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洁明 何国新 廖晓意 樊冬梅
中医治病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天人相应,《内经》云:“南方生热,热生火。”清代名医叶桂在《温热论》中指出:“粤地潮湿,长夏涉水,外受之湿下起。”岭南地处中国南端,气候炎热多雨,其人患病多夹湿夹热。据文献报道[1],脾胃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10.55%。岭南医家利用本地药材为百姓治病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医氛围浓厚,结合当地气候环境特点,治疗脾胃病湿热证具有岭南地域特色。岭南名医医技精湛,其宝贵的治病用药经验,应当被不断挖掘继承,发扬光大,笔者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总结岭南名医治疗脾胃病湿热证的用药经验,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岭南名医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示的获“广东省名中医”称号名单为依据,1978年67人,1993年70人,2001年41人,2017年80人,四批岭南名医共258人[2],其中刘赤选、梁乃津、许鑫梅、劳绍贤、罗云坚等是中医脾胃病专家。本研究脾胃病泛指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痛、呕吐、泄泻、黄疸、胁痛、便秘等。湿热证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形成的证候,规定纳入的处方中辨证为湿热证或处方药物组成以清利湿热药为主。
以四批岭南名医258人的名字和湿热证为关键词、主题词、摘要等在万方、维普、CBM和知网进行文献检索,阅读题目和摘要,筛选出岭南名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湿热证的相关文献,共纳入78篇文献,阅读全文后,最终纳入文献45篇,收集整理文献中的中药处方资料。纳入文献包含区金浦、陈洪、劳绍贤、蔡炳勤、罗云坚、杜发斌、蒋开平、何炎燊、刘凤斌、梁乃津、刘赤选、刘仕昌、潘金辉、彭胜权、罗致强、邱健行、沈英森、吴伟、蒋开平、童光东、许鑫梅、余绍源、黄峰、黄穗平共24位名中医经验。
采用双人数据录入法,将中药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确保数据无误。中药名称录入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3](2015版)进行统一的规范处理,如炙甘草统一规范为甘草,扁豆规范为白扁豆,藿香规范为广藿香,龙胆草规范为龙胆,丹皮规范化为牡丹皮,瓜蒌仁规范为瓜蒌。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的“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版块功能,统计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药物的使用频次。利用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药物组方关联规律;采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法获取核心药物组合;利用层次聚类法提取新处方组合。
本次共收集99条处方,182味中药,使用频次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性味为寒、温、平,苦、辛、甘的药物;归脾经、胃经和肺经。见表1、表2。
表1 用药四气、五味频次统计
表2 用药归经频次统计
岭南名医在治疗脾胃病湿热证时,使用频次超过次17次的药物共18味,前五名药物分别是甘草、厚朴、茯苓、黄芩、半夏。详见表3。
表3 药物使用频次≥17的中药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根据处方数目设置支持度≥19,置信度≥0.6,得到两两药物组合频次由大至小排序,排前五位的见表 4。设置支持度≥15,置信度≥0.6,分析核心药物组合关联程度,并将关联系数大于0.605的药物组合按序排列,见表5。核心药物关联规则网状图见图1。
表4 基于关联规则核心药对药物组合
表5 核心药物关联规则及关联度
将相关度设置为8,惩罚度为2,获得新方12首,详见表6和图2。
注:支持度≥15,置信度≥0.6。
图1 湿热证核心药物关联规则图表6 基于层次聚类分析新方组合
图2 新方关联规则网络图
从古至今,许多医籍都有湿热证治疗相关记载,早在《内经》中记载:“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刘完素认为“辛散结,苦燥湿,寒除热,辛苦寒药,能除湿热怫郁痞隔”。湿热证治疗宜宣通气机,清热利湿。张从正推崇以通为用,擅长用导滞泻下的方法治疗湿热中阻肠胃证。李东垣认为脾胃湿热证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外感湿热而成,治疗上宜用辛开温化法,以补脾胃、升阳气,泻火热、清暑湿为法,创制了清暑益气汤和中满分消丸等名方。朱震亨常用清热燥湿的苦寒药治疗湿热证。叶天士治疗湿热证以分解湿热为法,祛湿同时注重调畅气机。薛雪认为“湿热两分,其病清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在遣方用药时应细辨湿盛或热盛,再分解湿热。临床跟诊时,笔者发现现代名医劳绍贤教授在治疗脾胃湿热证时,擅用岭南本土药材,如救必应、三丫苦、火炭母、猫爪草,以地域辨证为先,以调畅气机为要,以顾护胃气为本。近现代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湿热证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方法,从炎症、感染、免疫、胃肠动力等[5]多方面对脾胃湿热证的本质进行深入探讨。研究表明,临床上脾胃湿热证表现越明显,HP感染和炎症改变越重[6]。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药理研究表明,甘草活性成分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形成具有抗炎杀菌作用[7]。厚朴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动物实验表明,厚朴有效成分能够促进小肠推进率,改善胃肠运动障碍[8]。
聚类分析所得12首新方,新方1、2、5中有茵陈、溪黄草、虎杖、大黄等清利肝胆湿热之品,适宜脾胃病肝胆湿热证应用,如黄疸、臌胀。新方3、4、10中有连翘、薄荷、救必应、芦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之品,联合石菖蒲、木通、半夏、茯苓化浊利湿,此外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经药理试验证实有抗癌机制,可以抑制癌症的发展、防止疾病癌变[4],适用于湿热证中兼热毒壅盛的病证,如劳绍贤教授用于治疗胃癌、食管癌等肿瘤病变。新方6、7中白豆蔻、石菖蒲、木通、薏苡仁、佩兰、车前子利湿化浊,伍以薄荷、锦地罗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证中湿浊偏重病证。新方8黄柏、石膏、白头翁、秦皮清热解毒燥湿,适用于湿热证热重于湿病证。新方9中乌梅、葛根生津止渴,车前子、厚朴化湿利水,适用于湿热证兼热邪伤津病证。新方12中地榆清热利湿,浙贝清热化痰,茯苓、白术、太子参、山药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虚湿热兼夹证。数据分析所得新方实际效果待临床实践考验。
在临床实践中,湿热证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岭南地区尤以脾胃病多见。岭南名医临证经验丰富,治疗脾胃病湿热证候疗效显著。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探求名医的学术特点,归纳分析宝贵用药经验,确立了清热利湿、理气健脾、因地制宜并重的治法,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实用参考,帮助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结果与既往研究[9-10]结果相一致。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本研究只获取到网络数据库的文献资料,文献主要来源于名老中医创作的论文或者其学生、弟子整理报道的相关临床验案,样本量偏小。此外,较少研究关注岭南名医验案的整理工作,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够重视名中医验案的收集整理,保存电子资料或书籍,有利于名中医珍贵经验的保存和传递,利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深入挖掘这个宝库,造福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