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作者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说机智幽默,在讥讽中暗含着对人性的怜悯和同情,语言风格明达通畅,质朴自然,句式简短,用词简洁,多采用口语化语言,他的小说贴近现实,又讽刺现实。
《面纱》是毛姆的三大长篇代表作之一,是一部描写女性精神觉醒的经典作品,小说讲述 20世纪 20年代,女主角凯蒂因年龄已大,接受了细菌学家瓦尔特·费恩的求婚,婚后与丈夫一同离开伦敦,来到香港,对婚姻的不满和无趣让凯蒂逐渐迷恋上香港助理布政司查理·唐生,丈夫发现妻子的婚外情,并展开报复,凯蒂向情人求救无果,被丈夫带往霍乱肆虐的小城湄潭府,帮助当地对抗瘟疫。在湄潭府,丈夫染霍乱去世,但是凯蒂找到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人生理想。
小说以冷漠导致的背叛和救赎为主题,对道德冲突进行敏锐的描写,对人性进行尖锐的讽刺,对人类内心的欲望,恐惧和懊悔等在内的情感进行了层层剖析,最后帮助女主角寻找到人生更高级的意义。情节曲折,描写细致,是一部世界级艺术佳作。在市面上广受欢迎,目前可以查到很多版本,2012年5月阮景林先生出版《面纱》译本,2016年之后,于大卫、蔡春露、张和龙、姜向明、田伟华、张白桦等译者对《面纱》进行了重译。国内有从译者的意识形态(张白桦,庞娇);目的论(李慧,毛海燕)研究《面纱》译本。生态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个跨学科新视角,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着手,选用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蔡春露和上外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张和龙教授的译本(以下分别简称为“蔡译”和“张译”)进行对比研究。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跨学科研究途径,以生态学视角对各翻译理论以及翻译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性翻译研究,以西方生态主义、东方生态智慧和翻译适应选择理论为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胡庚申 2019),侧重翻译本体研究,明确提出翻译过程中以译者为主导,站在译者角度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以及翻译现象等做出新的描述和解读。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解释“如何译”这个翻译问题时,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强调文本语言表达,文化维强调翻译的语境效果,交际维强调交际目的。同时,因为不同层面和维度相互交织,在转换过程中,译者要寻找最佳适应和选择的程度。
语言维度的适应和选择是指译者对原文形式和含义的适当转换,使用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语言层面上表达原文的含义。
1.1 句子结构
例 1:What most husbands expect as a right I was prepared to receive as a favour.
蔡译:大多数丈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在我这儿,我视作恩赐。
张译:一个丈夫理应享有的权利,我都视之为莫大的恩惠。
原文是一个长句,表现了这位丈夫在与妻子吵架时,依旧保持冷静,但是内心还是愤怒。蔡春露选择将句子分割成小短句,这样处理,汉语更加口语化,读起来,更能展示丈夫的不满。张和龙的处理,断句更少,更能表现出,在妻子非常愤怒的情境下,丈夫的冷静和冷漠。
1.2 修辞手法
例 2:Peace dwelt there.And yet all round about the epidemic was raging and the people, terrified and restless, were kept in check but by the strong will of a soldier who was more than half a brigand.
蔡译:修道院一片静谧,然而四周瘟疫到处肆虐,陷入恐慌的人们仓皇逃窜,但这种骚动被一位与土匪无异的军人的铁腕压制住了。
张译:这是一个相对和平与安宁的地方。外面的世界,瘟疫正在肆虐,市民们惊魂未定,躁动不安。如狼似虎的士兵们靠着坚强的意志维持着秩序。
原文中主语 peace 的动词为 dwell,表示“居住,停留”,将 peace 拟人化,在这两个译本中,都选择了和平作为一个形容词来修饰地方或是修道院,这是因为汉语的语言习惯,如果译为“和平停留在这里”,会让中国读者感到阅读上的不适,这是在语言维上,两位译者做出的适应性策略选择。
原文最后的定语从句中,将士兵和强盗做对比,体现出军队采取的手段也很残暴。在蔡春露的译本中,选择将这一对比翻译出来,但是在张和龙的译本中,译者进行了意译,将这句话背后要表达的含义翻译出来,这两种翻译策略都不影响中国读者的阅读理解,但是蔡译更多地保留了原文的风格。
1.3 成语
例 3:Everything passed, and what trace of its passage remained? It seemed to Kitty that they were all, the human race, like the drops of water in that river and they flowed on, each so close to the other and yet so far apart, a nameless flood, to the sea.When all things lasted so short a time and nothing mattered very much, it seemed pitiful that men, attaching an absurd importance to trivial objects, should make themselves and one another so unhappy.
蔡译:一切都将消逝,它的经过又能留下什么痕迹呢?在凯蒂看来,他们,包括所有人,就像河里的水滴,彼此既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汇聚成一条无名的溪流,向着海洋流去。一切事物都短暂易逝,一切都无关紧要。人类荒唐地把琐事看得太重,让自己和他人都过得不快乐,似乎挺可悲的。
张译:逝者如斯,水过无痕,何处能寻觅到踪迹?在凯蒂眼里,世间万物,包括芸芸众生,犹如大江小河中的水滴,在奔泻流淌中,既亲密无间,又相隔遥远,共同汇成一股无名的洪流,最终注入汪洋大海之中。既然万事万物皆是转瞬即逝,无以足观,世人为何还要对琐屑小事斤斤计较,导致彼此间龃龉不断,愀然不乐呢?这可真是荒唐可笑,堪堪可悲啊!
原文中“Everything passed”的翻译,和蔡春露的译本“一切都将消逝”相比,张译中的“逝者如斯,水过无痕”更有中文的底蕴,这段原文短句较多,读起来朗朗上口,简单的词汇和比喻将自然的伟大和人类的渺小进行了对比,在两个译本中,都增加了很多四字词,如“近在咫尺”“远在天边”“无关紧要”“转瞬即逝”等,两个译本中,张译本的四字成语更多,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但是用到了一些不常见的四字组合,如“龃龉不断”“堪堪可悲”,不太符合原文口语化、选词简单的特点。
1.4 俗语
例 4:I knew that you were second-rate.But I loved you.
蔡译:我知道你就是个二流货色,但我爱你。
张译:我知道你平庸浅薄,势利虚荣,然而我还是爱你。
原文中“second-rate”表示“二流的,二等的,平庸的”,在蔡春露的译本中,直接翻译成“二流货色”,在中文中,这个意思有相同的含义,可以和原文达到同一种效果,在张和龙的译本中,对这一词进行了解释,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丈夫在这里对妻子鄙视程度,也丢失了原文的幽默感。
文化维度的适应和选择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注重对原文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关注文化内涵的传递,充当语言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弥补文化差异造成的代沟。
例 5:She was dressed in white and the only colour on her habit was the red heart that burned on her breast.
蔡译:她穿着一身白色教袍,教袍上唯一的色彩是胸前刺绣的红心。
张译:她全身一袭白色修道袍,袍子上唯一的颜色是烙刻在胸前的红心。
原文中“dressed in white”指文中院长穿着的白色天主教教袍,不是普通白色衣服,两个译本都选择将这一层文化背景补充出来,让读者理解天主教的文化,也能清楚院长的身份。
例 6:"From it all things spring, all things conform to it, and to it at last all things return.It is a square without angles, a sound which ears cannot hear, and an image without form.......He that humbles himself shall be preserved entire.He that bends shall be made straight.Fail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and success is the lurking-place of failure;but who can tell when the turning point will come? He who strives after tenderness can become even as a little child.Gentleness brings victory to him who attacks and safety to him who defends.Mighty is he who conquers himself."
蔡译:“道,就是路和行路人。那是一条永恒之路,万物都行走在其间,但道生于无,因为道本身也是物。道是有也是无。道生万物,万物皆循其道,万物复归于道。道是形却无棱角,是声音但不为耳朵听见,有形象但无形状。……依循道,谦卑的人能保全自己,驼背的人可以变得挺拔。失败是成功的奠基石,而成功潜藏着失败。但是有谁能知道两者何时交替。追寻和善的人会平顺如孩童。平和能使攻者获胜,防者安身。征服自己的人是最强大的人。”
张译:“道无处不在,道虚无缥缈;道生万物,道法自然,万物归道;大道无形,大道无声,大道无象。……委屈可以求全,易弯才能求直;灾祸中隐含着福祉,福祉中潜藏着灾祸,谁能说清它们转化的极点呢?追求身体柔顺者,能如初生婴儿;弱小战胜强大,柔和战胜刚烈;战胜自我者坚强无比。”
在张译本中,这段话有一个注释为:毛姆原作的最后几句出自小翟里斯(Lionel Giles)的英译本《老子语录》(The Saying of Lao Tzu,1905)。查核《道德经》原文,可大致对应如下:“曲则全,枉则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专气致柔,能如婴儿。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胜人者有力,自胜者自强。”此处并未采用回译法。这段话,蔡译本和张译本都没有采用回译法,这样的策略选择可以让中国读者感受到外国人是如何理解《老子》这段话的,做到了文化层面的理解,但是笔者认为,这里采用回译法更好,可以表达这里原文更想表达的文本,而张译本,前半段选择回译,后半段选择不回译,整体风格不够统一。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也就是交际意图的转换,要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 2004)。
例 7:“MONSIEUR ne mange rien,” said Sister St Joseph.
蔡译:“先生一口也不吃啊。”圣约瑟姐妹说道。
张译:“先生什么也没吃。”圣约瑟芙修女说。
原文中,圣约瑟芙是法国人,在这个情境中,她说了一句法语,但是在两个译本中,都选择不译这一信息点,这样的翻译策略选择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同时,这个信息点在前面的章节已经提过,所以再费笔墨添加这一信息,反而画蛇添足。
例 8:The convert who had opened the door for them now came in with a tray on which were Chinese cups, a teapot, and a little plate of the French cakes called Madeleines.“You must eat the Madeleines”, said the Mother Superior, “because Sister St Joseph made them for you herself this morning.”
蔡译:刚才给他们开门的那个皈依天主教的女孩端着茶盘走了进来,茶盘上放着中式茶杯、茶壶,还有一小碟叫作玛德莲的法式蛋糕。“你们一定要尝尝这玛德莲蛋糕,”修道院长说,“这可是圣约瑟姐妹今天早上亲手为你们做的。”
张译:这时,刚才开门的那个华人女孩走了进来。她的手里端着一个盆子,盆子里有一把茶壶和几个中国茶杯,还有一小块叫“玛德琳蛋糕”的法式点心。“你们一定要尝尝法式点心,”院长说,“今天早上,圣约瑟芙修女专门为你们做的。”
在原文中,convert 指改变信仰宗教者,在两个译本中,都对这里的convert 进行了解释,蔡春露解释为“皈依天主教的”女孩,张和龙解释为那个“华人”女孩,都增加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帮助中国读者理解这里的指代。
另外,这里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 Madeleines,两个译本在这个专有名词第二次出现时,蔡译本更偏向原文,处理成“玛德莲蛋糕”,张译本处理成法式点心,张译本对法国蛋糕的翻译策略选择,更加适应中国读者的习惯。
语言学的、文化学的、交际学的翻译途径是基于翻译实际的系统研究(胡庚申,2006),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交际是译者需要重点转换的视角。三者各有侧重,紧密相连,译者需要在这三个维度上进行适应和选择。《面纱》是毛姆的代表作,思想内涵深刻,对译者的要求很高,想要更完美地译好《面纱》,译者要做好在这三个层面的“整体适应选择度”。总体而言,蔡春露教授的译本语言更加口语化,全文风格统一,更关注原文的信息。张和龙教授的译本措辞更加文学,增加了对原文一些信息的解释,更关注读者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