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熹 彭雪峰
([1]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3;[2]上海开放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 200433)
我国的在线教育原本处于不温不火的发展态势,但当各种线下教育活动暂停,教育部门基于全局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要求时,原本还处于线下教育身后的在线教育就被迫“上线”了。这种突发事件所引致的在线教育爆发,是整个教育产业联动发展的结果。我国教育产业的古老布局借助互联网信息手段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在线教育的这种爆发式增长并不是教育产业和教育机构自身主动完成的,而是迫于情势需要,适应环境的转变。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总结并思考目前的在线教育中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并予以改进呢?
“公平而有质量”是衡量在线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但在线教育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公平抑或加剧了教育不公,长期以来也存在质疑和争论。
不同课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有的课程侧重板书讲解,有的课程侧重场景分析、头脑风暴,而有的学科则要求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但在一夕之间所有课程都变成了在线授课,这就造成了不同课程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效果。由于时间仓促很多老师来不及建设足够的教学资源,直接选择最接近线下课堂授课的网络直播教学,甚至选择单向的录播教学,让学生自己看视频并完成作业。这种课程设计上的缺陷也导致在线教育效果大大折扣。很多自我约束、自我驱动较差的学生是无法完全理解课程内容并完成学习任务的。
很多在线教育是学校和教育类企业合作推进的,这就引起不同教育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为推进自身品牌和市场发展而形成学习资源壁垒,不仅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会导致可分享的资源并不多。以高校课程为例,有的学校和超星平台合作,而有的学校则自主建设教育资源平台,不同的平台之间是无法完全共享资源的。而且即使同一所学校内部,不同的老师也会按照教学班级单独建设自己的在线教育资源,这都极大地造成了在线资源的重复和浪费。这种无效的竞争和建设最终也导致在线教育资源的平庸化发展,就是真正精品的资源、可共享、可传世的教育资源不多。
大部分教师虽然经过一定的信息技术培训,但教师和学生对于在线教育认知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有的学生认为在线教育就类似于网络聊天,比较轻松自由。而有的老师则将在线教育等同于将线下课堂全部照搬到网络上即可,仅仅是上课形式不同而已。产生上述的教育预期不同的原因在于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信息素养不匹配,这种不平等还体现在双方的网络生存环境不同,比如现在很多成年人都使用微信学习和工作,但是年轻人则偏好于时效快、信息量巨大的短视频APP。
首先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的学生好动,有的学生安静,有的学生热爱上网,有的学生要保护视力,这些个体的不同要求在线教育思考该如何实现个性化教学;其次,学生的家庭环境也千差万别,有的处于都市,网络设备与环境优越;有的身处偏僻乡村,可能连手机都难以购买;有的家庭家长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时刻监督孩子的学习和作业;而有的家长由于工作和身体等原因无法参与其中。
实际上我国绝大部分学校的教育资源结构都是以线下教育为基本前提的,并没有考虑到在线教育的需求。为此,必须逐渐改造、升级各种教育设施、设备,着眼于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直播课程为标准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基建”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例如,有些学校只有一间直播教室,所有教师都需要提前申请安排网课,网络带宽和质量也不理想,导致外国留学生和边远地区的学生基本上无法持续上课。
在线教育要破解公平性难题,必须有效地实现个性化教育和服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从为学生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对不同背景、不同基础、不同偏好的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到课程监控、成绩评估;从改进培养计划,总结课堂盲点,为教师提供全方位教学辅助手段,到线上互动、及时推送,帮助教师更了解、更接近学生;从密切家校互动,到打造“教师-家长-学生”的学习共同体,实现高效学习,这些都在不远的将来走进每一个学校和课堂。
共享是在线教育的优势,也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但是在共享之前必须明确知识产权的界限,避免共享之后发生的各种侵权行为,保护在线教育工作者的劳动成果,并予以相应的物质回报,对违规分享的规则破坏者实施精准的惩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线教育长久健康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