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卫巍
淋巴瘤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属于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有无痛性淋巴结以及肝脾肿大等表现,合并发热、盗汗等症状。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以放化疗综合治疗手段为主,但是,部分患者治疗仍有失败风险,自体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复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标准[1]。而考虑老年人的特殊性以及无移植适应症情况,如何有效治疗成为了研究的难点。临床工作中一直尝试通过药物治疗手段治疗复发耐药老年淋巴瘤患者,本文就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进行研究。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50 例复发耐药老年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龄最小61 岁,最大80 岁,平均年龄(67.8±5.6)岁;疾病情况:弥漫大B 细胞性淋巴瘤患者25 例,滤泡淋巴瘤患者15 例,外周非特异性T 细胞以及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各5 例。纳入标准:①临床检查确诊的复发耐药淋巴瘤患者;②>60 岁老年患者;③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④患者一般资料完整,患者/家属知情配合参与;⑤化疗前患者血便常规等正常。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患者;②合并精神等方面失常患者;③拒绝配合参与/中途退出治疗患者。
1.2 方法 给予患者1000 mg/m2吉西他滨静脉滴注,d1、d8;奥沙利铂130 mg/m2,d1,4 周为1 个周期。复发耐药淋巴瘤老年患者化疗后予以阿扎司琼止吐,骨髓抑制者予以升血小板、白细胞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记录复发耐药淋巴瘤老年患者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表现情况(参考WHO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治疗效果评价标准[2]:参考WHO恶性肿瘤化疗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估,包括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情稳定(SD)、疾病进展(PD)几个标准,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
2.1 治疗效果分析 50 例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10 例,部分缓解28 例,病情稳定10 例,疾病进展2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6%(38/50)。
2.2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50 例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反应。胃肠道反应患者中,恶心呕吐1 级10 例、2 级5 例、3、4 级各1 例,总发生率 为34%(17/50);腹泻1 级10 例、2 级3 例、3 级1 例、无4 级患者,总发生率为28%(14/50);口腔黏膜炎1 级5 例、2 级4 例、无3、4 级患者,总发生率为18%(9/50);肝功能异常1 级6 例、2 级3 例、无3 级和4 级患者,总发生率为18%(9/50);肾功能异常1 级3 例、2 级1 例、无3 级和4 级患者,总发生率为8%(4/50)。骨髓抑制患者中,白细胞减少1 级12 例、2 级和3 级各1 例,4 级3 例,总发生率为34%(17/50);血小板减少1 级7 例、2 级4 例、3 级和4 级各1 例,总发生率为26%(13/50)。
淋巴瘤是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恶性肿瘤,处在中晚期阶段患者以化疗手段治疗为主,其中CHOP 方案是治疗首选,治疗后约半数患者可完全缓解,但是仍有部分患者有复发风险。临床工作中发现,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明显且体质差、化疗耐受性差,加上患者无自体干细胞移植适应症,如何安全且有效的治疗复发、耐药老年淋巴瘤一直是治疗工作研究的重点[3]。吉西他滨用药后能够阻断DNA 合成,有效杀灭S 期肿瘤细胞,阻断细胞增殖。奥沙利铂通过产生水化衍生物作用于DNA,进而抑制肿瘤细胞DNA 合成。另外,患者胃肠道反应小,耐受性好。奥沙利铂+吉西他滨协同作用下,能够进一步增效,治疗老年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近期疗效显著,进而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另外,由于老年人体质的特殊性,导致化疗耐受性比较差,所以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反应情况相对明显。但是,患者不良反应相对轻微,多数患者可耐受,对于严重骨髓抑制不良反应患者可以采取升血小板等对症支持治疗,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的预后效果。涂江江[4]研究指出,吉西他滨与奥沙利铂联合治疗复发与耐药老年淋巴瘤患者预后效果良好,且安全性高,是有效治疗方案。
本试验结果显示:50 例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6%,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4%,腹泻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8%,口腔黏膜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肝功能异常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8%,肾功能异常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4%,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6%。由此说明,处于老年阶段的复发耐药淋巴瘤患者经过吉西他滨与奥沙利铂联合治疗预后效果良好且安全性可以接受。
综上所述,基于老年人体质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年淋巴瘤患者的复发、耐药情况明显,而采取吉西他滨与奥沙利铂联合治疗安全且有效,患者耐受性和接受度较高,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为了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预后,临床工作中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