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其华(山东省利津县动物疫病防治监控中心)
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紧紧围绕现代生态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这条主线,坚持高点定位、科学发展,采取了规划引领、政策引导、科技推动、执法规范等综合措施,促进全市畜牧业实现了快速跨越发展,产业整体水平进入了全省前列。
1.创新型经济不断出现。一是园区建设再上新水平。推动利津盐窝肉羊养殖园区列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和省级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园)项目,澳亚奶业成为全国标杆,河口区代表山东省在中国奶业20强峰会进行了经验交流。
二是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正邦集团1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项目、天邦股份500万头生猪养殖及屠宰分割深加工项目、牧原股份100万头生猪养殖体系项目、华澳大地奶牛小镇项目等4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市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架构已经形成。
三是畜牧业新兴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构建了“科研开发+有机牧草种植+标准化养殖+乳品加工+沼气发电+生物有机肥”循环乳业产业链,支持澳亚现代牧场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农户发展牧草、青贮玉米作物种植,实现每亩增收300~500元。华澳大地奶牛小镇项目力争利用3年时间打造集“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能源利用—健康颐养—生态旅游—科研开发”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循环体系,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田园综合体建设示范样板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浪漫、休闲、健康、时尚、科普的现代田园生活体验。
2.高质量发展明显加快。
(1)畜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东营市先后引进印尼佳发、新加坡澳亚、泰国正大、新希望六和、江西正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来东营市注资开发,有力拉动了畜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利津县36万只肉羊示范区的建成及良好运营,为东营市肉羊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模式;正邦集团、正大集团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的陆续建成和投产,为东营市生猪养殖及肉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现代畜牧业格局已经形成。一是产业布局科学合理。严格“三区”划定方案,优化产业布局,落实准入制度。对新建改扩建项目严格控制在适养区内,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确保项目建设符合生态环保要求。东营市畜牧业实现了与产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条件相适应的有机结合,已经形成了产业聚集度和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6大优势产业区,即东部奶牛产业优势区、西部肉牛产业优势区、西北部肉羊产业优势区、中部生猪产业优势区,以及南、北两个肉禽产业优势区。
二是七大支柱产业自成体系。形成了以澳亚牧业为代表的现代奶牛产业体系,以印尼佳发为代表的现代肉牛产业体系,以盐窝肉羊园区为代表的现代肉羊产业体系,以牧原股份为代表的现代生猪产业体系,以博大公司为代表的现代肉鸡产业体系,以新希望六和为代表的现代肉鸭产业体系,以瑞祥公司为代表的现代蛋鸡产业体系。
(3)标准化生产成为主流。东营市紧紧围绕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安全监管化“六化”标准,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提档升级,引导养殖场户远离村居,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标准化生产;引导具备条件的企业和养殖场户,建设大中型现代牧场、家庭生态牧场、休闲观光牧场,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比重逐年增加,零星养殖、小区养殖数量逐年减少。
(4)绿色发展成为新时尚。东营市始终坚持畜牧绿色发展,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落实畜牧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目标。指导规模养殖场建设粪污治理设施,重点推广堆积发酵、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等主导模式。总结推广干清粪、雨污分离、干湿分离等工艺和沼气制备、有机肥生产、污水处理利用等农牧循环模式,着力构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产业链。畜禽粪尿等养殖废弃物基本实现了资源化利用。
(5)动物卫生监督管理保驾护航。一是扎实开展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各县区严格落实“外堵、内控、严管”综合防控措施,从“源头、屠宰、流通”三个关口进行严格把控,拉网式排查生猪养殖场户、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厂,同时发放宣传材料、消毒药品,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工作人员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开展联合执法,对进入和途径的运输车辆加强监管。二是建立健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动物疫病防控网络,建成了动物卫生监督信息平台,实现了动物疫病的严密防控。
3.农牧循环格局初步形成。
(1)粮改饲项目取得突出成效。东营市5个县区均列为国家级粮改饲示范县,实现了玉米秸秆的转化和增值,减少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通过以养带种的方式推动了粮食玉米改用作饲料玉米,有效引导项目区牛羊养殖从饲喂籽粒玉米向饲喂全株青贮玉米适度转变。东营市成为全省整建制推进粮改饲工作的示范市。
(2)因地制宜,区域循环发展。各县区立足县域畜牧业发展特点,坚持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联动,积极探索发挥区域优势,实现区域循环发展。
农高区发挥国家级农高区特色优势,在巩固牧草种植、奶业发展的基础上,强化科技支撑,积极开展产学研推用一体化服务。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建设黄河三角洲畜牧综合试验站,打造滨海耐盐碱牧草改良中心,带动现代牧业技术研发创新与生态化转型。依托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承担了农业农村部蛋鸡健康养殖工程与装备科研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开展蛋鸡产业全过程设备集成研究,实现全产业过程数字化、信息化操作。
广饶县肉鸡养殖实行压小上大,推进工厂化养殖。全县规模养殖场流转土地8000余亩,用于饲草作物种植,既可以解决饲草饲料的短缺问题,又可以消纳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广饶县兴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与牛羊养殖相结合的产业模式,打造了“园内建场,场外造园”“畜禽—肥料—蔬菜”农牧结合产业样板。
(3)集中处理,第三方区域性处理中心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域覆盖。通过近年来集中规范治理,东营市规模养殖场户粪污处理设施配建水平明显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但是规模以下养殖场户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仍是当前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面临的关键瓶颈。延旭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畜禽粪污“分散收集、集中运输、统一处理”的处理模式,对加强全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该公司不仅收集处理畜禽粪污,同时还兼顾农村旱厕改造后的粪污以及农业秸秆资源化利用,对于探索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总体目标,具有较强的示范指导作用。
1.创新驱动不强。畜禽良种是畜牧业发展的核心。但目前山东省畜禽种业发展面临着外来品种依赖度大、地方品种保护开发推广弱、种业竞争力总体不强、研发投入保障不足等问题。新品系培育周期长,开发推广也面临社会认知度不高、前期费用投入大等难题。六和种鸭有限公司“中新白羽肉鸭”配套系现已通过国家审定,下一步应在推广开发应用方面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产品知名度。另外,畜牧产业总体创新型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2.优势发挥较慢。通过调研发现,虽然各县区养殖规模、体量大小不一,但是各有特点和优势。在养殖畜种、规模体量、龙头企业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受传统养殖习惯等因素制约,部分县面临土地承载力偏高、全产业链融合不够、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足等困难,畜牧业转型路径不清、办法不多。
3.机构运行不畅。东营市及其所辖县(市、区)在机构改革中,均将畜牧兽医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入农业农村局,但是原畜牧兽医局管理人员并未整合到农业农村局,且原畜牧兽医局已整体改为直属当地政府的事业单位。农业农村局无人员和力量从事畜牧兽医监管工作,畜牧业发展中心有经验、有力量,却没有相应职能,容易造成工作脱节。同时,东营市畜禽养殖量大、点多、面广,繁重的监管指导任务与现有业务人员力量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
1.加强规划引导。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结合当前开展的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排查,摸清辖区养殖底数,依照国家畜禽粪污还田利用和检测标准、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物减排核算方法及畜禽养殖粪污土地承载能力测算方法,明确畜禽养殖控制红线,科学核定饲养规模,实现环境承载力与畜禽饲养量相匹配。
二是引导社会资本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通过“双招双引”或鼓励工商资本在畜禽养殖聚集区投资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建立商业化运作模式,推动中小规模场粪污集中处理利用;推动大型养殖场自建综合处理利用设施,有效促进畜禽养殖废弃物集中处理机制的完善,进一步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三是进一步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配建的推动力度,实现污染物“源头减量”。积极开展“四改两分”(“四改”即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改渗漏地面为防渗地面;“两分”即固液分离、雨污分离)。着力培育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实行以地定畜、农牧结合、粪肥还田一体化生产,通过支持在田间地头配套建设管网和储粪(液)池等方式,解决粪肥还田“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专业化、市场化运营。
四是继续强化督导指导,确保工作成效。一方面要求各级各环节切实负起责任,特别是各县区在抓好严格“三区”分区管理的同时,要强化监管,严格准入,把好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这个关键。还要按照环境承载能力和融合发展理念布局项目,推动产业高效生态发展。另一方面,对已配建粪污处理利用设施的养殖场户,继续强化督导指导,督促其开展技术改造提升,按环保有关要求规范使用管理。
2.加快改革创新。一是加强畜牧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提升强化部门职能,特别是在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上,进一步加强基层队伍、基础设施和防控设施建设,从人力、财力、物力三方面有效保障防控工作深入开展。
二是建立畜禽粪污治理补贴机制。畜禽粪污治理设施建设增加了畜禽养殖成本,养殖场户利益受市场影响也极不稳定,利润空间缩小,在畜禽粪污治理上养殖场户存在抵触情绪,建议国家、省市参照农机具补贴机制,在畜禽粪污治理设施建设方面实行补贴机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畜禽粪污治理。
三是破解资金难题。建议政府加大对养殖规模大、现代化水平高、生产带动能力强的畜牧养殖及加工企业在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方面予以扶持,以有效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质量和档次。同时,加大地方金融部门的支持力度,将本地规模养殖场户纳入信贷重点,对农户发展规模养殖要适度提高授信等级,增加信贷额度;放宽抵押贷款条件,允许养殖场户利用养殖场房、设备等进行抵押贷款,推动畜牧业跨越式发展;积极开发类似于生猪价格指数保险的金融产品,降低畜牧业养殖风险,形成责任共担的互利共赢机制。
四是解决用地矛盾。规模养殖是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要认真落实自然资源部和农业农村部下发的《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对农户未占用基本农田发展养殖业的要大开方便之门;对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可采取“占1补1”、先补后建的办法予以变通支持;对确实无机动地的,可采取农户申请,与土地部门签订用地协议,保证不养殖后恢复耕地原貌等办法予以解决。
3.加强支撑服务。进一步深入推进技术模式创新,提升发展水平。坚持创新驱动,加强与科研院校、生产单位的交流协作,继续坚持高标准和问题导向,做调研、促创新、求突破,着力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机制性、技术性难题。把准产业发展脉络,搞好顶层设计,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利用的综合运用。做好现有技术的集成、复制和推广,加快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扩大科技应用范围,提升科技贡献率,实现现代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4.加强内联外引。一是支持牛奶、生猪和肉禽加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自有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引导加工与养殖协调融合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鼓励龙头企业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借助外力推进企业生产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三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提高项目建设水平,扩大项目建设规模,壮大产业发展龙头,更新产业发展理念,提升产业发展档次,打造产品质量品牌,拓宽产品销售市场,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大发展。
5.加大重点突破。一是坚持“一县一策”,指导做好县域畜牧产业发展。指导各地开展土地承载力测算,在全面摸清畜禽养殖底数及土地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统筹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突出特色优势产业,按照“一县一策、一乡一特”思路,谋划好畜牧业转型方向和实施路径。全面开展各地畜牧产业发展调研,及时总结县域畜牧业发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作亮点典型,提炼示范样板、典型模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参考,为全省现代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坚持创新思维,着重解决制约产业核心难题。系统梳理地方畜禽优质品种以及新培育审定品系品种,加大自主种业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扩大六和种鸭有限公司“中新白羽肉鸭”配套系等新品种品系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对接畜牧企业,及时了解企业关切,发挥“店小二”“服务员”作用,帮助企业有效解决发展难题。学习掌握“凤岐茶社”深刻内涵,做好“凤岐茶社”指导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案例剖析、经验复制推广,推动畜牧产业提质增效。
三是坚持分类指导,督促做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思路,对畜牧大县发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示范引领作用,支持鼓励第三方粪污收集处理企业加大规模以下养殖粪污收集处理力度。对于规模以下养殖场户,压实粪污治理主体责任,指导督促及时清理粪污,避免造成环境污染。结合农村清洁整治行动“三清一改”要求,配合推动村庄清洁行动向纵深开展,形成农民群众自觉行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是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第三方区域性处理中心实际困难。对以畜禽粪污为主要原材料的有机肥料及微生物肥料企业,放宽粪源有机肥生产许可,重点突出粪便养分综合利用,提升政策适应性。进一步优化政策,提高附属设施用地规模标准,明确第三方畜禽养殖废弃物专业处理企业享受农业用电价格,切实解决生产成本过高的实际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