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媛,王秀东,闫 琰,韩昕儒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中国是农业大国,2004—2015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总量不足的问题得以改善。自2016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4年提到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因此,新形势下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在此背景下,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成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所在。研究表明,科技进步对粮食生产力的提升有巨大贡献,品种改良能够明显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水平,实现粮食生产的提质增效[1-3]。
小麦是我国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粮食作物,2017年我国小麦播种的面积2 451万hm2,总产量1.34亿t,占所有粮食产量的1/5,因此小麦生产在我国粮食安全、居民食物消费以及社会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小麦生产逐渐向黄淮海地区集中[4-5],该地区的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小麦产量常年占全国小麦产量的六成以上,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也是我国的优质小麦发展基地,更是北方地区口粮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黄淮海地区的小麦品种发展及结构优化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淮海地区小麦育种与品种改良工作不断突破,对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和品种改良做出了巨大贡献,该地区的小麦育种进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6-8]。
第一阶段以抗病稳产为目标,约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中国初期小麦品种杂乱,且生产力水平极低。当时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条锈病的流行,且条锈菌变异快,不断产生新的变种,小麦品种必须经常更新,因此抗病是当时育种的主要目标。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有碧蚂1号、甘肃96、南大2419、济南2号、北京8号、丰产3 号等。
第二阶段以矮化高产为目标,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黄淮海地区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随着肥料和农药等生产资料的投入,各地开始发展丰产田。相应育成了一批矮秆、抗倒伏能力强的优良品种,同时推广配套的栽培技术,使小麦单产进一步提高。黄淮海地区的小麦单产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超过了3 500kg/hm2。
第三阶段以多抗广适为目标,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随着小麦产量的不断提高,水肥增加,陆续出现了新的病害,同时农村生产体制改变,农业生产不再统一种植,农户种粮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播种、水肥等呈多样化,因此对品种适应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时期小麦株高进一步降低,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继续增加,使得单产提高到4 500kg/hm2。
第四阶段以优质高效为目标,约为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20世纪90年代中期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同时局部地区出现劣质麦导致小麦收购价格下降,使得农民收入减少,激发农民种植优质麦的积极性,推动了优质小麦的迅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结合我国小麦生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和生产布局不断优化,黄淮海地区积极推广高产、高效、优质的小麦优良品种,小麦质量不断提高。2000年后,各地继续培育和推广优质专用小麦,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了小麦的加工品质,黄淮海地区也成为我国最大的中强筋小麦生产基地。
从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发展的4个阶段可以看出,该区小麦育种目标经历了从产量到质量的改变,其本质是市场引导的。20世纪90年代末之前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人口数量和增长率是影响小麦需求量的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国家坚持“以粮为纲”的方针,所以小麦品种的改良以产量为导向,育成、推广的品种也以稳产、高产为主。但随着小麦产量的连年增收和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居民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市场对小麦的需求不仅停留在口粮消费上,还有以小麦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和饲料行业,对小麦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小麦市场供需产生不平衡,小麦育种也向优质方向转变,来满足居民的日常饮食需求以及小麦加工业对优质专用小麦的需求。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对消费者来说,食品消费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人们对口粮的需求略有下降,对肉蛋奶及面包、点心等其他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导致食品加工企业对优质小麦的需求上升。但是市场上普通小麦质量较差且供大于求,优质小麦供少于求,所以普通小麦价格下降,生产者收入降低,因此农户放弃种植小麦或者转向种植优质小麦,进而导致农户对优质小麦品种的需求上升,推动育种目标由高产到优质的转变。
从2013—2017年黄淮海地区小麦主要品种推广情况来看,该地区的小麦种植品种以中筋和高筋为主,是我国最大的中、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其中“济麦22”每年推广面积均超过100万hm2,是全国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是黄淮海地区小麦种植品种的主要特性,说明该地区优质小麦推广和结构调整效果明显,符合我国小麦优势区域布局。
表1 2013—2017年黄淮海地区小麦主要推广品种
课题组2017年对山东、河南和河北3省8县的农户进行调研时发现,农户种植小麦“插花”现象严重,且品种结构不合理。2017年调研地区农户种植小麦品种有两个问题:(1)“插花”种植,调研发现农户种植的小麦品种比较多样,说明当前种子市场高度商业化,小麦种子的可获得性高,农户能很容易买到需要的品种。黄淮海地区特别是河南地区多为农户自行购买种子,农户以规避风险为导向,通过多个品种组合的方式来分散风险,因此种植的小麦品种繁多杂乱。现在一个村子种植的小麦品种就有10种以上,甚至有一户种植2~3个品种的现象,小麦品种“插花”种植的问题严重,没有实现区域规模化种植。(2)品种结构不够合理,虽然农户种植优质小麦品种比例较高,但2017年调研农户种植小麦品种共68种,其中强筋小麦品种仅有6种,占总种植品种数的8.82%,其他种植的小麦均为中筋品种,强筋小麦品种的比例处于较低水平。农户在种植过程中更追求小麦的产量从而增加收益,因此大多选择种植高产的小麦品种,使得市场上中筋小麦过剩,优质强筋小麦缺乏。
图1 2010—2016年黄淮海地区小麦籽粒粗蛋白含量平均值
黄淮海地区小麦品质整体较差。对2010—2016年中国小麦质量报告中黄淮海地区的小麦品质指标数据进行分析[9],发现对于籽粒蛋白质含量指标,黄淮海地区各区域小麦籽粒粗蛋白含量呈波动式下降趋势(图1),2010—2016年,华北北部强筋麦区籽粒粗蛋白含量由14.63%下降至13.68%,黄淮北部强筋、中筋麦区籽粒粗蛋白含量由14.22%下降至13.73%,黄淮南部中筋麦区由14.12%下降至13.01%,总体质量表现为中筋水平,存在“强筋不强”的问题;对于面粉湿面筋含量等面粉质量指标,各区域小麦表现有平均湿面筋含量不稳定、面团稳定时间短且波动较大等问题(图2、图3),且品种间变异较大,小麦的整体质量水平不高。
图2 2010—2016年黄淮海地区小麦面粉湿面筋含量平均值 图3 2010—2016年黄淮海地区小麦面团稳定时间平均值
黄淮海地区优质强筋小麦品质较差。2017年中国小麦质量报告显示,在检测的133份强筋小麦样品中,达到国家优质强筋标准的样品仅有24份,占检测总数18.05%;同时,强筋小麦整体的平均沉淀指数低,烘焙或蒸煮质量指标评价不高。
目前黄淮海地区农户家庭中青壮年大多外出工作,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为老人,劳动力素质低、种植生产不稳定,也不利于采用种植新技术。而且分散的种植使得规模化生产程度低,栽培管理差异大,又缺乏有效的优质小麦管理模式,生产效率较低,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这些都限制了优质品种生产潜力的发挥,出现“种优质不优”的现象,小麦生产缺乏优质供给和有效供给。当前品质尚未达到加工企业对于小麦质量的要求,不但阻碍了小麦产业的发展,也限制了小麦加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7年8—10月,课题组根据随机原则在山东、河南和河北3省8个县进行实地调研,获得308份农户的调研数据。根据调研数据显示,3省中山东省小麦收购价最高,为2.30元/kg;河北其次,为2.26元/kg;河南省小麦收购价最低,为2.16元/kg。结合调研情况分析,山东地区农户和小部分河北地区农户种植小麦为村统一购种,农户的品种选择权在村集体手中,一个村子统一种植一个品种,基本可以实现品种集中连片种植,避免机械和生物混杂,因此在小麦收购时价格略高于其他地区。但河南地区及河北其他地区农户均为自行购买种子,种植的小麦的品种繁多且种植规模较小,收购时无法区分、各品种混收混储,因此小麦收购价较低。
从经济学角度看,农产品市场类似于完全竞争市场,小麦价格缺乏弹性,再加上现有的小麦生产到购销体系并不完善,容易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首先,传统的农户种植、中介收购、入库储备这种体系不能保证小麦优质优价。目前,大部分地区仍采用容重、杂质含量等品质作为收购标准,无法实现优质品种优等价格。其次,不同筋度的小麦品种“插花”种植现象普遍,容易造成不同小麦品种无法区分相互混杂的现象,更不能实现分级收购和储藏,这也加大了小麦加工的难度。最后,农户与面粉企业之间产销脱节,无法生产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小麦。尽管有地区以小麦品种作为定价依据,但大多数种植户因规模化种植程度不高,并不能形成订单,生产购销衔接不畅,企业不愿按优质价收购,因此优质小麦种植户的种植效益得不到保障,种粮积极性受挫。
综上所述,当前制约黄淮海地区小麦品种发展的因素主要有3方面:一是品种结构不合理;二是小麦品质质量低,这两方面使小麦的供给达不到市场和加工企业对品种及品质的需求;三是小麦产购销体系不完善,农户种粮收益得不到保障。
小麦品种选育及改良是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发展的重要基础,育种方向仍以优质高效为目标。2010—2017年国审小麦新品种共165个,适宜在黄淮海地区种植的占72.58%,说明黄淮海地区小麦育种能力走在全国前列。其中育种单位为种业公司的比例逐渐提升,对小麦育种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育种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小麦品种选育也越来越以市场为导向。从近5年各省审定的小麦品种及小麦推广品种的主要特性看,高产、优质、广适仍然是黄淮海地区未来小麦育种最重要的目标性状。因此,加强优质小麦良种繁育依旧是今后该区小麦品种发展的方向之一。
优质专用小麦需求继续增大。我国小麦消费可分为4类,分别是制粉(口粮)、饲料、工业消费及其他(种用消费和损耗),2007—2017年我国小麦口粮消费整体呈缓慢增长的趋势,饲料用小麦消费变动较大,工业用粮略有上升。当前国内居民的饮食结构已经开始从“数量”到“质量”转变,食物消费结构有了明显变化,消费的食品更加多样化,对加工食品以及其他副食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长。未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居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饺子粉、面条粉、面包粉等专用面粉及饲料小麦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虽然现在小麦整体供需上没有缺口,但对品种的要求会不断提升,对小麦加工品质的要求也持续增高。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中、强筋小麦生产基地,在优质专用小麦特别是优质强筋小麦的生产上还有较大缺口,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此进一步大力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是该区小麦品种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1)加强科技创新,加快优质小麦品种改良。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不同类型的优质小麦资源,发挥科研单位与种业公司不同主体的优势,通过常规育种与分子生物技术等先进技术相结合的方法[10],针对不同优质小麦生产优势区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加快适宜不同地区的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同时,明确育种目标,从小麦育种方向和新品种审定方面,引导育种单位转向培育优质、高产、多抗和广适的小麦新品种。重点加快优质强筋小麦的育种和改良,改善黄淮海地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较少的局面。
(2)提升服务,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针对小麦各品种间“插花”种植,以及栽培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政府、合作社、龙头企业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共同建设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针对不同地区和种植主体,发展相适应的良种引进和推广服务,支持政府、村集体、合作社等主体通过统一订购等方式,向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农药等优质农资。另一方面,在粮食生产的各个环节上,拓宽服务内容,全面推广全程机械化的生产环节外包模式,以机械化替代劳动力,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最终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3)完善保险体系,提高监管力度。针对农户种植过程中规避风险,小麦各品种组合种植的现象,应不断完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为小麦规模化种植、生产保驾护航。一方面要推出特色涉农险种,结合品种、筋度等确定补贴范围和补贴程度,提高对优质品种的保障水平,同时根据小农户和种粮大户等不同主体的需求,设计有针对性的农业保险,提升农业保险精细化服务水平,增强农户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健全关于农业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主体间的权利义务范围及理赔权责,相关的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保险业务活动的统一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体系健康发展。
(4)加强产销对接,完善优质优价机制。针对现在小麦收购“优质不优价”,影响农户种植优质小麦积极性的现象,应完善优质优价机制,引导小麦收购和销售环节良性发展。首先,完善不同类型小麦的质量等级标准,在常规的品质参数外,还应扩大完善烘焙品质等检测标准。其次,协调统一国家小麦在收购、检测、交易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实行收购环节快速检测,并提高基层收购点收购人员的品质质量检测水平和检测设备的先进性,实现优质优价。最后,完善粮食供销流通体系,引导面粉加工企业向小麦产区进行转移,鼓励农户与加工企业对接、联合,推动订单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进而推动小麦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