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艳霞
初中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是指:宏微结合、分类表征、变化守恒、模型认可、实验探究与绿色运用这六个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新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以一个愉悦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化学世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未知的化学领域,形成正确的化学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化学与人类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化学学习发展所需的环境与条件。”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而学生对化学概念的掌握也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脱不开关系。每一个化学计算公式、化学元素、化学知识点都可以称为化学概念知识,化学概念知识的学习与灵活运用是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提升的前提保障[1]。
初中化学课程分为理论知识教学和化学实验教学这两个部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化学实验验证理论知识的真实性。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一种行为,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在于探究和发现,而不是论证的一种途径。因此,教师可以颠覆传统的教学顺序,结合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理论知识教学情境。
例如,学习“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这两个基础概念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水的蒸发与冷凝实验让学生明白,物质状态在变化的过程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则物质只是发生了物理变化;继而在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中,两种物质生成了硫酸钠和氢氧化铜的新物质,则是发生了化学变化。结合化学实验之后,学生一边动手一边观察和发现,化学概念知识也在实验中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现。
对于中学生而言,化学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无论是化学元素还是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实验,对学生而言都是既新颖、又陌生,由于缺乏化学学习基础与学习经验,很多学生的化学学习也是十分坎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化学实验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概念知识学习效率,为学生未来长久的化学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学习《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这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向盛有20ml的水烧杯中逐次加入5g的氯化钠并进行搅拌直至充分溶解,并将每次加入氯化钠后水的变化详细记录下来。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第一次加入氯化钠搅拌是可以完全溶解的,但第二次加入氯化钠搅拌则不能完全溶解。通过实验,学生轻易地就理解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科学发现与探究从来都不是单枪匹马,有效的帮助与沟通十分必要。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同样要注重对学生团队协调能力与沟通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习讨论的兴趣,大大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2]。
例如,学习“元素”时,教师可按照“优+中+差”的原则将学生分为3~5人的学习小组,并请他们就“你认为元素与原子之间存在哪些联系”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小组的环境中,学生更愿意打开心扉畅所欲言,将自己心中的猜想与同学交流,并积极地寻求方法论证自己的猜想,可大大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习的基础,灵活运用化学概念知识则是学生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为了加深学生加深对化学概念知识的记忆理解,教师可以将习题练习的方式融入进来,让学生边学边练、以练促学,提升学生的概念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概念是化学学习的基础、是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提升的前提保证,也是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教师要积极响应新课改的教学号召,抛弃传统教学模式中“题海战术”“满堂灌”“填鸭式”的错误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推动初中化学教育的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