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槃 付国兵 戴晓晖
小儿自闭症(childhood autism)又称为孤独症,它是一种儿童常见的精神及行为障碍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交际及言语障碍、行为刻板重复及兴趣单调,少数可伴有智能障碍[1]。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大多数学者将其病因归结为家族遗传、母体孕产期失调、环境影响、染色体改变、神经及脑改变等诸多方面[2]。治疗上总体以认知、语言等干预训练为主,常辅以抗精神病类、抗抑郁类、中枢兴奋类药物治疗,而该类药物长期大量使用会对儿童的多个系统产生损害[3-5]。目前,在临床中基于“五脏藏神”理论运用振腹推拿手法,通过御气调脏调形达到调神的目的,从而治疗小儿自闭症取得显著疗效,现阐述如下。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五脏支配人的思维、意识、情感、精神、行为等精神意志活动。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接受外界客观事物的信息并做出反应,是魂魄意志虑产生的基础。肺主人体一身之气,现代一般认为,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的神经精神活动,但其较低级且偏于抑制[6]。肝主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而魂乃神之变,神魂皆以血为主要物质基础。“脾藏营,营舍意”,而脾所化生的营养物质,是主持“意”的活动的物质基础,故营血盛则“意”可达。“肾藏精,精舍志”,是指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志以精为产生基础。五脏虽各有所藏,但仍需互相配合才可使神志活动正常,其有赖于脾肾化生气血、肺肝调畅气机,心调节血脉,五脏各司其职,又整体协调,方可主宰神志活动。
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与“五脏藏神”理论密切相关。五脏所藏之神以精、血、水谷精微等物质为基础化生而来,精微物质又赖以气机之推动得以生化运行,散布周身,濡养四肢百骸,保证形与神俱。若机体气机运化失常,使精、血、水谷精微等物质基础生成不足,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从而精神意识活动出现异常,进而则发为精神行为障碍性疾病[7]。小儿自闭症通常表现为多种的精神活动异常,如社交障碍、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故不能单独归属于某一脏所藏之神的异常。另外,在临床中并非若“一脏为病”则其所藏之神必有异常。由此可知,五脏整体功能的协调与否是产生正常神志活动的基础,故治疗时应综合调理五脏功能,从而达到五脏所藏之神协调统一。
振腹推拿是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臧福科教授创立的松振法的基础上,由付国兵教授及其弟子历经近三十年的临床探索,发展成为具有独特理论,推拿导引相结合,理、法、技、穴完备的脏腑推拿体系,并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8]。振腹推拿基于“五脏藏神”理论,以形气神三者同调为特点,从调理气机入手,濡养形体,安和五脏,从而达到调神的目的。
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气的运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均是气升降出入的场所。而人体的气机运动正是“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循环往复的运动。元气和宗气位于人体气机运动的两极,是气机运动的原动力和主动力,并以脾胃之升降为轴枢。元气为生命之根本,根于脐下肾间,由肾中先天之精所化,在肝主升发的作用下,肾元之气温煦推动中焦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并得水谷之气的资养,出于上焦,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合形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贯于心脉,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的运行,又在肺主肃降的作用下,下行归肾,阳得阴济,周而复始。
振腹推拿以神阙为操作中心,从通调气机着手,促进元气的生发与布散,调节脾胃运化,以助宗气生成,推动气血运行,从而和畅血脉。气机运动亦是脏腑功能的表现形式,振腹推拿从整体观的角度通调五脏功能,达到温肾以助气化,调中以助运化,开郁以助宣肃的作用,从而使气机得升,五脏得和,肢体得养,以实现对“五脏藏神”的影响,从而实现形气相得,形神并治之效。因此,振腹推拿在临床实践中对于“调神”方面疗效显著。
小儿自闭症的表现涉及交往、感觉、行为等多方面的异常,即多个脏腑功能失调。治疗当以“五脏藏神”为理论基础,以振法在神阙穴附近区域的操作为主要形式,通调气机,安和五脏,并辅以六步治脊法、五部治头法以调形,最终达到调神、宁神、安神的目的。
自闭症患儿多有气虚、气郁之象,气能生血行血,气机升降异常则会影响血及水谷精微的化生,五脏所藏之神化生的物质基础不足,自然出现精神意识障碍。心主血脉,心气不足则推动无力,患儿易出现惊悸、汗出;肾中先天之精不足,元气生发推动之力较弱,则会造成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脾气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则神疲乏力,纳差。肺的功能失常可影响到宗气的生成和气的调节,故患儿可见语声低微,反应迟缓;气机升降失常,肝失疏泄,可造成患儿内心及行为上的内向、孤独,导致自我封闭的状态。故治疗时当调节五脏气机,“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使气机平衡得复,从而达到御气调神之效。
振腹手法直接作用于脐周。脐又称“神阙”,《道藏》中记载:“神者变化之极也,故名之以神,阙为中门,出入中门,以示显贵,人身以神志为最贵,此穴为心肾交通之门户。”由此可见该穴对于调节人体的精神意志活动有重要意义。此穴为先天之凹陷,与腹内组织距离最近,古人认为“先天之呼吸在脐,后天之呼吸在肺”。加之小儿皮肤娇嫩,振腹推拿对其作用更为显著。因此,该手法以“补养并调和元气运动”为纲,结合脏腑经络辨证取穴以调节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次序。通过促进元气生发,经三焦输布全身,充足固摄和运行元气,从而五脏之气健旺,有效改善患儿神疲乏力、语声低微等症。振腹手法通过其振动通达膻中郁闭,疏利肝胆气机。气以通为用,元气得聚,气机易调,水液及气血运行通畅无阻,郁滞自解,痰饮、水湿、瘀血等有形之邪亦可消之于内或泄之于外。如《丹溪心法》所云:“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气血津液运行如常,五脏所藏之神得以化生,机体回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9]。此外,若患儿面色萎黄,纳差便溏,当辅以摩揉腹部、指振中脘穴、点按足三里、气海等手法,以补脾益气;若患儿气郁之象明显,当辅以通任脉、分胸腹阴阳、点按膻中、太冲等手法,以疏肝解郁,通调气机。
自闭症患儿常有表情淡漠,不认亲疏,不愿交际等症,此多为心窍不通,心神失养所致。肺主皮毛,感觉由皮肤接受,肺脏失司,邪气易从外而入,则可见患儿易外感,易发生过敏反应,对痛痒刺激不敏感等。此类患儿亦多有因肝气郁结化火,扰动心神而致性情烦躁易怒、夜寐不安的表现。此外,肝开窍于目,眼睛的状态亦能反映肝的功能,而自闭症患儿常有眼不视人,目光回避的表现。肝藏血,血荣筋,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筋失濡养则可见行为刻板,姿势异常,如经常自我旋转、足尖行走、摆弄手指,甚者有自伤自残行为。思则伤脾,脾胃素虚者亦多忧思;嗜食、偏食、有异食癖者,多是脾胃虚弱,脾不舍意所致。“肾藏精,精舍志”,志是记忆的保持,也指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如唐容川所说:“志者,专意而不移也”。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神明不足以用,元神失养,导致五迟、五软之症,甚者可有智力及精神异常。
振腹推拿亦可通过调五脏达到宁心神的目的。现代研究表明,人类意识活动的最佳状态的重要条件是“脑心耦合机制”,这是“心主神明”的科学论据[10], 脑的血液供给来源于心脏,心脑以最佳频率耦合的形式来参与思维活动。心脏为脑提供能量与信息来源, 从而心脏可以决定性地影响大脑功能。任脉循行于腹正中线,督脉贯脐中央,冲脉夹脐上行,振腹推拿作用于此可使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相通,而“脐通五脏,真气往来之门也”,故可调和阴阳,醒脑开窍,通心窍以安心神。因其施术部位在腹部,故振动胃经,通于脾经,既可培元和胃,又可调和脏腑。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又可化生气血,振腹推拿通过调脾胃以转轴枢,疏肝胆以调枢机,肝脾同调,有效改善患儿肝郁脾虚之证,使气机条达,气血冲和,心神得养。该手法亦可直接激发肾气,促进精、气、血、津液的化生,使脏腑、经络以及筋肉、皮毛都得到充分的煦养。故五脏安和,则精神、气血之间可互资互助,阴阳调和,神得所养。振腹推拿以调理脾胃升降轴枢,兼以调理上下为原则,使得肝升肺降,心肾相交,脾胃相和,脏安神调。
《淮南子·原道训》:“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脊柱内藏脊髓,腰为肾之府。所谓形不正则神不安,头、脊、胸、背、腰的有形改变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及五神的安宁。自闭症儿童多有五软五迟之患,或有解颅、方颅之变。临床上通过归挤、按压、推按、梳理、整复等手法调颅;通过揉脊、点脊、推脊、捏脊、叩脊、收脊六步手法调脊;通过正任脉、疏皮络、分阴阳、调筋结以调胸,进而改善髓海、脊柱、五脏六腑之宫城的气血运行,促进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形正则神安,使自闭症儿童神、魂、魄、意、志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临床上经过治颅、调脊、理胸三部手法的治疗,头形、胸形、脊形都有明显的改变。
综上所述,振腹推拿作为一种常用的脏腑推拿手法,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接受,对小儿精神、神志疾病疗效确切等特点。运用振腹推拿治疗小儿自闭症以“五脏藏神”为理论基础,主要通过振腹推拿促进元气生发,调畅气机,使心神得安;五脏之气健旺,气血冲和,神得所养;督脉通髓达脑,足太阳膀胱经从颠入络脑,五脏六腑之俞皆在其上,故佐以治颅、调脊、理胸等手法,从而共奏调和五脏,安神定志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