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昌龙
(本溪市铁路医院外一科,辽宁 本溪 117000)
伴随着现代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逐渐发现多数膀胱肿瘤患者的肿瘤病理表现均为移行细胞癌[1]。在泌尿外科临床治疗过程中,膀胱肿瘤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肿瘤,治疗膀胱肿瘤的方法在于结合患者肿瘤分期以及肿瘤分级进行治疗。通常情况下临床中会为患者采取外科手术治疗的方式方法,但常规手术后期具有较高的局部性复发风险[2]。伴随着当前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微创理念得以在泌尿外科手术中得到运用,经尿道气化电切术是常用的微创术式[3]。研究显示,运用经尿道气化电切术加灌注治疗表浅型膀胱肿瘤效果显著,值得推广运用。为了明确经尿道气化电切术加膀胱灌注这一综合治疗方法的实际治疗效果,本研究对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2例表浅型膀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2例患者均运用经尿道气化电切术加灌注治疗的方式方法,对82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具体、详细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对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2例表浅型膀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2例患者男女比例为53∶29,患者年龄在28~74岁,均龄为(56.42±5.98)岁。82例患者均经过B超和CT进行膀胱检测,结合术前病理活检和静脉肾盂造影诊断,82例患者均符合移行上皮细胞癌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合。结合病理分级标准,82例患者中共计34例患者为G1级,32例患者为G2级,16例患者为G3级。58例患者为单发性肿瘤,24例患者为多发性肿瘤患者,多发病灶数目在2~8个,平均多发病灶数目为(3.3±0.6)个。82例患者均临床表现为尿痛、尿不尽、尿频、镜下血尿症状。入选患者均排除手术禁忌证患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2 治疗方法:82例患者均运用经尿道气化电切术加灌注治疗的方式方法,患者行腰麻或硬膜外麻醉,调整至膀胱截石位,运用STORZF24电切镜进行治疗,电切功率为120 W,电凝功率为45~60 W,气化功率为200 W。手术医师术前掌握患者肿瘤病灶情况,包括周围组织受浸润情况、肿瘤病灶大小、形态、数量等,对膀胱肿瘤组织和输尿管口关系进行观察。接受手术规范进行逐步切除,坚持由大到小、由近到远、由容易到困难的原则,尽量避开患者血管,将出血量减少。经尿道气化电切术完成后立即为患者运用30 mg盐酸吡柔比星和50 mL无菌蒸馏水进行灌注,待60 min以后将患者尿路通道打开进行引流,手术完成后为患者持续运用盐酸吡柔比星灌注,每7天为患者灌注1次,共计灌注6周以后对灌注时间和次数进行调整,每1个月为患者灌注1次,共计灌注12个月以上。
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2~87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25.58±8.69)min,没有患者出现膀胱穿孔。术后没有患者发生继发性膀胱破裂或尿路感染。后续灌注治疗期间,没有患者膀胱产生严重刺激,没有患者血尿或发热,82例患者血细胞指标检测结果均为正常。82例患者均实施6个月随访,共计3例患者复发,为3例患者再次开展经尿道气化切割术进行治疗,总复发率为3.65%。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大多数是过渡性上皮细胞癌。膀胱壁和后壁最多,其次是三角形和顶部,可以是多中心的。膀胱肿瘤可伴有肾盂,输尿管和尿道肿瘤。在国外,膀胱肿瘤的发病率仅次于男性泌尿生殖系肿瘤的前列腺癌;它在中国排名第一。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3~4倍,年龄为50~70岁。上皮肿瘤占疾病类型的95%,其中超过90%是过渡性上皮细胞癌。膀胱肿瘤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人们普遍认为:①长期接触芳香类工作,如染料,皮革,橡胶,画家等,可使膀胱肿瘤的发病率更高。②吸烟也是增加膀胱肿瘤发病率的一个原因。③体内色氨酸的代谢异常。④膀胱黏膜长时间受到局部刺激。⑤近年来,某些药物也可诱发膀胱癌。6例寄生虫病如发生在膀胱中,也可诱发膀胱癌。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85%的患者可能出现无痛性间歇性肉眼血尿的反复发作。出血量可以或多或少,严重时会出现血栓。在膀胱癌的整个过程中,血尿在100%早期或晚期发生。癌症本身的浸润,癌症组织溃疡,坏死和感染以及血栓都可能是导致膀胱肌肉收缩和产生尿液的刺激因素;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和持续性尿痛,持续腰痛,癌症侵犯括约肌时会发生尿失禁。任何有膀胱刺激症状的人通常都是预后不良的表现。癌症组织脱落或肿瘤本身和血凝块阻塞膀胱口,引起排尿困难约占7%,甚至尿潴留。当癌症侵入输尿管口时,会导致肾盂和输尿管口扩张并积聚水,甚至感染,引起不同程度的腰酸,背痛和发热。如果双侧输尿管口被侵入,可能会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症状。这是约3%的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膀胱腺癌或恶性程度高的膀胱癌的其他部位。直肠(或阴道)用于检测或解决膀胱的不均匀肿块,以了解浸润膀胱壁的肿瘤的程度和深度,并且有助于估计肿瘤的分期。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所有膀胱肿瘤患者中,有75%~80%患者为表浅型膀胱肿瘤[4]。临床中对于表浅型膀胱肿瘤患者多采用经尿道气化切割术联合灌注这一综合治疗方法,经尿道气化电切术作为泌尿外科较为常用的一种微创术式,能够将患者泌尿组织创伤降低,将手术安全性提升。并且有学者表明,经尿道气化电切术对于表浅型膀胱肿瘤患者具有较为显著的微创治疗效果,该学者通过对患者进行分组的方式,将经尿道气化电切术与常规开放型手术进行比较,电切术获得了显著的效果[5]。此外,在此基础之上为患者运用盐酸吡柔比星灌注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膀胱肿瘤内部和膀胱壁形成气化效应,进而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降低了患者的复发率[6]。对于表浅型膀胱肿瘤患者进行经尿道气化电切术加灌注治疗的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该综合治疗方法的优势不仅在于减少患者手术创伤,还在于避免增加患者后期再次手术的难度,还可以有效保留患者膀胱组织,将患者后期生存质量有效提高。该治疗理念与国际“保留器官局部手术加化疗”这一新型肿瘤根治理念相符合。
本研究对本院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2例表浅型膀胱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2例患者均运用经尿道气化电切术加灌注治疗的方式方法,82例患者均运用经尿道气化电切术加灌注治疗的方式方法,患者行腰麻或硬膜外麻醉,调整至膀胱截石位,运用STORZF24电切镜进行治疗,电切功率为120 W,电凝功率为45~60 W,气化功率为200 W。手术医师术前掌握患者肿瘤病灶情况,包括周围组织受浸润情况、肿瘤病灶大小、形态、数量等,对膀胱肿瘤组织和输尿管口关系进行观察。接受手术规范进行逐步切除,坚持由大到小、由近到远、由容易到困难的原则,尽量避开患者血管,将出血量减少。经尿道气化电切术完成后立即为患者运用30 mg盐酸吡柔比星和50 mL无菌蒸馏水进行灌注,待60 min以后将患者尿路通道打开进行引流,手术完成后为患者持续运用盐酸吡柔比星灌注,每7天为患者灌注1次,共计灌注6周以后对灌注时间和次数进行调整,每1个月为患者灌注1次,共计灌注12个月以上。对82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本研究显示,8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12~87 min,平均手术时间为(25.58±8.69)min,没有患者出现膀胱穿孔。术后没有患者发生继发性膀胱破裂或尿路感染。后续灌注治疗期间,没有患者膀胱产生严重刺激,没有患者血尿或发热,82例患者血细胞指标检测结果均为正常。82例患者均实施6个月随访,共计3例患者复发,为3例患者再次开展经尿道气化切割术进行治疗,总复发率为3.65%。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没有患者发生继发性膀胱破裂症或者尿路感染,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后期持续灌注治疗并没有对患者膀胱进行严重性刺激,82例患者均没有出现血尿症状或发热症状,所有患者的白细胞指标检查结果均为正常。6个月后,3例患者复发,总复发率为3.65%。本研究结果与陈伟、王道协、邱晓辉等人的研究结果相符合,均对综合治疗方法获得的效果进行了肯定[6-7]。总而言之,在治疗表浅型膀胱肿瘤患者过程中运用经尿道气化电切术加灌注治疗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发生并发症,并且患者复发率低,因此,应在膀胱肿瘤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不断推广和运用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