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氏“立极针法”治疗内伤疾病经验探析

2020-01-11 18:16范春华米建平余焯燊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太白附子针法

范春华,米建平,余焯燊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05)

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很多不良生活习惯如熬夜、过度劳累、长期空调包围、嗜食寒凉及肉类、运动不当和抗生素滥用等都在日复一日地耗损着自身阳气,阳气不足,则阴寒内盛,脏腑功能低下,百病由生,而致各种各样内伤杂病。董氏奇穴[1]乃董景昌先生祖传数十代之针灸学,左长波是董景昌先生嫡传弟子杨维杰的入室弟子,是董氏奇穴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传人。在浸淫传统针灸、参悟董氏奇穴的基础上,旁鉴丹道精华,别开一线法脉,创立“以针演道逐节功夫,广大甚深微妙法门”。研创系列气化针法,提倡微针调气、治神。“立极针法”为左长波教授系列气化针法之一。该针法法理通明,对治疗以“阳虚阴盛”为主要病机的内伤疾病治疗效果显著,些许经验及体会,在此初步成文以与同道分享。

1 “立极针法”其寓意及穴位组成

左常波老师所创制的立极针法又称为“立基针法”“温阳针法”,有树立根基、温补阳气之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现代医家卢崇汉[2]认为:“坎中之阳,火也;离中之阴,水也。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中一阳也,为人生立命之根也”,并进一步指出:“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阳气为人之根本,对于阳虚阴盛患者,予立极针法以温扶先天之阳,阳复则阴退,生机重现。立极针法由董氏奇穴中的火串穴、火连穴组成。

1.1 火连穴

火连穴位于第1跖骨内侧,距跖骨与跖骨关节后1寸5分处[3]。根据左长波老师在穴位上的考证,火连之“连”字有“敛”之意。临床上,微络刺血疏通经络后,在火连穴扎一针,患者可自觉身体四周热力减轻,唯有小肚子变暖和,有收敛阳气回丹田之效。敛,有收、藏之意,故火连穴有将上越、外散之火引导回丹田、命门之功效。从十二经穴位置而言,火连穴位置与脾经之太白穴位置相符,这是一个在正经上的奇穴。太白穴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太白穴为脾之原穴,脾为戊土,为阴土,阴经之原穴亦属土,此穴为土性最强之穴,为补土最强之穴,同时阴土具有包容、内敛之性。针药相通,笔者认为本穴与炙甘草的药性相通。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本草疏正》云:“甘草之用生、用炙,确有不同,大率除邪气,治金创,解毒,皆以生用;缓中补虚,止渴,宜炙用”。甘草炙用就是纯阳之品,炙甘草其味甘,其色黄,是禀坤土之气最重最全的一味药物[4]。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广泛使用炙甘草,如调胃承气汤、桂枝汤、半夏泻心汤和小建中汤等,取其义以补脾胃、顾中土和存正气等。在四逆汤中更是用大量炙甘草,方中炙甘草除益气补中、调和药性作用之外,更兼有缓干姜附子峻烈之性的作用,取土能伏火之意。综上,炙甘草与火连穴均具有较强的土性,有温补中土之气、调和药性和收敛火之燥性之功效。

1.2 火串穴

火串穴位于手背腕横纹后3寸,两筋骨间陷中[2]。火串穴取其名因针刺完之后有热流串动之感。从十二正经位置而言,火串穴位置与手少阳三焦经之支沟穴位置相符,这也是一个在正经上的奇穴。少阳相火起源于《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少阳之上,相火主之”“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清代黄元御《四圣心源·卷二》曰:“三焦之火,随太阳膀胱之经下行,以温水藏,出腘中,贯腨肠,而入踝中。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明代张景岳《类经·运气篇》曰:“相火居下,为原泉之温,以生养万物,故于人也属肾,而元阳蓄焉”。可见,手少阳三焦主相火,三焦相火需秘藏于下焦肾脏,水中之火亦为龙雷之火,龙潜海底,雷寄泽中,此火得以秘藏,人体得以生生不息。左长波老师取此穴,为三焦经之火穴,藏相火,为生命之原动力、根基,此阳可散阴寒,温养脏腑,推动机体的功能活动。笔者认为,本穴有附子、干姜合用之效。《本草汇言》中谓附子:“回阳气,散阴寒,逐冷痰……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元,则浮游之火自息。”。张存悌[5]认为,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可见附子为大辛大热之药,有补坎中之阳、救逆散寒之功效。《本草求真》谓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回阳立效”。纪涛等[6]《小议附子无干姜不热》中统计,《伤寒论》中附子凡36见均与干姜相伍。附子走而不守,干姜守而不走,两药相须而用使回阳救逆、温中安寒的作用大增,同时附子的走窜之性随干姜内敛,直入内脏,扶其弱阳,而成其回阳救急、力挽狂澜之功。可见,干姜和附子合用亦有温坎中之阳、救逆散阴寒之功效,与火串穴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2 针刺操作

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放松,双手手心朝下,暴露出前臂及双脚,常规皮肤消毒后,取汉医牌规格0.20 mm×40 mm的毫针,按左氏“立极针法”女性扎针顺序为右火连穴(太白穴)→左火串穴(支沟穴)→右火串穴→左火连穴,男性扎针顺序为左火连穴→右火串穴→左火串穴→右火连穴。依次轻轻捻转推进,手下有如鱼吞钩之感觉,留针25 min。出针之前,让病人配合呼吸,鼻子深吸气,缓慢吐气,吐气过程中做轻轻小幅度缓慢捻转5次。出针顺序,先取火串穴,加留针5 min后,再取火连穴(男左女右顺序)。针刺的最佳时间是巳时(上午9:00—11:00)。扎针过程要求患者闭目养神、平稳呼吸、注意保暖,患者感觉舒适为度。

3 针法法理探析

立极针法的理论基础是“补火生土,补土伏火”。补火生土法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则治法。这种方法主要针对的是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胃失健运之证[7]。脾胃为中土,位居中焦,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摄入的饮食由胃气受纳腐熟,脾气运化输布以营养全身,《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度以为常也”。然中焦脾胃的受纳腐熟、运化输布的动能是为阳气,脾胃之阳亦需肾阳温煦,古人云:“釜底有火,乃得腐熟水谷,冷灶无烟,宁有不炊自熟之水谷耶?”李大恒[8]认为:其釜底之火,即肾中之阳。若肾阳不能温煦脾胃之阳,则受纳腐熟、运化输布功能皆失,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则胃脘胀满、纳呆脘闷、恶心、嗳气、呕吐、大便不通或完谷不化等;脾不能运化输布精微物质则出现腹胀、便溏和食欲不振等不适。脾胃为后天之本,是水谷精微的源头,若脾胃不能正常运行,则不能支持五脏六腑正常生理功能运行,而脾胃正常运行需要阳气提供动力。肾为先天之本,其内藏有元阴元阳,补火生土法以补先天肾阳来温养后天脾胃,使脾胃能正常运行,气血生化有源,水谷精微可输布灌溉全身,则生命活动得以延续。

补土伏火法亦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法则。这种方法是通过补益脾胃以温益人体之阳气和敛外浮之虚阳,亦称为“土厚火自敛”。郑钦安[9]曰:“然五行之要在中土,火无土不潜藏”“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真阳之气外越。”“明知其元阳外越,而土薄不能伏之,即大补其土以伏火。”土曰稼穑,具有载物、收成、包容之性,脾胃为中土,亦居中央,有包容、收纳真阳和虚火之功。若脾胃虚弱,火失其制,则不能守其位,火性炎上多伤于上,可见牙痛、咳嗽、口疮、口糜及痤疮等。郑氏的封髓丹中用甘草取其意为补中土以伏外越之虚火,常用于虚火上冲诸证;李东垣用补中益气汤治发热,首创“甘温除热”法,取补中土脾胃以敛阴火,用于治疗脾胃气虚之发热;张仲景四逆汤中用大量的炙甘草,亦取补中土脾胃以收敛包容附子干姜温燥之性,以达到回阳救逆、温中散寒之功效。土能伏火,阳气在其位,才能谋其政以发挥其“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功能,以温煦、推动、兴奋、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的进展。

然而,火能生土、土能伏火两者相互结合,生命才能得以生生不息。左长波老师创立的立极针法是基于这一理念而产生的。此针法选用土经土穴——太白穴以补土,火经火穴——支沟穴以补相火。施针之前,选取男左女右的顺序使左右有序阴阳各循其道。扎针之顺序选取:女性为:右太白穴→左支沟穴→右支沟穴→左太白穴,男性为:左太白穴→右支沟穴→左支沟穴→右太白穴。先补土,后补相火,最后补土,取其土伏火、火生土之意;与此同时亦有后天滋养先天、先天温养后天之意。同时,太白穴在下为阴,支沟穴在上为阳,此针刺顺序使阴阳两极相互交感,上下左右交叉使经气周流一圈,引导气血源源不断生成运动,整体生命亦生生不息。留针、行针之时亦取阳土之数,出针时先出火串穴,再过5 min后出火敛穴,均取温阳、补土伏火之意。根据十二经脉与十二地支配伍规律,脾经循行于巳时(上午9:00—11:00),三焦经循行于亥时(晚上9:00—11:00),在时间上巳时与亥时相冲。通过相冲,脏腑有相生的规律[10]。故针刺时间选在巳时取其相冲相生、火生土之意。此针法丝丝入扣、环环相连以达到补火生土、补土伏火之功效。

4 针法化裁

立极针法为温补命门之大法,然临床运用之时切不可泥古不化,当根据病人情况灵活运用,辨证论治,方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若患者阳气不足,阴寒内盛,寒在中焦表现为纳差、腹胀、嗳气、反酸及胃胀等不适,可加双足三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主逆气而泻”,故可治疗中焦寒凝而致气机升降失司之证,同时足三里为阳土穴,可增强脾胃动力,并与太白阴土穴动静结合具有收敛包容之性。若患者久病阴寒内盛,寒在下焦表现为尿频、痛经、崩漏及五更泄泻等不适,可配合腰骶部刺络放血,疏通局部经络后再配合立极针法可达到水到渠成之功效。若阳虚而虚火上炎,可见牙龈肿痛、口疮和痤疮等上热症状,可在温阳针法同时扎大叉穴(董氏奇穴)以潜阳……诸如此类,随证治之。

5 验案举隅

5.1 验案一

张某,男,65岁,2018年12月24日初诊,因“失眠2月”就诊,患者长期居住岭南之地,自小爱喝凉茶,家中常煲去火汤,2月前因家中突发事情多虑而开始出现失眠,常至凌晨2点后方能入睡。事件平息后,患者仍然入睡困难,时则彻夜难眠,患者为此焦虑不安,越是着急越是难以入睡,因而恶性循环,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2~3 h。多次辗转心内科、中医科治疗均无效,前往心理睡眠科后医生建议服用抗焦虑药、安眠药改善睡眠。患者因恐服用西药后药物依赖而拒绝使用抗焦虑药、安眠药物,并寻求中医针灸治疗。谈话间精神紧张、焦虑,望其精神疲倦,少气懒言,黑眼圈,体型中等,腹软,胃脘部、脐周肤温偏低,双手、双足发凉,诉既往亦如此,冬天尤甚,纳差、便溏,每日2次,小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腻,脉浮大。针刺处方予立极针法、双足三里穴、双大叉穴,进针顺序为:左太白穴→右支沟穴→左支沟穴→右太白穴→双足三里穴→双大叉穴,以上穴位针刺得气予留针25 min,留针期间嘱患者放松全身、闭目养神。出针前配合患者呼吸行针5次,出针时先出火串穴,后留针5 min,再出火连穴。初次针刺起针后,患者诉腹部、双手和双足自觉温暖,全身亦放松。当晚能12点左右入睡,睡眠时间有4.5 h。后每周2次治疗,并安排患者巳时进行针刺,5次治疗后,患者能11点左右入睡,睡眠时间能保证6 h左右,并焦虑情绪明显改善,白腻苔较前明显消退,脉象沉。

按:《难经》云:“老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能寐也。”患者为老年男性,其气血阴阳较衰少,经络较不通,本就易不寐。加之既往生活饮食耗损阳气,遇突发事件后思虑过多,阳气更加耗损,阳气虚弱,虚阳上浮,阳不入阴,阴阳失交而导致失眠。正所谓“阳神秘藏,则甘寝而善记,阳泄而不藏,故善忘而不寐也”(《四圣心源》)。阳气虚弱、虚阳上浮、心神不宁则可见精神紧张、焦虑。阳气不足,在外不能温煦肌表则可见双手、双足发凉、腹部肤温偏低;在里不能推动脏腑功能正常运行,脾胃、大肠、小肠阳气不足,则不能消化、运化及输布水谷精微,则可见纳差、便溏,日久可见精神疲倦、双目少神等症状。阳气在外,则脉浮。本病病机为阳气不足,虚阳外浮,阳不入阴,针刺大叉穴(董氏奇穴)潜阳,针刺温阳针法以温补阳气解其根本。患者年老久病已虚,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针其以健脾益气。全方共奏温阳潜阳、健脾补气之功效,故疗效显著。

5.2 验案二

曾某,女,17岁,2019年3月7日,因“痛经2年余”就诊,患者平素喜冷饮及熬夜,2年余前月经初潮后开始出现经行腰腹部冷痛,月经第1天、第2天疼痛明显,受凉后疼痛尤甚,得温则疼痛减轻,喜按,月经量少,质地稀薄,时有少量小血块,色暗红,痛经时四肢厥冷,经期28~33 d,经期时易便溏,曾于外院就诊后行妇科B超未见异常,诊断为原发性痛经,予布洛芬等对症治疗后,症状仍反复出现,于我科寻求针灸治疗。初次就诊时可见患者精神疲倦,面色偏白,小腹部肤温偏低,腰骶部可见细小微络,纳眠可,小便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治疗首次予腰骶部刺微络拔罐放血5 min后,予立极针法治疗,进针顺序为右太白穴→左支沟穴→右支沟穴→左太白穴,得气后留针25 min。出针前配合患者呼吸行针5次,出针时先出火串穴,后留针5 min,再出火连穴。后续治疗亦予立极针法治疗,针刺时间、手法相同,安排患者巳时进行针刺,若腰骶部有微络予刺络拔罐放血(若腰骶部无瘀络则无需处理),并嘱患者避风寒、戒生冷,每周针灸2次,每次复诊后自我感觉小腹及四肢温暖,连续治疗两个月后,随访4个月经期痛经未见发作。

按:患者喜冷饮及熬夜的生活习惯损伤阳气,阳气虚则阴寒盛。阳气不足、阴寒凝滞收引则胞宫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形成,寒瘀互结,不通则痛,可出现经行腰腹部冷痛,受凉后疼痛尤甚,得温则减,腰骶部可见细小微络;阳气不足,推动脾胃运化的动力不足,则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来源不足,出现月经量少、质地稀薄、便溏、精神疲倦、面色偏白、舌淡红、苔薄白等症状;本病的病机为阳虚寒凝血瘀。左长波老师指出:“初病气结在经,经主气;久病血伤人络,络主血”“久病必瘀”“痛证必瘀”“怪病必瘀”“重病必瘀”“难病必瘀”。董公入室弟子杨伟杰先生有云:“祛一分瘀血,存一分生机”[11]。患者腰骶部明显有瘀络,予刺络放血以祛瘀活血,同时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条件,经络通则能气至病所。立极针法温补阳气,同时“阳气长一分,阴寒去一分”,故能温阳散寒,全方共奏温阳散寒、活血祛瘀之功效。

6 结语

立极针法重在温养中州、温补相火[12]。此针法使先天之本源源不断地培补后天之本,后天之本承载包容先天之本,同时通过针刺顺序、针刺时间、留针时间和出针顺序等细节的把握,将“火生土、土伏火”之机理运用极致,温补阳气并注重阳气潜伏,温而不燥,凸显圆融。在治疗上,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观,来源于传统针灸学及董事奇穴,并加以创新,针法法理通明。对于很多疑难的内科杂病,只要抓住病机为阳虚阴盛即可异病同治,此针法处方选穴精简、易于操作,适合在针灸临床中推广。但本针法针刺细节较多、在时间上的把握较严格,需将细节做到位并与患者沟通好,方能达到预期疗效。

猜你喜欢
太白附子针法
附子的采收和加工
经方中“附子一枚”的古今考证研究*
董氏奇穴动气针法治疗下肢骨折内固定术后肿胀的疗效观察
揿针穴位埋针法在胸腰椎骨折术后患者便秘中的干预价值
手指飞舞 编出玲珑花边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深夜拟词有感
太白实施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
清点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