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构词及其语义、语法制约

2020-01-11 00:53李春艳
关键词:合成词构词语素

李春艳

(天津大学 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中文系, 天津 300354)

一、问题的提出

构词法的研究一直是语言研究的薄弱环节,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对此,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指出:“各种语言的区别,在词法上比在句法上更大。”①现代意义上汉语构词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马建忠对于构词的研究,并未有系统的论断,仅在各章节中提到“动字骈列”“名字骈列”“加字成名”“名后殿字”等词语构造方式。《马氏文通》及之后的构词研究,多以“字”作为构词的单位,分析字的性质和组成词的方式。直至20世纪 40、50年代,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下,语素概念被引入汉语的构词研究。语素(morpheme)由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一书中首先提出。在布氏看来,语素的确定完全根据其分布替换法则,语素是能够替换的最小的有意义语言形式,这一语言形式“跟别的任何一个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没有任何部分相似”,它是一个“简单形式”(simple form)②。一般来讲,我国学界将语素界定为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我国首位采用语素概念的学者是陈望道。1940年,陈望道在《文法革新问题答客问》一文中论及构词法问题时第一次使用“语素”, 并将语素分为实素和虚素③。1979年,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文中,把五级单位制引进汉语语法研究,即语素、词、短语、小句和句子④。1982年,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一书中提到:“语素是最基本的语法单位。比语素高一级的单位是词。所有词都可以看成是由语素组成的。由一个语素形成的词是单纯词,由两个或更多的语素形成的词叫合成词。”⑤由于构词是指语素和语素的结构关系,单纯词只有一个语素,也就不存在语素和语素的结构问题。所以朱德熙在《语法讲义》一书也强调指出:“单纯词由一个语素形成,没有构造问题,因此我们要讨论的实际上只是合成词的构造。”⑥朱德熙将合成词的构造方式分为重叠、附加、复合三大类,此三大类的划分是从语法构词的角度立论,朱德熙对单纯词的构成不做分析。马真在《先秦复音词初探》一文中谈到:“先秦复音词从结构方面来考察,首先应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单纯词,一类是合成词,单纯词只有一个词素,当然不存在内部的结构问题,但是从语音方面看,还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前人把这种词叫做连绵字。”⑦马真虽然认为单纯词不存在内部结构问题,但却从语音维度提出了单纯词构成的问题。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提到构词问题时,提出词是由语素构成的,由一个语素构成的是单纯词,有联绵词、叠音词和音译词之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是合成词,其构词形式有复合、附加和重叠三种⑧。唐钰明进一步指出:汉语复音词的产生主要有语音造词和结构造词两条途径,语音造词产生单纯词,结构造词产生合成词⑨。合成词是语法构词,单纯词是语音构词,在之后的构词研究中,一般都遵循这一思路,分为语法构词和语音构词两个维度来论析。与这一语法理论体系相一致,学界对联绵词就有如下的界定方式。如:蒋礼鸿、任铭善在《古汉语通论》中提出:“用两个音节表示一个整体意义的双音词,其中只包含一个词素,不能分拆为两个词素的,古人管这种词叫做謰语或连绵字。”⑩徐振邦将学界对联绵词的不同界定总结为“双音节单纯词”,在其著作《联绵词概论》中认为:“现今界定联绵词为双音节单纯词,也称作单纯性双音词。具体地说,联绵词中的两个字仅是一个词素,不能分拆为两个词素。”

综上,既然联绵词是单纯词,那么其构词方法便应是语音构词。现代构词理论以语素是否单一性作为依据,语法构词与语音构词彼此界限分明不能越雷池一步。但我们在实际研究中却常常遇到这样的背反现象,如“妩媚”、“缤纷”这类词,不论从传统语言学着眼还是从我们的语言感知都将其划定为联绵词,它们也符合联绵词双声或叠韵的语音特征。在古音中,“妩”、“媚”都是明母;“缤”、“纷”都是帮母。但它们并不符合现代语言学对联绵词的界定。因为“妩”、“媚”、“缤”、“纷”分别有意义,其意义均与其合成词“妩媚”、“缤纷”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妩媚可解为“姿容美好;可爱”。 “妩”可单独使用,表“娇美”义,“媚”也可单独使用,表“艳丽”义,二者意义均和合成词妩媚相关。如:

爱莲香送晚,翠娇红妩。( 陈允平《扫花游·雷峰落照》)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阮籍 《咏怀诗》之五)

“缤纷”可解作繁盛貌。“缤”、“纷”可分别使用,“缤”,表纷乱貌、飞动貌;“纷”表“乱、杂”义,二者皆与“缤纷”的繁盛貌有关。如:

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 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史记·淮阴侯列传》)

由此推论,根据现代语言学构词理论,妩媚、缤纷就不是由单语素构词,其不应属于单纯词,也就不能算作联绵词,而是应该隶属语法构词的并列合成词。这就与学界将“妩媚”、“缤纷”视为典型联绵词成员相矛盾,这让我们在处理联绵词时会手足无措难定一尊。作为语音构词的联绵词,在生成过程中,是否只受语音要素的制约?联绵词在受语音要素制约的同时,是否可有语义、语法要素的参与?这是本文将要讨论的核心议题。

二、语词构成的制约因素探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语词构成过程中并非受到单一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分析词的构成时,也不应该泾渭分明地截然分为语音构词和语法构词,即语音构词只针对单纯词,语法构词只针对合成词。在语词的生成过程中,语法、语义和语音会共同产生制约作用,只是在不同类型的语词产生中,它们的制约作用和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汉语词汇经历了由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演化的历时过程,在此过程中,双音节词的生成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要遵循哪些规则呢?我们认为,语音、语义和语法三个要素都会参与其中,语词的生成过程是在这三者的彼此制约中达到一种平衡。比如上面提到的“妩媚”、“缤纷”这类词,它们在语音上存在双声关系,同时又是由两个有意义的语素构词。它们在构词过程中既受到语音的制约,但同时也受到语义和语法的制约,不过,语音要素的制约力更强。笔者曾提出,联绵词的本质属性并非如学界一般认为的双音节单纯词,而是语音的联绵性,也就是说,在联绵词的生成机制中,双声叠韵的语音构词模式是其主要制约机制,如果联绵词是由两个有意义的音节构成,还表现为语义的联绵,那么构成联绵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对于以单音节词为主要词汇面貌的上古汉语而言,复音节联绵词的产生途径学界多有讨论,主要有如下几端:联绵词是由于感叹和声音的缓急形成;联绵词是由复辅音声母的分化形成;叠音词的音变繁衍导致联绵词大量产生。无论联绵词具体是由哪种途径产生的,其在语音上都要遵循双声叠韵的语音联绵机制。如果构成联绵词的两个音节是有意义的,如“颠沛”、“流离”、“妩媚”、“缤纷”等,在构词过程中语义和语法也是制约因素,但并非主要制约因素,语音才是主要制约因素。

同理,我们来看叠音词和重叠词的问题。现代汉语对于叠音词和重叠词的界定是有严格划分的,其划分依据是构成叠音词或重叠词的音节是否有意义,如果重叠的音节是有意义的,两个语素重叠后构成的就是重叠词,准确地说是重叠式合成词。如果重叠的音节是无意义的,但重叠后有意义,这由一个语素构成的就是叠音词,准确地说是叠音的单纯词。就此言之,重叠词和叠音词从语音角度看都是音节的重叠,二者在语音制约上没有本质区别,都遵循音节重叠的模式构成。但从是否有意义,也即语素的角度看,无意义的就是单语素,属于语音构词;有意义的就是双语素,属于语法构词。需要提及的是,有些重叠词的单个音节是否有意义学界尚存在争议,但这种学理的区分并不影响人们对其的感知认识。据有学者考证,“上古汉语的重言词,在语音上都是同一音节的重叠。从语义角度来看,则可分为‘叠字’和‘叠词’两类。无论属于哪一种性质的重言词,它们的作用都是用来描绘客观对象的。即使是拟声词(象声词),其本质也是对自然之音的一种描摹”。如“迟迟”和“依依”。“迟迟”形容行路舒缓,如“春日迟迟”。“迟”有慢的意思,与“迟迟”的语义相关。按照是否是单一语素来判断,“迟迟”是重叠词。“依依”形容杨柳枝叶摇曳,如“杨柳依依”。“依”有依恋义,与“迟迟”不同,我们很难将其与枝叶摇曳产生关联。虽然“迟迟”、“依依”根据语素的构成分别属于合成词的重叠词和单纯词的叠音词,但二者主要靠语音作为制约手段,尽管“迟迟”作为重叠词在生成过程中同时还受到语义和语法的制约,但语义和语法的制约是次要的,主要的制约因素还是语音。“春日迟迟”、“杨柳依依”中的“迟迟”、“依依”具有相同的状貌作用,并不会因重叠和叠音的不同而影响使用以及人们对这两个词的感知。

我们认为,叠音词仅从语音角度,重叠词仅从语法角度的单方面的区分似可商榷。重叠词、叠音词在构词上都受语音的制约,但重叠词在语音的主要制约下,还有语法语义的参与并受其制约,特别是早期汉语中的重叠语音构词更是如此。先秦汉语的重叠构词,主要集中在状态形容词和拟声词等重在描摹的拟声拟态词,它们无论是由有意义的音节重叠构成,还是由无意义的音节重叠构成,语音都是主要的构词因素。随着汉语的发展,语音重叠构词也随之扩展到其他词类,逐渐出现了名词的重叠、动词的重叠、量词的重叠、副词的重叠等,在这种情况下,语音的制约力减弱,语法语义的制约力逐渐增强。如现代汉语的“刚刚”与古代汉语的“悠悠”、“惴惴”,从语法角度来看虽然都可看做重叠式的合成词,但从构词制约因素的平衡性看却是截然不同的。“悠悠”、“惴惴”的语音制约力大于语法语义,“刚刚”的语法制约力增强,语音制约力减弱。

再者,即使是通过语法构词产生的合成词,也会受到语音语义的制约。比如,从语法制约角度看,偏正式、动宾式等可以制约两个语素的前后序关系,而相较之下,并列式的语法制约力明显要小一些。从意义上来考察,构成并列式复合词的两个语素,多为同义或近义关系,甚至有些词很难从语义上制约两个语素的先后顺序。根据有学者对《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中525个双音节并列式复合词的考证,并列式复合词两个语素的先后顺序,多与声调的平上去入四声先后有关系,音高起到制约作用。同样的发现也出现在对先秦并列式双音节复合词的考察中,在《尚书》《左传》等先秦典籍中,“双音节并列式连用词序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调序;意义与调序双重制约而形成的异调顺序连用数量极少,绝大多数异调顺序连用纯然是调序制约的结果;在意义与调序产生矛盾时,意义制约力并不绝对起决定作用”。对于语法构词的并列式复合词来讲,语音的音高也是其重要的制约因素。

汉语早期的偏正式合成词一般经历了由词组到词的演化过程,伴随着偏正式的词组变为偏正式的合成词,这种偏正式合成词的构词模式也随之产生,通过这一构词模式可以直接构成偏正式合成词,比如电话、火车等,在构词过程中,同样也会受到语音和语义的制约。就语义来讲,葛本仪在《句法构词与逻辑》一文中指出,“地震”、“电动”两个词中的前一个词素“地”、“电”是名词性词素,后一个词素“震”、“动”是动词性词素,但“地震”被视为主谓式结构,而“电动”却被看做偏正式结构。究其原因,须考虑到语义的制约因素。比如,“门人”、“小人”、“大人”等,是由前者修饰后者的偏正结构语法制约构成,但我们却不能说“户人”,因为“户”和“人”不能形成语义搭配关系。另外,这种前者修饰限制后者的偏正语法构词方式是语义结合的高度抽象化,前一语素语义对后一语素语义存在修饰限定的语义搭配关系,当这种修饰关系高度抽象化为构词的语法模式后,就会出现语法的制约原则来制约词语的生成。由此,语法的制约可以出现“高人”、“愚人”等词。那么,语法的制约构成的合成词会不会受到语音的制约?应该说在这类词中语音制约相对弱一些,语音的制约主要取决于这类词要符合词的双音节语音模式。冯胜利等提到韵律对构词的制约作用,“韵律词就必须至少是一个音步,如果音步必须有两个音节组成,那么韵律词也必须至少包括两个音节”。

三、句段、联想关系和语音构词的历时发展

汉语词汇经历了由单音节向双音节、三音节和四音节词的发展过程。程湘清通过对先秦专书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汉语造词经历了一个由语音造词向语法造词发展的过程。朱广祁在《〈诗经〉双音词论稿》一书中也提到:“要从造词法发展的角度看待联绵字与复合词的不同。联绵字出现在前,是语音造词法的产物,即通过语音的关联变化产生的双音词。复合词出现在后,是语法造词法的产物,即由两个单音词词义通过各种语法关系组合起来产生的双音词。由语音造词到语法造词,是汉语词汇史上的一个跃进。”笔者也赞同最早突破单音节,使词的语音形式变为双音节的是语音构词,更确切地说是语音重叠构词。根据重叠部分的不同可以分为双声、叠韵和叠音。重叠部分居于音节的前部,前后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就是双声;重叠部分居于音节的后部,前后两个音节的韵相同,就是叠韵;重叠部分是整个音节,就是叠音。据有学者研究,单音节向双音节的衍生过程,首先是音节重复衍生叠音的双音节,叠音词发生音变滋生双声叠韵的联绵词。联绵词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如:平平、便便——便藩、便烦、便旋、便姗、便跚、蹒跚、盘桓、盘旋、盘辟、盘跚;崔崔——崔嵬、崔崒、崔巍。但是一旦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出现后,就会形成双声叠韵的语音模式,在这一语音模式制约下会产生大量的联绵词。这一点从汉赋中大量双声叠韵的联绵词的出现可以得到证明。汉赋中的联绵词使用频率极高,很多联绵词在之前和之后的文献中都未曾出现,这些仅在汉赋中昙花一现的联绵词应是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语音重叠模式制约下产生的。

语音构词出现后,先秦和汉代是语音构词的能产时期,随着汉语词汇的进一步复音化,汉语构词经历由语音构词向语法构词的历时转变,同时我们也看到联绵词中出现了合成词式“颠沛”、“流离”、“妩媚”、“缤纷”等词,叠音词出现了合成词式的“悠悠”、“惴惴”等。也就是说,在语音构词中有了语义语法的参与,这是汉语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思维的必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提出语言的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语音构词中语义和语法的参与也是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的体现。联想关系指语言序列某一位置上可供选择、替换的一个潜在词群。句段关系指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水平关系。索绪尔指出:“各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具有各种关系的集合。例如法语‘教育’这个词会使人们在心里不自觉地涌现出许多别的词……我们管它们叫联想关系。”句段关系后来称为组合关系,索绪尔说:“一切按正规的形式构成的句段类型,都应该认为是属于语言的……这些类型只有等到语言已经记录了相当数量的标本方能存在。当一个像indecorable‘无从装饰的’这样的词在言语里出现的时候,那一定已经有了一个确定的类型,而这类型又只因为人们记住了相当数量的属于语言的同样的词(impardonnable‘不可原谅的’,intolerable‘不能忍受的’,infatigable‘不知疲倦的’等等)才是可能的。”从句段关系来看联绵词的产生,是因为语言中有了相当数量的记录这一句段类型的记录标本,所谓的这一句段类型的记录标本就是语音重叠的句段类型。比如“汩淢”这个双声关系的联绵词,是在汉赋中新产生的,“汩淢”线性排列的句段关系是因为语言中有了双声叠韵的句段类型,又有“参差、踟蹰”等这一类型的具体记忆作为支柱,因此,“汩淢”这样的联绵词出现。但是,“汩”和“淢”在语言中是分别有意义的,表示“水流急”。在语音重叠构词中此种情况的出现,是联想关系的作用使然,这里不仅有语音的联想,还有语义的联想,是在语音和语义的双重联想关系下生成的。如:“汩”表示水流迅疾,在语音重叠模式制约下进行双音节化过程中,需要生成另一个与“汩”或双声或叠韵的音节,这时候会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生成一个只有音没有意义的音节,这个新的音节与“汩”或双声或叠韵,另一种可能性是语言中存在另外一个音节与“汩”是双声或叠韵关系,意义也表示水流急。需要强调的是,人们在用双声叠韵这种方式造词时可能会优先采用后者,因为语音和语义的双重联想关系,比只有语音的联想关系更容易实现。语言中语音存在的本质是为了表意。在语音重叠成为语词产生的句段类型时,语义上的重叠作为与之同构的语义结构形式,是最容易出现的。如:“淢”,表示水流急,与“汩”可以形成语义的联想,“淢”与“汩”双声关系,形成语音联想。 “汩淢”是双声联绵词,同时两个音节具有意义,而且具有相同的意义。崔嵬、磅礴、参差、辗转、徘徊、纷纭等就是同义或近义的两个音节形成的语音上具有双声叠韵关系的联绵词。虽然在这类联绵词的语音构词过程中,语义和语法的因素也参与其中,但制约力是不同的,主要还是遵循语音的制约。如果从语法上讲,它们是并列关系,但我们并不把它们视为并列式合成词,因为它们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语音。之所以在语音构词过程中语义上也有同义和近义的语义重叠关系,是因为有语法上的并列关系的参与。并列是语法制约性最弱的,前后音节没有制约关系,这也是语音构词中语义和语法最容易出现的参与形式。

语音重叠构词打破了汉语词汇的单音节性,伴随着双音节逐渐成为词的基本语音类型,语义语法成为构词的基本制约因素,大量语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并列结构的双音节词产生。这类词只是遵循双音节模式,而不再有语音的重叠,因此其主要制约因素是语法语义。梳理早期文献可知,并列式是最早产生的语法构词形式,同时,并列式也是先秦时期最能产的语法构词形式。联绵词是首先打破词的单音节性而产生的双音节词,伴随着语法语义参与制约,语义并列的联绵词出现,继而语法链条中并列结构构词、偏正结构构词相继出现。具体言之,在这一过程中,词的双音模式出现并逐渐成为词的语音固化形式,伴随着语法发展逐渐出现双音化的词汇,这些词汇按照并列、偏正、述宾、述补等顺序依次出现,偏正结构的出现使语法制约作用在构词中成为主要制约因素,语音只是表现为双音语音模式的制约而已。程湘清将汉语的复音造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音造词,第二阶段是语音造词向语法造词转变的过渡阶段,第三阶段属于语法造词。在词出现了双音语音模式后,并列结构构词的能产性突显,加之语义的搭配制约,语法制约逐渐成为高度固化的构词制约方式,如“后生”、“先生”等抽象化为前者对后者起到修饰限定性作用,依循此一思理,出现“君子”、“夫子”、“门人”等一系列的词汇。比如,现代汉语中的“飞机模型”、“模型飞机”虽然指的是同一个事物,但两者必须是前者修饰限定后者,与“飞机模型”相应的是“汽车模型”、“轮船模型”等。与“模型飞机”相应的是“纸飞机”、“真飞机”等。这种前者修饰后者的制约模式是语法制约。但是,具体词语在产生过程中,既要受到语法的制约,也要受语义的制约,比如:陈述关系可以有“地震”,但却不能产生“地跳”。

四、汉藏语系语音构词的类比分析

汉语词汇经历了从单音节向双音节演化的过程,这已是学界公认的事实。与汉语同源的汉藏语系语言也应该经历了从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演化的过程。如马学良说:“藏语中固有的双音节语素是不多的,因此双音词大多是由两个单音节语素组成的派生词或复合词。”据学者考证,“景颇语的词在总体上双音节词占多数,而且双音节化出现在大部分词类上。”“壮侗语族语言和汉语一样,也经历一个从早期的以单音词为主,到后来逐渐形成复音化趋势的发展演变过程。”汉藏语系语言由单音词向复音词的演化手段有语音构词和语法构词两种,在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于汉语的重叠词和联绵词这种语音重叠构词方式形成的复音词,而且与汉语一样,也多集中在拟声拟态词中。据曾晓渝调查研究,323个水语形容词中178个是单音形容词,其中145个是复音形容词,在这145个复音形容词中具有双声叠韵和音节重叠关系的形容词有116个,除去10个汉语借词只有9个非语音重叠关系的单纯词和10个复合词。如:

qhe3qhup7朦胧

qen1qeu3伶俐

tɑu6nɑu6锋利的

tjan5njan5饱饱的

以上统计数据表明水语中的双音节形容词主要是由语音构词产生的。笔者翻检少数民族语言简志发现,在汉藏语系语言中,藏语、景颇语、载瓦语、彝语、白语、土家语、哈尼语、拉祜语、纳西语、怒苏语等都存在语音重叠构词。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汉藏语中的四音格词多采用语音重叠构词。戴庆厦等在《四音格词在汉藏语研究中的价值》一文中指出:绝大多数四音格词具有语音联绵特征,即几个音节之间具有或双声,或叠韵,或谐韵的和谐关系。汉语中四音节形式最多的是成语,它们显然不是由语音重叠的构词模式形成的,但汉语成语的大量形成是在唐宋以后。在先秦两汉汉语中也有很多在语音上存在双声叠韵关系的四音格词,如:《楚辞·卜居》中“突梯滑稽”、“哫訾憟斯”、“喔咿嚅唲”;《荀子·议兵》中“鹿埵陇种”;《文选·鲁灵光殿赋》中“岿嶵穹崇”、“崱屴嵫釐”,等等。这类词的生成主要受到语音模式的制约,其单纯性决定内部不能进行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因此,其生成过程没有受到语法语义的制约。但是在汉赋、元曲中也不乏一些四音格词,四个音节之间既存在语音重叠的关系,也存在语义构词关系。如汉赋中:“嵯峨崨嶫”、“灝溔潢漾”、“斐披芬葩”、“杳藹蓊鬱”。“嵯峨崨嶫”一二音节歌部叠韵,三四音节叶部叠韵,一三音节从母双声,二四音节疑母双声;“灝溔潢漾” 一二音节宵部叠韵,三四音节阳部叠韵,一三音节匣母双声,二四音节余母双声。“嵯峨崨嶫”、“灝溔潢漾”四个音节之间存在语音重叠关系,我们将其看做四音格联绵词。与上文提到的双音节的联绵词“妩媚”、“缤纷”是由两个有意义的语素构成一样,表示高俊貌的“嵯峨崨嶫”中“嵯峨”、“崨嶫”分别可以单独存在,都表示高俊貌。“灝溔潢漾”表示水浩荡无际貌,“灝溔”、“潢漾”分别可以单用,也是表示水无边际貌。进一步看,“斐披芬葩”四个音节都是滂母;“杳藹蓊鬱” 四个音节都是影母。“斐披芬葩”是由“斐披”、“芬葩”组成,“杳藹蓊鬱”是由“杳藹”、“蓊鬱”组成,都是同义构成,既有语音构词发挥作用,也有语义语法的参与。汉语中具有语音关联的四音格词应该比不具有语音关联的四音节的成语产生得要早,无论是四音格联绵词还是汉语的成语一般认为都是在双音节词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看四音格的词好像也存在着语音构词向语法构词的一个转变。具有语音关联形式的四音节联绵词,在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中有很多,它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有语义语法的参与,并非是单纯性的。如:

拉祜语:

qho21qho21nɛ54nɛ54坑坑洼洼

坑 坑 洼 洼

杂 杂 乱 乱

缅语:

mwe11lei11mwe11ɡau弯弯曲曲

弯 曲

xi55di55xi55wɛ蔬菜瓜果

蔬菜 瓜果

景颇语:

弯 曲

kǎ1lu31kǎ1pa31远大

长 大

独龙语:

ɑ31kp55ɑ31kɑ55祖祖辈辈,世世代代

曾祖父 祖父

声音乱 形状乱

载瓦语:

种 类 种 类

ʃu51pjat21ʃa51pjat21子孙后代

孙子时代 儿子 时代

由上所见,汉藏语系中很多语言的四音节词都表现出了语音上的重叠特征,构成这四个音节的有单语素,也就是四音节词是单纯词,但是还有很多具有语音联绵关系的四音节词,前两个音节和后两个音节都是有意义的,并且意义是相同或相近的,和汉语中的并列式复合词在语法和语义上的特征相同,它们不是单纯词但受语音重叠的制约,同时也受到语义语法的制约。

五、结语

学界依据是否是由单语素构成将词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合成词是语法构词,单纯词是语音构词。属于单纯词的一般是联绵词、叠音词和音译外来词。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联绵词确实具有双声叠韵的语音构词形式,但有的联绵词并非是单一语素构成。汉藏语系语言中的四音格联绵词,具有鲜明的语音构词模式,但是它们往往也是由两个有意义的双音节构成,因此语音构词形成的联绵词并非受单一要素的制约,也会有语义语法的制约。合成词主要受语法构词的制约,但也同样要受到语音的制约,尤其是重叠词,因此语词是在语音、语法和语义的共同制约下产生,只是在不同的语词中三者的制约力有所不同。

注释

①②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287页,第219页。

③陈望道:《陈望道全集》第2卷“文法论”,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8-189页。

④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489页。

⑤⑥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1页,第25页。

⑦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5期。

⑧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57-258页。

⑨唐钰明:《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唐钰明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28页。

⑩蒋礼鸿、任铭善:《古汉语通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59页。

猜你喜欢
合成词构词语素
中日文化词汇在英语中的构词体系对比及利弊分析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Matching单词连一连
语素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词语小超市
英语学习小讲座之十一·英语单词的记忆方法
《释名》释语中的合成词刍议
再谈语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