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静勇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733200)
天祝白牦牛是分布在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海拔300 米以上高寒草原上的一种牦牛地方类群,是天祝各族人民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其肉、乳等产品属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甘肃省独有的优势农产品之一。天祝白牦牛具有适应高寒生态环境的特点,同时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有极强的耐粗、耐寒、抗病能力强的特性,能在其他家畜难以生存和利用的高寒草原上正常的生活、繁殖。近年来随着畜牧业养殖方式的转变,采取反季节育肥成为当地畜牧业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通过舍饲育肥能够减少养殖成本,缩短饲养周期,提高饲草料的利用率从而增加牦牛的出肉率和出栏率。
在舍饲育肥过程中由于饲养管理不当以及饲草料饮水不洁造成牦牛血痢是常发的一种疾病。畜主以往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不理想,且上述药物无论内服或注射,都能破坏瘤胃生物菌群,从而影响消化机能。鉴于此,笔者通过辨证论治用中药止泻槐柏散加味治疗该病13 例,治愈10 例,现予报道。
根据近年发病情况分析,本病有一定季节性,多数病例发生在3~5月份。主要由于气候突变,饮水不洁,饲料加工粗放,霉烂变质,混杂泥沙,或带霜雪冰冻,饲草不洁。牦牛寒夜露宿,啃食异物等易引起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风寒内侵,导致寒湿伤脾,引起肠胃运动无力,脾胃的升清降浊功能障碍,水湿困扰脾胃,引起气滞血瘀,从而导致血痢。热盛于湿,则便中脓血多;湿热俱盛,疫毒入营,则为疫毒痢。如病程绵延,邪恋正虛,脾胃阳虚,则成久痢。在治疗过程中重在辨证论治。
病初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反刍减少,饮欲增加,鼻镜干燥,口腔津液短小,逐渐废食,结膜发绀,皮温不均,轻微腹痛,喜卧或回顾腹部,瘤胃稍胀,排暗红色血样稀软恶臭粪便,内含血液和粘液,里急后重,频频努责,体温39℃~40℃,心跳90~100/min,心音亢进,呼吸短促;严重患畜,则上述诸症加剧,精神沉郁,眼球凹陷,毛焦肷吊,反刍停止尿少色浓,卧地不起,病程一般5~8日。
方一:炒槐花50g、炒侧柏叶40g、炒白头翁30g、炒白术30g、秦皮30g、黄连20g、荆芥炭50g、炒枳壳40g、葛根60g、木香40g、焦地榆40g、焦三仙各30g、甘草20g,水煎分2 次灌服,1 剂/日。
方二:党参50g、黄芪50g、槐花30g、侧柏叶30g、蒲黄30g、血余炭30g、黄芩30g、乌梅25g、地榆炭25g、黄连35g、白头翁50g、五味子30g、补骨脂30g、石莲子40g、陈皮20g、炒白术30g、车前子20g、茯苓20g、甘草20g,共研末,开水浸泡凉温灌服,日服药1 剂。
方解: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葛根解热生津,升提胃气;枳壳、荆芥炭理气消积,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焦地榆、炒槐花、炒侧伯叶具有凉血、止血之良效;木香行气止痛;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胃中安,益气补脾,调和诸药。
4.1 湿热型:起病急,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便次增多,大便初呈水样,继则便血相杂,后则尽为脓血,量少粘稠,肛门灼热不适伴有口渴,小便短赤,舌苔微黄或黄而微腻,脉数。应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治则。治疗应用上述槐柏散加味方一加酒白芍等。
4.2 疫毒型:发病急骤,可在腹痛、腹泻尚未出现前即有高热、烦躁、口渴,甚则神志不清、反复惊厥,并可出现休克及呼吸衰竭等内闭外脱症象,大便稀薄,血水或脓血相杂。舌质红绛,舌苔多显黄燥,脉洪大而数或细数或沉伏。此型多见于幼畜,治法当以清肠解毒。方用上述槐柏散加味加二花,连翘等。
4.3 虚寒型:下痢稀薄,经常或偶夹有粘液、脓血,时发时止或持续泻泄,日久难愈,腹痛绵绵,喜湿怕冷,舌淡,舌薄,脉虛或细弱,痢久脾虚下陷,可导致食少神疲、粪水不分,脱肛等。治法应温补下元,分水利水,收涩固脱。方用上述槐柏散加味方二加诃子等。
5.1 病例一:天堂镇菊花村秦某一头育肥牦牛发病,食欲不振,反刍减少,喜饮,体温39.5℃,腹泻。粪中混有脓血,卧地懒动,诊为湿热型血痢。用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治疗无效,遂改用槐柏散加味方一治疗。服1 剂后,粪便由稀转稠,脓血减少,连服3 剂痊愈。
5.2 病例二:天堂镇天堂村李某一病牛,症见:患牛卧地不起,体质极度衰弱,反刍、食欲废绝,体温降低,机体处于严重脱水状态,辨证为虚寒型血痢。用上述方二进行治疗,服2 剂后,患牛症状开始有明显好转,可自行站立,并有食欲,反刍,连续3 天痊愈。
6.1 本方对此病治疗越早疗效越好,对于脱水严重和自体中毒的病畜,可配合补液和对症治疗,病畜初愈应喂以易消化的草料,且应由少到多,逐渐增加。
6.2 辨证论治是在治疗中的首要因素,根据不同症状要进行综合分析对症施之。辨证不准延误病机不但会造成经济损失,甚至错过最佳治疗期危及家畜生命。
6.3 对于急性病例应当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早期忌用固涩补虛药物,以免留邪。热盛加重清热解毒,湿盛加重除湿燥湿,有表证宜兼解表,疫毒内攻营血,需中西结合抢救。
6.4 慢性病例当以补虛收敛为主,不可过于攻伐,以免伤正,多从脾肾两脏入手,调理脾胃,温补肾阳,涩肠止泻。如外邪留连不去,仍应适当运用清热利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