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蓓教授治疗高位肛瘘经验探析*

2020-01-11 17:57杨文倩崔现超张燕宾李华转
中医外治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挂线内口瘘管

杨文倩,崔现超,张燕宾,郁 懿,李华转,章 蓓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0)

肛瘘是直肠或肛管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通道,由内口、外口及窦道组成,是肛门周围间隙感染的慢性阶段[1]。我国的自然人群发病率约1.7 %~3.6 %[2],国外为8 %~25 %[3]。发病高峰年龄在20岁~40岁。男女之比为5∶1~6∶1[4]。临床表现为病变部位出现硬结、流脓、潮湿,并伴有疼痛和瘙痒感,一般不能自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尤其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结构较复杂,瘘口数与管道分支均较多,涉及区域较广,位置较深,临床诊断与治疗均存在一定的难度[6]。章蓓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李柏年教授,从事结直肠外科专业30 a,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笔者跟随章蓓导师学习多年,受益颇丰,现总结其治疗高位肛瘘的临床经验,以飨读者。

1 明确诊断,把握瘘管

明确的诊断与清晰的瘘道评估是手术开展的保障,高位肛瘘患者手术前均应进行全身和专科检查的综合评估。常规的术前检查有肛门部的视诊、触诊、指诊、探针检查等,根据外口位置一般能确定低位单纯性肛瘘的内口位置和瘘管的走向,高位肛瘘可结合Goodsall定律辅助定位。高位肛瘘的瘘管穿越直肠环或位于其上,不易找到内口,术前可借助直肠腔内B超、盆底部CT、核磁共振(MRI)、瘘管染色等检查方法,以明确瘘管走向、内口位置、感染范围等。章蓓认为直肠腔内B超可作为肛瘘术前的常规检查,必要时行核磁共振检查。直肠腔内B超可准确描述瘘管内口位置、走形、潜在感染性腔隙,直观描绘出瘘管与周围括约肌的关系,具有准确、简廉、无辐射、便于操作等优点[7]。另有临床实践证明,麻醉下探查联合直肠腔内B超或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检查,患者瘘管内口发现率为100 %[8]。具有特殊原发病(如结核性、梅毒性、骶前囊肿感染、白血病及腹腔或盆腔肿瘤等)的患者,肛周病变可能比肠道症状先出现,易误诊为普通肛瘘而进行手术,延误其最佳治疗时期,导致更为复杂严重的肛瘘。所以对于此类患者,我们要仔细询问病史,见微知著,完善细菌培养、局部病检、电子肠镜等检查方式,排除特异性肛瘘,明确诊断,并针对不同原发病做相应的治疗。

2 找准内口,科学处理

内口是感染发生的源头,是肛瘘形成的起始点,所以找准并科学处理好内口是治愈肛瘘的关键。肛瘘来自肛腺的感染,肛腺开口于肛窦部,所以内口绝大部分位于肛窦内及附近,在肛管后部中线两侧,也可在直肠下部和肛管的任何部位。但在实际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也有患者出现内口不明确,甚至无内口的情况。所以,我们可以将内口类型大致分为三类:明确内口、疑似内口及无内口。明确内口者,若脓腔自直肠溃破穿破肠壁高于肛管直肠环的内口,可视情况采用挂线与旷置相结合的方法。疑似内口者,指诊内口处黏膜很薄,可触及硬结、纤维化组织、凹陷等,探查时可触及探针末端,但未与直肠贯通,一般认为即是真的内口;当外口入路探查困难时,亦可从疑似内口处自肛内反向探入证实内口的位置是否正确。无内口者,由于瘘管过深,为了能更好地控制创面的生长,可于肛窦部进行人造内口,然后挂线,需要注意的是,人造内口要在管道同一垂直方向上,不要倾斜,以防止原始内口封闭处仍残留遗患。

另外,对于两个以上内口者,如内口在同一垂直方向,即在两个内口之间及下方内口与肛缘之间分别挂线。如内口不在同一垂直方向,可同时挂线,但注意术后分别紧线,不可同时脱线,以防多处括约肌被同时切断,破坏肛门的括约功能,造成肛门漏液、漏气等不同程度的肛门失禁后遗症。

3 清除病灶,不留隐患

对于高位肛瘘的治疗,彻底清除瘘管及炎症组织,才能加速组织修复,提高高位肛瘘的治愈率。高位肛瘘,因为炎症的蔓延可伴发多条走向迂回曲折、无规律可循的支管,位置较高且潜在,穿过的组织多,尤其是有多次肛瘘手术史的患者,常存在“人为复杂”的隐匿病灶,加大了诊断和治疗的难度。所以彻底清除病灶,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探查及手术时动作宜轻柔,“双合诊”贯彻始终。不论是探查内口抑或是切除瘘管清除病灶,导师都会将一手指伸入肛内,另一手指置于肛门外,结合感受内口位置、肠壁黏膜、瘘管走向等,可以更加准确地切除病灶组织、保护肠壁免受损伤。

②导师提出应当避免选择肛门前后正中切口,一是前侧高位解剖结构复杂,易损伤神经、肌肉,后正中切入易损伤肛尾韧带而导致肛门向前移位,二是排便时肛门前后侧受力最大,局部血供差、张力大,影响术后创面的生长。故建议手术切口从肛管后三角间隙入路(一般从截石位5点或7点位距肛缘2 cm~3 cm括约肌外或是根据瘘管外口位置为初始手术切口),距离肛缘一定距离可有效避免肛门括约肌损伤,保留肛缘周围皮肤和肌肉的完整,此时切开的大部分为脂肪组织,再生能力强,可在最大限度地维护肛门形态,同时保证肛门功能。

③手术过程中手术刀向外倾斜一定角度,使创面约呈45°“斜坡状”,可保持肉芽组织从基底部往外生长,从而避免日后创面的蜷曲及桥型愈合。术中要仔细观察组织的色泽、质地,避免遗漏潜在腔隙。对于深部空腔,要做到完全彻底显露,常规切口宜呈“星形”,即内口小、外口大,外口切缘做放射状减张切口,更有利于保持通畅引流,方便术后换药。对通过直肠后间隙、窦道涉及直肠壶腹部的管壁,手术时可间断保留管壁,从而对下方脂肪起到保护作用,病菌不易侵入[9]。对于旷置的皮桥,不宜太厚也不宜太薄,才能更好地维持肛门形态,也不会因局部血供欠佳而坏死。

④高位肛瘘在愈合过程中,创面皮肤边缘常会有蜷曲、皱缩、桥型愈合的情况,故章蓓导师在手术时根据创腔深度,独创“星形切口”。即于肛缘(尤其指向内口方向)做放射状主切口,距肛缘至少2 cm处避开括约肌做垂直主切口的减张切口,深度同主切口,长度约为主切口一半,使创面呈星形漏斗状,并修剪创缘多余的脂肪组织。且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借助坐、蹲等日常生理动作给肛周及臀部皮肤带来的牵引力,主动牵开皮肤,形成星形的引流口。该切口设计在满足充分引流的基础上,尽可能达到线性愈合,最大限度保留肛周皮肤的完整性,减少瘢痕形成或凹陷缺损,维持肛门原有形态,保护肛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⑤关于挂线,挂线区域内留的组织宜适度,尽量控制在0.5 cm~1.0 cm,太少则组织易发生缺血性坏死,或不紧线而线自行拉开组织脱落;过多则线脱后可能形成凹陷性疤痕,从而发生肛门部分泌物泄漏、漏气甚至黏膜外脱等后遗症。此外,导师提倡“多重挂线”,即除外常规橡皮筋或胶圈挂线,在同一位置另挂7号丝线(丝线数量据切口大小、深浅及患者情况而定)加固。因为橡胶消毒后容易老化、开裂,且若长时间挂线,中途断裂,再次寻找内口十分困难,增加患者痛苦,故“多重挂线”可有效避免术后皮筋断裂及更个体化的抽丝紧线。

4 重视换药,适时紧线

治愈高位肛瘘,手术是第一步,换药是第二步。正如日本学者三枝纯郎在《肛门外科》一书中所说:“肛门术后疗法和手术本身具有同样的价值”。对于深大的创口,建议每日换药两次,动态观察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并酌情使用5 %甲硝唑、生理盐水等冲洗,冲洗时可轻轻转动橡皮筋,避免皮筋被周围肉芽组织包裹妨碍引流,冲洗后用血管钳夹持无菌纱布擦拭创面分泌物至深部空腔。如腐肉过多,可用血管钳或刮匙适度搔刮,再予油纱嵌入瘘口深度清洁引流;如增生期肉芽组织生长过快、水肿,可适当修剪切口周围上皮化组织,切除的上皮多少应与创面深度匹配,并配合使用高渗盐水湿敷减少肉芽生成;如后期创面组织修复乏力出现愈合迟缓,可用刮匙搔刮刺激创面生长,并予无菌纱布浸泡康复新液填塞,既可促进创面修复,又可充塞压迫各皮桥促进肌肉组织与皮肤粘连[10]。

对于挂线的患者,章蓓导师认为,紧线应视创腔生长情况而定,提倡量体裁衣、个性化的原则。综合考虑挂线部位的高低、切口大小、深浅、组织生长速度等多种因素,把握紧线时机,做到紧线与创面基底肉芽的生长相同步,即待创面基底部肉芽组织生长至挂线橡皮筋顶端位置,且外口面积缩小、形态相对固定的时候,方可开始紧线,且尽量做到少量多次(一般推荐3-4日紧线1次,每次紧0.3 cm~0.5 cm),宁少勿多、宁迟勿早[11]。对于多处挂线者可先紧一线,待一线脱落后,再紧另一线。如两个内口在同一垂直方向,应先紧两个内口之间的线,待此线脱落后再紧下方内口与外口之间的线,使两个内口在愈合的过程中转化成一个内口,高位复杂性肛瘘转化为高位单纯性肛瘘。如此统筹考虑适时紧线,方能避免造成括约肌的损伤,保持愈后肛管形态,从而减少术后后遗症的发生。

5 结 语

高位肛瘘的治疗仍是临床肛肠科医生的难题,每个环节都有不同的难点。对于如何有效地降低术后复发率,是最难攻克又棘手的问题。章蓓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对高位肛瘘的治疗做出较全面的总结:①明确诊断、把握瘘管走形;②找准内口、科学处理;③彻底清除病灶、不留遗患;④重视创面管理、适时紧线,尤其重视术后创面的引流及肛门形态的维护,创新性地设计出“星形切口”,最大限度保护肛门功能,使高位肛瘘的复发率大大降低。

猜你喜欢
挂线内口瘘管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
Goodsall规律预测与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定位肛瘘内口的价值比较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耳前瘘管:聪明洞还是烦恼洞
肛瘘挂线技术的研究进展
端扫式凸阵腔内超声探头与高频线阵超声探头定位肛瘘内口的临床研究
全国名中医陈民藩教授肛瘘挂线技术经验总结
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走行观察与手术治疗
复杂性肛瘘手术技巧
猪回肠食糜的取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