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对上消化道息肉的治疗作用研究

2020-01-11 18:23袁晓庆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3期
关键词:电凝开腹息肉

袁晓庆

上消化道息肉在消化道疾病中较为常见,如腺瘤性息肉,此症状可定义为癌前病变,非腺瘤性病变也可出现癌前病变。上消化道息肉属于消化道疾病,主要原因是上消化道黏膜局部隆起,主要临床症状为腹胀、上腹痛,少数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出血、梗阻等。由于其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被患者忽视。然而,上消化道息肉有癌变的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健康。上消化道息肉应切除,尽量减少创伤。在临床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中,消化道息肉一直保持高发状态,有癌变的危险。为了有效保证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更需要及时采取手术切除息肉。在以往的开腹手术中,虽然可以保证息肉切除术的效果,但对患者造成很大的创伤,整体治疗效果不佳[1-3]。目前,内镜下高频电凝是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新方法,临床效果确切。本研究探索了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对上消化道息肉的治疗作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30 例上消化道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5 例。对照组男9 例,女6 例;年龄21~68 岁,平均年龄(43.21±10.78)岁;息肉直径最小0.4 cm,最大2.0 cm,平均息肉直径(1.26±0.65)cm。观察组男8 例,女7 例;年龄21~68 岁,平均年龄(43.67±10.21)岁;息肉直径最小0.3 cm,最大2.0 cm,平均息肉直径(1.23±0.62)cm。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全身麻醉,根据患者上消化道息肉的部位,选择合适切口,并探查腹腔情况,之后将息肉切除。术后给予抗感染和止血等治疗。观察组实施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内镜下发现患者上消化道息肉,吸收息肉周围水分,电流频率15~25 W,高频电凝切除息肉。在进入晶状体的过程中,如果息肉直径<0.05 cm,应立即摘除。对发现的息肉按大小进行分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在息肉直径<0.5 cm 时,可用活检钳进行活检,然后电凝切除,对于直径0.5~2.0 cm 的息肉,应先判断其良、恶性,再进行高频高凝电切检查。直径>2.0 cm 的息肉应显露,注射肾上腺素1∶10000。息肉底部用环扎紧,电凝切除,息肉摘除后止血。术后应给予消化道黏膜保护剂。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疼痛程度、排气和住院情况、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比较 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为(5.21±1.29)分低于对照组的(7.12±1.21)分,住院时间(6.21±1.22)d、术后排气时间(23.21±1.21)h 短于对照组的(9.02±1.31)d、(42.24±1.2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82、6.080、43.071,P=0.000、0.000、0.000<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1/15),低于对照组的40.00%(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8,P=0.031<0.05)。

3 讨论

上消化道息肉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指上消化道黏膜局限性良性隆起性病变。息肉有单发和多发两种,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4]。病理上,胃息肉可分为增生型和腺瘤型,后者癌变率较高(30.0%~58.3%),尤其是病灶直径>2 cm、绒毛状腺瘤和异型增生,绒毛状腺瘤和Ⅲ度异型增生的恶化率较高,可通过活检病理检查来确定临床治疗方案。这种疾病在早期阶段更隐蔽,患者一般不会有严重的病理反应[5]。症状通常表现为上腹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甚至出血、梗阻。上消化道息肉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癌前病变的一种。目前发病机制仍在研究中,息肉分为单发性息肉和多发性息肉。有以下三种情况的息肉癌变率较高[6]:①病灶直径>2 cm;②属于绒毛状腺瘤;③异型增生在Ⅲ度以上。因此,上消化道息肉患者在治疗前需要通过组织病理学确诊,从而确定合适的治疗手段[7]。

在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下,胃肠道息肉已成为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组织异型增生是这类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病变多见于食管和胃肠道。在疾病早期,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不适感,但在息肉持续增多的情况下,会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按照开腹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充分保证病灶的治疗效果,但对患者腹腔造成的创伤较大,对患者的消化系统和免疫功能有影响,不利于后期尽快康复。常规的局部注射无水酒精治疗[8],但其临床效果不理想,易引起并发症,预后差,身体恢复过慢,住院时间过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上消化道息肉切除术切口较大,在视力盲区需要切除部分食管和胃结构,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影响术后恢复。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上消化道息肉的诊断率,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治疗标准,降低恶变几率。为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提供保障。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后一般不会发生穿孔,极少数患者可能发生出血,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内镜引导下高频电凝切除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手术视野,提高手术效果,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痛苦,提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9]。

内镜下高频电凝术方案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有助于迅速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和消化道功能,在内镜的作用下,可以直接显示患者病灶各个方面的息肉,有效保证术中安全性。同时,在这个手术方案下,患者一般没有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医生主要根据上消化道息肉的形状、大小和位置选择合适的方法处理上消化道息肉,这种方法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10]。多发性息肉可以分期切除,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内镜下高频高凝电切术主要利用电流热效应去除息肉,不刺激神经。操作前应检查仪器的运行情况和参数。该治疗方法既可一次性根治性切除上消化道息肉,又可分期、部分切除,说明该方法治疗上消化道息肉是可行的、安全的。同时,不会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医疗费用相对较低,说明该方法具有相对方便、成本低、痛苦少的优点。更重要的是,这种治疗不仅满足于息肉切除,还能确定病变的病理分类和分化程度,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内镜黏膜凝固术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主要方法,可避免开腹或腹腔镜手术,体表无手术瘢痕,具有创伤小、费用低、术后疼痛少、恢复快等优点。内镜黏膜凝固术是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息肉大小、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的结果进行的。其适应证:①一般无严重慢性病,能经受住患者的内镜检查和治疗;②单发或多发消化道息肉,可用不同口径的电凝环切割器切除,直径一般<2 cm;③组织病理证实为非侵袭型,多发息肉个数<30 个;④局限于黏膜的早期癌可在内镜下切除。

内镜黏膜凝固术的禁忌证:①体质不佳、心肺疾病严重、不能耐受内镜检查和治疗的患者;②有出血倾向、出血和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不能经治疗纠正的患者;③息肉直径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部>2 cm 或大肠息肉基部>1.5 cm 者;④息肉癌已浸润,并伴有出血、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酶原时间过长,不能通过治疗纠正;⑤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应相对禁忌;⑥糖尿病患者术后愈合能力差,应相对禁忌,以及患者及其家属不配合。内镜黏膜凝固术的不足受限于内镜可切除组织的大小(<2 cm)。如果病灶大小>2 cm,应选择切口边缘电凝,这给术后病理分析带来困难,组织边缘可能有残留的病灶细胞。

本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1/15),低于对照组的40.00%(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对上消化道息肉的治疗作用优于常规开腹手术治疗,可减轻疼痛,加速术后恢复和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

猜你喜欢
电凝开腹息肉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合黏膜下注射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胃镜电凝止血联合镜下蒙脱石散创面给药治疗胃溃疡出血的疗效分析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改良直肠前切除术治疗成人重度直肠脱垂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与开腹直肠前切除术的近期疗效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