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英 雷生刚
(1 新民市妇婴医院药剂科,辽宁 新民 110300;2 新民市农业技术推广与行政执法中心,辽宁 新民 110300)
中药是我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繁衍昌盛、治病救人的必备药物,所以中药品质的好坏、真伪直接关系到每一位患者的切身利益。因此,对于中医药工作者来说需要寻找一种简单、快速且有效的中药鉴定方法来及时准确地鉴定中药,从而确保中药的品质和广大患者的用药安全。本文就作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及查阅的相关文献简要论述了中药鉴定方法中的性状鉴定方法[1]。
中药的性状鉴定是开展中药应用研究最为基础的工作之一,无论是植物类、动物类还是矿石类中药材,其往往都有独特之处。性状鉴定即是应用眼观、手摸、鼻闻、口尝、水试、火试等简单直观的方法对中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等进行观察,并作为鉴定的依据,且这些方法操作简单,可行度高,是中药鉴定工作者的必备技能[2]。
从中药材及其饮片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水试、火试反应等方面入手进行观察和检验,方法如下。
2.1 中药材性状鉴定
2.1.1 观形状 指观察药材的外部形状特征。不同的药材有不同的形状,如种子类药材通常为圆球形或扁圆球形等;根类药材多为圆柱形、纺锤形等;皮类药材常为长条状、板片状等。每种药材的形状一般都比较固定,如野山参的外形是“芦长碗密枣核丁,紧皮细纹珍珠须”;而恩施巴戟是短圆柱形药材,皮部较厚,有的皮部断裂露出木部,出现长短不一的念珠状节[3]。传统的经验鉴别术语易懂好记,且形象生动,如海马的外形鉴定术语称“马头、蛇尾、瓦楞身”;党参根顶端具有的瘤状茎残基术语称为“狮子头”;牛黄表面有“乌金衣”;蕲蛇有“翘鼻头”、“方胜纹”;决明子形似马蹄,故又称“马蹄决明”;浙贝母外层单瓣鳞片呈元宝状,故称“元宝贝”;防风的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横环纹,称“蚯蚓头”等。描写药材形状时对药材形状较典型的用其“形”,类似的用其“状”,必要时可用“某形某状”,形容词一般用长、狭、宽,如长圆柱形、狭披针形、宽卵形等。
2.1.2 看大小 观察中药材的长短、粗细和厚度。如苦杏仁,长1~1.9 cm,宽0.8~1.5 cm,厚0.5~0.8 cm。一般应测量较多的药材供试品,也可允许有少量高于或低于规定的数值出现。测量时也可用毫米刻度尺。对于细小的种子或果实类中药,可将每10粒种子紧密排成一行,以毫米刻度尺测量后求其平均值。
2.1.3 辨色泽 在自然光或日光灯下观察药材的颜色及光泽度。由于药材颜色基本是固定的,色泽的改变通常能反映中药材的品质的变化,如益母草的叶灰绿色或黄绿色,茎方形灰绿色或黄绿色,花萼筒状,小花淡紫色,小坚果三棱形褐色;红花、茜草宜红色,天花粉、山药、浙贝母、茯苓宜白色;紫草以色紫者为佳,黄连以断面红黄色者为佳,丹参以色红者为佳,乌梅以色黑者为佳。以上内容都说明了色泽是衡量中药材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大部分药材的颜色不是单一的,若用两种色调复合描述药材色泽时,以后一种色调为主色,如黄褐色,以褐色为主色,黄色为辅色。
2.1.4 查表面 查看药材表面的光滑与粗糙程度,有无皮孔、皱纹、毛茸或其他附属物等。如天麻的表面特征:长圆扁稍弯,有点状环纹十余圈,顶端茎基鹦哥嘴,末端瘢痕似圆脐;木通外皮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的裂纹或纵沟纹,具有突起的皮孔;白头翁根头部的白毛;金毛狗脊表面密被金黄色长茸毛;辛夷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绿色或灰白色长茸毛;白芷有唇形皮孔等。以上均为每味中药材重要的鉴别特征。而果实种子类药材,如车前子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背面微隆起,腹面略平坦,中央或一端有灰白色凹陷的点状种脐,四周具有清晰的辐射状排列的细皱纹[4]。
2.1.5 鉴质地 药材的软硬、疏松、致密、粉性、纤维性、油润性等特征与细胞中所含的成分、组织结构及加工方法等有一定的关系。以薄壁组织为主、结构较疏松的药材一般较松泡或较脆,如生晒参、南沙参等;富含淀粉的显粉性,如天花粉、半夏、山药等;含纤维多的则韧性强,如葛根、山豆根等;含糖多的一般黏性大,如地黄、桂圆肉等;富含多糖、淀粉成分的经蒸、煮糊化干燥后常半透明,质地坚实、呈角质状,如延胡索、红参、防己、天麻等。
2.1.6 瞧断面 药材的断面包括折断时的现象和横断面的纹理特性,如是否易折断、折断面平坦与否、有无粉尘散落、是否呈纤维性、颗粒性、有无放射状纹理、是否分层等。药材断面的特征往往与细胞内含物及组织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如茅苍术断面有散在的红棕色“朱砂点”;黄芪、甘草等药材断面显环纹和放射状纹理,形如开放的菊花,称“菊花心”等。断面还可以反映出异常构造的特征,如大黄根茎断面的“星点“,何首乌的“云锦花纹”,商陆的“罗盘纹”,川牛膝的点状排列呈同心环状等[5],这些特征都有助于鉴别药材。
2.1.7 嗅气味 中药材所含的各种挥发物质,也是鉴别药材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丁香、麝香含有特异的芳香气,阿魏则具有强烈的大蒜样臭气等。鉴定“气”时,可直接鼻嗅,对气味不明显的药材,可在折断、破碎、搓揉或用热水浸泡时进行鼻嗅,如独活香而浊,白术香而甘,苍术香而燥。花类中药材常具蜜腺,含挥发油,香气宜人;木类中药材大多含有树脂及挥发油而散发特殊香气,如檀香、沉香等。部分中药材具有香气成分,如香加皮含甲氧基水杨醛,具有特殊香气,徐长卿、牧丹皮含丹皮酚,也具有特殊香气。
2.1.8 品味感 指品尝药材味感,每种药材的味感是比较固定的,这对于鉴定药材具有重要意义。如大黄味苦而涩,嚼之有沙粒感;熊胆味极苦,有清凉感;山楂、酸枣仁含有机酸而味酸;黄芪、党参含糖而味甜;海藻含钾盐而味咸等。如果味感改变,就要考虑药材的品质是否出了问题。口尝时选取少量有代表性的药材放在口中咀嚼约1 min,使舌的各部位都能接触到药液,或者也可以加开水浸泡后尝其浸出液。但对于部分有毒药材,如白附子、川乌等,品其味时,取样要少,尝后要立即吐出,漱口,洗手,以免中毒。
2.1.9 药材水试 是指根据某些中药材浸泡在水中或遇水后会产生明显而特殊反应的现象进行鉴别药材的一种方法,观察药材水试后的形态、沉浮性、色泽、透明度的变化以及膨胀性、荧光性等现象从而进行鉴别。如西红花水试:可见橙黄色成直线下降并逐渐扩散开,水浸液呈显黄色,表面无油状物漂浮,水泡后,柱头并不褪色,且一端膨大呈喇叭状,顶端呈细齿状,内方有裂缝[6];秦皮水浸,浸出液在日光下显碧蓝色荧光;车前子加水浸泡,体积膨胀,且种子变黏滑;小通草遇水表面显黏性;苏木浸泡后液体颜色由透明转红色,紫外线灯下显黄绿色荧光;加水煮沸鸡血藤会出现像血一样的红线;远志加水振摇后会出现10 min内不会消失的持续性泡沫;菟丝子遇水后表现有黏滑感,并且皮破时还会出现卷旋状的黄白色胚,形状就像蚕吐的丝,与水共研后会形成白色或黄白色乳状液等[7]。
2.1.10 药材火试 是指将中药材用火烧或间接加热后观察药材所产生的某些特殊的烟雾、颜色、气味、闪光或响声等现象来鉴别药材。如取少许麝香撒于热坩埚中进行灼烧,麝香受热后崩裂,伴有爆鸣声,燃之如烧毛发,起油点似珠,但无臭味,灰烬为白色[8];白木香火烧时有浓烟和黑色油状物渗出,并有强烈的香气;沉香火烧时冒浓烟,同时渗出黑色油状物,香气浓烈;青黛在坩埚中灼烧,冒出紫红色烟雾,上品燃尽后残渣少;火烧熊胆汁碎末,可起泡,但无腥气;海金沙置于火中,易燃烧,发出爆鸣声且有闪光,无灰渣残留,而常见的掺伪品则无此燃烧现象[9-10]。
2.2 饮片性状鉴定 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定相比其药材的性状鉴定更显复杂,虽然鉴定内容上基本一致,但中药饮片与完整中药材相比,改变了药材的大小、形状、颜色乃至气味。加之若使用机器切片也改变了原手工饮片的规则性,给饮片鉴别增加了一定难度,应注意认真鉴别,以免发生错误。
以中药“桔梗”的性状鉴定为例:①形状:呈细圆柱形或略显纺锤形;②大小:长7~20 cm,直径0.7~2 cm,下部渐细,偶有分枝,微略扭曲;③色泽:其表面呈白色或淡黄白色,含有外皮的表面呈黄棕色至灰棕色;④表面特征:具有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部分顶端则有较短的根茎,其上还有数个半月形茎痕;⑤质地:质脆;⑥断面:断面不平坦,横切面可见放射状裂隙,皮部类白色,形成层环棕色,木部呈淡黄色;⑦气味:气微;⑧味感:味微甜后苦。最后汇总得出中药“桔梗”的性状特征为:饮片呈椭圆形或不规则薄片;多无外皮或偶有残留;切面皮部呈淡黄白色,较窄;形成明显的层环纹,呈淡褐色;木部宽,有较多裂隙;气微,味微甜而后苦。
中药的性状鉴定方法在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前人以形象思维为指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1]。对于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不仅需要系统地掌握鉴定方法,而且还需要平时多观察、多实践、多对比、多分析,从而增强鉴定的准确性。因此,熟练地掌握好中药的性状鉴定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其是古今众多中医药工作者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一种简单易行、准确且有效的中药鉴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