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招
(重庆市永川区凤凰湖小学校 重庆 402160)
小学生还处于启蒙时期,他们需要用自己全部的感官与世界对话。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见识,所以,我们需要让小学语文成为引领学生发展的“主科”。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如何才能展现出“全面引领”的作用呢?笔者认为,要不断创设情境。借助情境为学生再现美丽的生活,再现人生百态;为学生科普生活,让学生增长生活见识,生成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参与角色扮演。当然,教师是最活跃的教育元素,所以,教师要将自己的教育效能最大化地展现出来,用自己的语言、肢体打造语文课堂。在有了适宜学习情境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小学生会成为最合格的语文学习者。
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的过程中,笔者建议,我们要关注生活信息的再现。在教学时,我们最常用的教育资源是“文本”,小学生的信息捕捉能力较弱,直接让学生解读文本,显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总会和我们的期望之间差一些距离。基于此,笔者建议,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时,我们要帮助学生将课本上的信息与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整合,使学生生成无数联想。如教科书上出现小桥、流水、花香、鸟鸣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找到一些有这些意向的图片,设置一些动画声音再现情境,学生在这样生动、丰富情境的刺激下,感知力与想象力等都可以得到极大的拓展。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生成学习的准备。当然,在选择资源时,教师可以从“教”的角度进行引领,进而让小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和教学目标对接。
人们总觉得语文学科就是“语言类”“人文类”的学科。但是,在笔者看来,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分享、传播”,当然“科普”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引领小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形式”,还要关注“内容”,进而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和兴趣。如教学《夹竹桃》一课时,我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研究研究夹竹桃的名字。学生看图得出结果,因叶片像竹,花朵如桃,所以称它为“夹竹桃”。接着让见过夹竹桃的学生或课前查阅了资料的学生简单介绍。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学生会结合教师布置的导学案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参与预习活动,进而在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和教师、同学之间进行积极对话,把自己的发现充分展现出来。
在小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中,与我们之间总是会存在各种代沟。当然这种代沟其实是情感、思想、见识、认知的一种再现。如何突破这种代沟呢?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深化学习,不仅接受我们的“灌输”,还需要不断地“感受”。基于此,在创设学习情境时,笔者会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学生用“心”对话、感悟。例如,教学《草船借箭》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为了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活跃课堂气氛,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在熟练阅读的基础上,分别扮演“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等角色,并引导学生积极揣摩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用自己想象中的语气进行对话表演。此时,学生会生成极强的代入感,他们既会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认知,还会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辨析,为了扮演好角色,学生会借助多种方法感知角色,在扮演的过程中,一人之口说两人之言。
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不仅是方法还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在落实语文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以情感为载体的学习情境最能展现出语文学科的魅力。那么,如何才能为学生营造出情感情境呢?笔者建议在语文学科中融入“艺术”元素,进而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感同身受”,进而对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更为准确的把握。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一开始就配乐朗诵吸引学生,朗诵到动情之处时我流泪了,许多学生也和我一起流下了眼泪,那一切与我选择的背景音乐《父爱》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那段音乐,那堂课就上不出那种味道。在这种学习情境中,小学生虽然还缺少学习的认知、生活的见识,但他们会快速生成和我们一样的情感。
语文知识学习的定位是“语言”学习,教师落实教学目标的方法是“语言”交流。在笔者看来,语文教育者必须具备语言功底,进而借助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当情境开始浮出时,教师要以绘声绘色的语言描绘指引学生。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体验课堂学习的快乐。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感悟语文学习的魅力。教师通过语言对情境的描绘带领学生了解整个情境。
综上所述,在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时,我们要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进而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生成学习的情感,获取更多的认知、见识。此时的小学语文课堂才是“语文化”“自然化”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