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忠
(辽宁省盘锦辽油宝石花医院,辽宁 盘锦 124010)
脑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群体,患病率较高,类型包含高血压性脑病、脑梗死、脑出血、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畸形等。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我国脑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早期诊断、治疗患者预后效果更好,因此,准确的诊断技术直接关系到患者预后[1]。本研究收集我院收治的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价值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3例为男性,17例为女性;最小年龄51~76岁,平均年龄(63.5±4.3)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5±1.3)年;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血管疾病,临床资料齐全,对此次研究内容知情,自愿参与并已签署同意书;排除对比剂过敏,语言功能障碍,意识不清,心、肝、肾疾病,依从性差,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精神疾病;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采取16层螺旋CT机(GE Lightspeed)对患者进行检查,电压参数为120kV,电流参数为250~320 mA,扫描螺距参数为1.2,层厚参数为3 mm,平扫患者颅脑,将碘海醇注射剂注入肘部正中静脉,每秒注射速度为3 mL,再行增强扫描,扫描后向工作站传送检查数据,并对脑血管动脉图像进行处理;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使用1.5T超导型MR扫描仪(奥泰Alltech)对患者进行诊断,扫描序列参数为FISP3D,FOV参数为180 mm,TR/TE30参数为11 ms,扫描患者颅顶至枕骨大孔、颈内动脉颅内段;扫描完毕后对原始图像进行最大强度信号投影处理,获得三维血管图像,观察记录三维血管图像。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做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以(%)比较行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0.05时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率对比:多层螺旋CT(40例):脑梗死13例(32.50%),脑出血7例(17.50%),脑动脉硬化12例(30.00%);诊断准确率为80.00%(32/40);磁共振(40例):脑梗死16例(40.00%),脑出血9例(22.50%),脑动脉硬化15例(37.50%);诊断准确率为100.00%(40/40);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磁共振诊断情况分析:40例患者脑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狭窄,其中6例(15.00%)大脑前动脉狭窄,19例(47.50%)为大脑中动脉狭窄,13例(32.50%)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5.00%)颈内动脉狭窄。
脑血管疾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含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多集中在50岁以上中老年群体,据相关资料统计[2],脑血管疾病患者中75%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该疾病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准确判断患者疾病类型,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疗措施,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目前,脑血管疾病影像诊断方式较多,以往诊断主要以多层螺旋 CT血管成像技术为主,但该技术具有一定局限性,图像清晰度差,准确率偏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诊断方式,可现实静脉畸形、动脉瘤血管狭窄及引流静脉、供血动脉情况,诊断过程中通过血流通过梯度磁场对自旋饱和度进行调节,根据血管、周围静止组织快速生成对比图像,从而观察到患者血液流动效应和周围组织,判断血流速度、分布及方向,获得患者血管闭阻、狭窄程度,该扫描技术图像更加清晰,操作方便,诊断准确率更高[3]。研究表明[4],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烟雾病等疾病诊断中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可准确观察到患者脑血管疾病病变程度。本研究观察我院收治的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结果发现,40例患者脑动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狭窄,其中6例大脑前动脉狭窄,19例为大脑中动脉狭窄,13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狭窄;且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多层螺旋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更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脑血管疾病采取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患者脑部病变位置更加清晰,诊断准确率更高,可为患者早期诊断、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