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治疗仔猪副伤寒

2020-01-11 02:40
中兽医学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副伤寒沙门木香

李 亮

(甘肃省临洮县洮阳镇畜牧兽医站,730500)

仔猪副伤寒由沙门菌引起,是仔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急性败血症,慢性坏死性肠炎,有时伴有肺炎为特征,又称猪沙门菌病。

1 病原

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菌和猪伤寒沙门菌。菌体为杆状,两端钝圆,革兰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为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在琼脂平板上形成圆形透明菌落,可使肉汤培养基浑浊,并于72 小时后出现少量沉淀。在水中和土壤中能存活4 个月,粪中存活10 个月。本菌不耐热,60℃1 小时、75℃5 分钟可将其杀死。其毒素耐热性强,75℃1 小时仍保持毒力,可造成人的食物中毒。病原对消毒药抵抗力较弱,3%石碳酸、3%来苏儿,15~20 分钟能灭活,10%、20%石灰乳和30%草木灰能杀死该菌。

2 传播途径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播源,健康猪带菌也较普遍。带菌母猪普遍存在,是本病在猪群中流行的重要原因。传播途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病猪、带菌猪,经粪、尿排出病原,污染饲料、饮水及环境,健康猪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病。另一种是病原体存在于健康猪体内,不表现症状,当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断乳较早,或有其他传染病或寄生虫侵袭,使猪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趁机大量繁殖而致病。此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季多发,呈散发或地方流行。

本病多发生于密集饲养、断奶后2~4月龄的仔猪,哺乳仔猪和成年猪很少发生。

3 主要症状

潜伏期数天或数周,临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3.1 急性型(败血型)

常见于流行初期,病猪体温突然升高到41~42℃,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呼吸困难,黏膜发绀,有时腹泻和呕吐。病猪全身或耳根、胸前、腹下及四肢皮肤呈深红或青紫色,个别病猪出现症状后24 小时内死亡。多数病程为2~4 天,病死率高。

3.2 慢性型(肠型)

此型较多见,与肠型猪瘟的临床表现很相似。病猪体温稍升高,精神不振,明显腹泻,粪便呈灰白、淡黄或暗绿色,形同粥状,恶臭,有时混有血液和坏死组织碎片。以后病猪逐渐脱水消瘦,被毛粗乱,最后极度衰竭死亡。病程2~3 周或更长,个别耐过的猪,生长发育基本停滞,成为僵猪。

4 诊断要点

慢性仔猪副伤寒的流行特点、症状都较典型,容易做出诊断。急性型需和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痢疾等传染病相鉴别。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挑选典型菌落,用沙门菌多价血清和单因子血清做平板凝集试验,进一步确诊。

5 中西医治疗

5.1 黄连9g、木香9g、白芍12g、槟榔12g、茯苓12g、滑石15g、甘草6g,上药水煎灌服,每头10~15ml,每天1 剂,连服3~4 剂。此方清热燥湿,健脾利尿。用本方配合10%磺胺甲基异噁唑、地塞米松、维生素C 肌内注射,治疗仔猪副伤寒病治愈率可达95%以上。

5.2 白头翁15g、黄连15g、白芍12g、苍术12g、龙胆草10g、生地10g、黄柏10g、金银花10g、木香10g、栀子8g、苦参8g、青藤香6g、陈皮6g、甘草6g,水煎灌服,每天1 次,连服2~3 天。此方清热凉血,健牌止泻。用本方配合地塞米松、卡那霉素肌内注射,内服新诺明、诺氟沙星胶囊、酵母片。

5.3 黄连40g、木香40g、白芍30g、柴胡30g、大青叶50g、金银花50g、茯苓50g、黄芩50g、甘草25g。上药水煎4 次,煎液混合,10 头猪分4 次服用,2 天服完,连用4 剂。此方清热解毒,利水止泻。用本方配合注射恩诺沙星、复方新诺明,治疗仔猪副伤寒效果良好。

5.4 马齿苋60g、鲜枫叶60g、鲜松针30g,上药一半水煎,一半加水捣汁。两液混合,喂服,每天2~3次,连用3~4 天。

西医治疗主要选择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因沙门菌较易形成抗药菌株,所以,当一种药物使用一段时间无效时,应及时更换新药。有条件可对新分离菌株作药敏试验,选择最敏感药品,以求疗效确实。对耐过的僵猪,及早淘汰,避免病原扩散。

6 防控措施

平时应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消除传染源。经常发病地区,可在饲料中加人适量抗菌素或磺胺类药物,对预防本病有一定作用。对断奶仔猪(1月龄以上),用仔猪副伤寒弱毒冻干苗进行预防接种,使仔猪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可防止该病发生。当发病时,应尽快确诊,分群隔离,猪舍严格消毒,烧掉或深埋死猪,切不可食用,以防食物中毒。

猜你喜欢
副伤寒沙门木香
江西部分省级医院食源性疾病沙门菌监测与分子分型研究
China’s Approaches to World Development and Peace
西北大学木香文学社
一株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发酵及后处理工艺研究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研究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羊副伤寒病的防治
小区里的木香树
华东地区沙门菌流行病学及耐药性分析
仔猪副伤寒的中兽医治疗(防治)方法整体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