法处理,尽可能的提高溶出率,其有效的药物成分在人体机能内更加容易吸收,进而实现药效增强的效果。例如,款冬花经过蜜炙后,可以溶出自身的有效药物成分,增强自身的润肺止咳功能;草屋自身含有大量的毒性,可以通过煮、蒸、浸等不同方式来降低其毒性[3]。
5.1 剂型对中药药理的影响 我国中药药材有着多种多样的草本来源,其中最常见的是植物的果实、叶子、根茎等。不仅如此,有很多动物的身体部位也是我国中药药材的组成成分,例如动物的皮毛以及犄角等。不同的中药材有着自身独特的药理作用以及毒副作用,所以在对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药材,需要根据其药理不同选择不同的剂型处理方式。甚至有很多中药材自身的剂型不一样,那么最后的药理作用存在着较大的差异[4]。
中药剂型是指中药药材经过一系列加工制作后得到的最终表现形式。其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该中药的制剂剂型。不同药剂的药效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例如,青皮制作而成的口服型药剂,可以提供胃肠机体营养以及补充胃实,增强患者胃肠道吸收能力以及消化功能。然而青皮制作的一系列注射型药剂则完全没有保护胃肠道吸收以及消化功能的作用,其往往是用来提高患者的血压,并不会给机体的消化系统带来任何的影响。究其原因:由于中药剂型的不同,而导致人体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程度不同,进而体现为中药药效的不同。中药剂型不同会导致药物浓度不同,药物在人体内的存活时间不同,其自身不能有效的发挥出某种其他药效的作用,进而改变了药物的药理情况[5-9]。
5.2 制剂方法对中药药理作用的影响 目前为止,中药最常见的制剂方法就是加水进行煎煮。在煎煮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控制加水量的多少、煎煮时间的长短以及煎煮过程中火力的大小来控制中药药效。生首乌在实际的药用过程中具有泻下的功能,但是相关工作人员将其进行蒸制之后,其泻下功能会随着蒸制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削弱。经过大量研究证明,生首乌进行长达50 h 的蒸煮之后,其自身的泻下功能基本上会完全消失。蒸制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注意火力的大小,如果时间太短却会导致药物不能实现炮制目的,如果蒸煮太久的话,就会影响到其自身中药的药效。不同的制剂方法,对同一种药物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变化,会带来不同的影响,对中药进行有效的处理过程中,需要结合其自身的化学、物理性质来分析,尽可能的优化不同药物的制剂处理方法。
中药在采摘收集后,需要将其放置到合适的环境中进行保存。但是很多中药在保存过程中并没有有效控制其存储环境,导致中药在保存期间因高温、潮湿以及虫害等一系列的负面因素,进而导致其药效逐渐降低或者发生一系列药学变化。中药储藏条件对中药药理影响最大的是芳香类药材、生用药材以及胶质类药材,这几类药材对于保存时间以及保存条件有着较为苛刻的要求。在保存过程中,一旦没有完全根据其自身需求的最佳保存时间以及保存状态,那么很可能导致其完全丧失自身的药用效果,而不能有效的治疗疾病。甚至还有可能在保存过程中,药物的药效发生质变,从而使其由某一种药效变成到另一种药效,若用于临床中,则很有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综上所述,药物因素对中药药理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在中药的处理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重视药物因素给其带来的影响,尽可能地保证其发挥出自身最大有效性,并降低其不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