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超
(法库县中心医院,辽宁 沈阳 110499)
2型糖尿病主要是指由于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功能缺陷致使胰岛素分泌不足,或靶细胞功能缺陷不能及时对胰岛素做出反应,导致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紊乱,进一步诱发一系列异常的生理代谢活动,属于慢性疾病[1]。2型糖尿病又称为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可通过加强运动,控制饮食并联合降糖药物来控制,常用的治疗该病的药物有沙格列汀以及二甲双弧。我院收治了68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弧治疗该病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入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68例,将所有患者进行简单随机分样,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n=34)和对照组(n=34)。其中,研究组的男性患者有19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分布在42~77岁,平均年龄为(60.72±6.4)岁,病程0~4年,平均病程1.7年;对照组的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分布在49~73岁,平均年龄为(61.23±5.2)岁病程0~4年,平均病程1.6年。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均满足《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2],糖化血糖蛋白<0.07%。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二甲双弧(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289)治疗,初始剂量为0.5 g、1次/天,晚饭后温水送服。若无明显效果可根据患者的血糖含量调整为2.0克/次、1次/天,甚至1.0克/次、2次/天,但最高剂量不能超过2.0 g。研究组患者采用沙格列汀(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60069)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即在对照组服用二甲双弧的基础上同时口服沙格列汀,5毫克/次、1次/天。所有患者均治疗3个月,然后进行临床疗效对比。
1.3 观察指标: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测量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以及糖化血糖蛋白(HhA1c)的含量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软件作数据检验,采用χ2对比计数资料并以率(%)表示,若(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无统计学意义。
经过为期2个月的治疗,对照组患者的FBG为 (7.22±1.39) mmol/L,研究组为为(7.03±0.94)mmol/L,t=0.760,P=0.000<0.05;对照组患者的2hPBG为(12.61±3.10)mmo/L,研究组为(10.84±2.91)mmo/L,t=2.793,P=0.000<0.05;对照组患者的HhA1c为(6.92±2.16)%,研究组为(6.51±1.07)%,t=1.41,P=0.000<0.05。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各项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持续攀增,其中超过90%的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3],该病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以及进行性进展的特点,这使得患者终生都不能停药,只有在发病初期及时采取手段治疗,才能控制发病,减少该病对患者造成的伤害[4]。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是二甲双弧,其作用机制为促进糖酵解、抑制糖异生、增强肌肉组织对糖的利用以及加强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但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单用二甲双弧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对于血糖的控制也不嫩达到理想水平,所以可以与DPP-Ⅳ抑制剂联合使用。沙格列汀是常见的DPP-Ⅳ抑制剂,可以提高机体内胰高血糖素样肽的水平,促进胰岛β细胞的生物活性,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加强机体对血糖的控制作用[5]。
我院的本次研究表明,与单用二甲双弧的对照组相比,研究组采用两种药剂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显著降低餐前血糖、餐后两小时以及糖化血糖蛋白的含量(P<0.05),提高患者机体对血糖的控制作用。
总之,沙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浓度,提高机体的耐受性,安全性较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