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顽固性失眠验案1则※

2020-01-11 19:05蒋西玲高希言
中国民间疗法 2020年18期
关键词:刺络俞穴膀胱经

蒋西玲,高希言

(1.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473000;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患者,女,54岁,2019年6月20日初诊。患者入睡困难,多梦、早醒伴焦虑10余年,长期服用安定,效差,遂来诊。刻下症:患者面容憔悴,头发花白,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入睡困难,彻夜不眠,长期服用安定,舌淡紫,脉沉涩。中医诊断:顽固性失眠(肝气郁结证)。针灸处方: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刺络放血拔罐。操作:嘱患者俯卧位,用紫色标记笔在患者背部定位双侧心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位置,医者戴无菌手套,用2%碘伏消毒取穴局部,用5mL一次性注射针头快速点刺8~10次后拔罐,15min后取罐,局部消毒。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嘱患者放松心情,多运动。刺络放血1个疗程后,患者睡眠明显改善,每日可睡3~4h,嘱患者安定减量至一半,每3d服用1次。复诊2个疗程后,患者不服用安定可睡眠5~8h,其他症状均缓解,随诊3个月未复发。

按语:顽固性失眠指长期持久的难以入睡,频繁或持久的觉醒、早醒持续3周以上,且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睡眠障碍[1]。部分患者顽固性失眠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损害其社会功能。现代研究表明,顽固性失眠女性居多[2],致病因素中精神情绪因素占70.6%[3]。《内经讲义》指出:“若数谋不决,或情志不畅则肝气郁结,气枢不转,欲伸则内扰神魂而致不寐。”[4]顽固性失眠经久不愈,“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5],导致阴盛阳衰,阴阳失交。《临证指南医案》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经脉长期血液瘀滞,不能灌注气血入脏腑,使脏腑功能受损,心气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肝不行血,脾不统血,久则血溢于经脉,加重血液瘀滞;脾生血、肝藏血功能失常,心不能“奉心化赤”,促进新鲜血液生成,新血不生,则心神失养,神不内守,顽固性失眠久治不愈。《金匮要略》首篇指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顽固性失眠的治疗关键在于调节五脏功能,使气血安和,神气归藏五脏,则失眠痊愈。五脏阴阳协调、气血调和是人体正常睡眠的基本保证[5]。

本案采用五脏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顽固性失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之处,与对应脏腑有紧密联系。其次,背俞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足太阳膀胱经在睛明与小肠经、胃经和阴阳跷脉交会,经飞扬与肾经联系,与督脉、三焦经和肝经会于颠顶,膀胱经分支于环跳与胆经交会,膀胱经通过经脉的衔接、经别和经筋皮部的补充扩大了其分布范围,“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加强了膀胱经与脏腑的联系。心俞为心气之所聚,能调节心之气机,通心之络,改善心藏神功能;肺俞、肝俞、脾俞乃肺、肝、脾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能调畅气机,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养心安神;肾俞为肾脏之精气汇聚于背部的腧穴,是临床补肾气、益肾阳的常用腧穴,对心肾不交型失眠效果显著。再次,临床研究发现,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从而使睡眠中枢发出的冲动在大脑皮层受到抑制,导致失眠。孤束核、中缝核、额叶底部、视交叉上核、延髓网状结构抑制区等与睡眠相关的结构中枢在体表的投影均在背部[6]。五脏背俞穴所在位置靠近脊神经后根,脊神经的节段性分布特点和脊神经后根在脊背部的分布规律大致吻合。五脏背俞穴刺络拔罐是借助神经节段反射及轴突反射,作用于脊髓相应节段的自主神经中枢,从而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的缺氧状态;同时能使刺激沿躯体及内脏感觉纤维进入脊髓传至大脑,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和改善脑血管弹性,并借助下行传导纤维使五脏阴阳协调、气血调和[7]。可见,刺激背俞穴相应脊髓节段的自主神经可以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8]。此外,刺络拔罐后出现的皮下瘀血和瘀斑在消失的过程中,能刺激经络激发机体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脱敏、抗炎等积极持续的治疗作用[9]。

综上所述,五脏背俞穴刺络拔罐可以疏通经络,泻血中之邪,促进新血生成,濡养各脏腑,调畅气血运行,达到调节全身脏腑、经络及四肢百骸的作用[10],故可通过刺激五脏背俞穴改善失眠症状。此方法操作简单,效果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刺络俞穴膀胱经
拔罐治疗脂肪肝
针灸结合刺络闪罐治疗顽固性面瘫案
刺络放血单独应用及联合膀胱经埋线法在跟痛症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浅谈中医拔罐法治疗头痛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背部刮痧治疗皮肤瘙痒验案一则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探讨针刺、拔罐结合刺络放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效果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敦煌本《新集备急灸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