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昕
(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恩良医院,辽宁 鞍山 114100)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是临床上因多种原因而导致患者的脑内部同时出现2处及以上出血病灶的一种脑出血病症,该病症发病十分迅速,患者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也比较高[1]。在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时,很难发挥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2]。本文基于此调查并研究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的相关临床状况,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并总结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特征,同时选择急性单灶性脑出血的患者进行临床对照。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经过临床病理学诊断确诊为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我院收治的经过临床病理学诊断确诊为急性单灶性脑出血的患者6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最大为72岁,最小为29岁,平均年龄为(52.13±15.42)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最大为73岁,最小为33岁,平均年龄为(51.61±14.52)岁。本文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脑出血,所有患者均获得影像学诊断的支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临床资料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认可。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本文所有患者均被诊断为脑出血患者,观察组患者出血病灶≥2个,对照组患者出血病灶1个;②年龄均≤80岁;③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全身感染的患者;②合并有其他脑病的患者;③存在器质性障碍和相关脏器损害的患者;④中途因各种因素无法完成研究而退出研究的患者[4]。
1.3 方法 回顾性分析并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和临床病理特征等。在研究的过程当中调查所有患者的既往病史和出现脑出血的原因,总结其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为其进行头颅CT的诊断。在对患者进行头颅CT诊断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在入院时进行CT检查,为患者选择多排螺旋CT进行常规的头颅扫描,为患者进行头颅CT轴位的平扫,将听眶上线作为扫描的基线,设置患者的球管电压值为130 kV,电流值为200 mA,扫描的层厚和层距均为10 mm。在治疗的过程中采用CT定位血肿清除液化引流术进行治疗,在CT的定位之下确定患者血肿的具体位置,并且帮助患者进行体位的调整,采用血肿的最大面积中心作为穿刺点,帮助患者进行麻醉,以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进行干预。对需要穿刺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根据血肿的深度和部位以双管软通道引流管刺入血肿腔,引流外侧连接注射器,缓慢地分次为患者抽取血肿液,穿刺的过程中抽取量约为50%,之后应用肝素6000 U和250 mL的0.9%氯化钠溶液混合液或单纯应用0.9%氯化钠溶液混合液为患者进行血肿腔的冲洗,之后将引流液撤出,为患者夹闭侧管。每隔12 h在引流管当中注入尿激酶2万U和4 mL的0.9%氯化钠溶液,之后闭管2 h,进行引流,24 h以后进行CT复查,当患者的大部分血肿组织被清除后拔除引流管。手术以后常规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预防相关并发症对患者的影响[5]。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统计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原因、病死率、合并感染情况、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估,评分越低越好]、脑出血部位。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5.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发病原因、病死率、合并感染情况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共收治急性脑出血患者3036例,其中急性多灶性脑出血62例,占2.04%。出血原因:观察组患者高血压54例,占87.10%,高血脂5例,占8.06%,其他3例,占4.84%;对照组患者高血压50例,占80.65%,高血脂8例,占12.90%,其他4例,占6.45%;两组患者出血原因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12例,占19.35%,对照组患者死亡2例,占3.23%,观察组患者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38例(61.29%)、上消化道感染14例(22.58%)、尿路感染22例(35.48%),对照组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22例(35.48%)、上消化道感染14例(22.58%)、尿路感染8例(12.90%),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感染、上消化道感染、尿路感染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为(70.62±4.61)分,低于对照组的(84.58±6.05)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患者的主要出血部位在皮质,观察组患者的主要出血部位集中在脑叶和基底节部位,临床表现更为复杂。
急性多灶性脑出血主要是因为各种因素导致患者的大脑内同时存在数个出血灶,患者基本上在48 h之内同时发病,病情表现严重[6]。很多患者在18~32 d会存在再次出血的情况,为患者进行CT检验,能够显示患者存在2个及以上的病灶,但是密度相差相对较远,属于再发性脑出血,所以临床主要根据患者的病理学和影像学检验结果对其进行确诊。
临床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发病率相对较低,占整体性脑出血的2.00%~2.60%。既往临床大多数患者都通过对患者进行尸检病理而确诊,临床选择CT诊断和磁共振诊断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对患者诊断的效率,有助于对该疾病加以认识和诊断。本文选择62例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同期存在有脑出血患者3036例,发生率为2.04%,与相关文献报道[7]存在一致性。急性多灶性脑出血可在单侧的不同部位发病,也可发生在双侧的不同部位。这种病症主要发生在基底节区域,除此以外,患者的脑叶和丘脑等部位也可发病。目前临床对于该病症的发病机制还尚不完全明确,有研究[8]认为,该病症和单发脑出血相比,其病因学更加的复杂多样。临床有学者[9]认为该病症的主要发病原因是高血压,而通过本文的调查得出,两组研究对象的主要发病因素都是高血压,在发病的病因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也基本上能够支持相关的临床观点。如果患者长时间存在血压升高的病症,就很容易导致患者双侧大脑半球小动脉壁的微动脉瘤出现,所以在患者情绪波动的情况之下会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这样就会使得一些微小动脉瘤出现出血症状,进而也容易导致患者合并出现急性多灶性脑出血,因此也可以进一步解释急性多灶性脑出血的发病因素和高血压病症之间的关联。还有临床报道[10]认为,当患者出现脑出血以后脑循环会存在一定的障碍,并导致患者出现反射性的血液动力学改变,这容易导致患者大脑内部的小动脉内压力持续性增加,进而导致出血症状。在患者的脑出血发生之后,脑部组织因受到血肿的持续性压迫,再加之缺血缺氧状态等导致的水肿的影响,使得患者颅内压持续性升高,这样就会导致患者的脑部组织对血管进行挤压,使得患者血压存在代偿性升高,进而就容易进一步使患者的动脉瘤出现破裂,而导致出血情况发生。因为脑水肿或者患者的脑组织出现移位,使相关血管牵引扭曲,这也容易导致痉挛性坏死出血。
该病患者大部分都存在恶心、头痛等相关症状,患者会发生呕吐,这主要是因为脑出血导致颅内压升高的一个十分常见的表现。从体质量而言,患者存在多灶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部分患者的临床体征和病灶存在不相符的状况,无法定位体征或只存在1个病灶的定位体征,这可能是因为病灶出血量较少,或者病灶位于患者大脑半球的禁区,没有损害到患者重要的功能区域。为患者进行诊断时,临床一般通过影像学头颅CT方案或磁共振进行诊断,能够提升诊断效率。
临床对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原则和常规脑出血相同,但同时应注意分析导致多灶性脑出血的病因,并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高血压导致的脑出血患者若其出血量较大,应尽量避免为患者进行保守治疗,选择手术治疗方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急性多灶性脑出血患者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临床具有超高病死率,导致患者出血的原因主要为高血压,及时通过CT方案进行诊断可有效地为患者进行病情检出,患者发病后很容易合并各种感染症状,治疗后NIHSS评分较低,出血部位主要集中在脑叶和基底节,患者存在复杂的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