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涛
小学生的身心还处在发育成长阶段,其性格特点及身体素质都有所差异,心理承受力低。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打消学生紧张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需要教师运用语言技巧,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快乐,进而助推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因此,探究小学体育教学语言技巧的运用策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普遍具有很强的好胜心及荣誉感,体育是注重学生毅力和勇气的一门学科,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小学生在个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养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心理承受力低,身体素质跟不上,在体育教学中很容易遇到完不成的项目、遇到挫折就哭,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合理使用语言技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足球”的训练课中,体育教师只给学生做一些示范动作,让孩子们自由练习,反复的基础动作练习容易使小学生感到乏味枯燥,很难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会使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对此,在做基础动作时,教师可以以分组的形式开展竞赛,在比赛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为自己小组加油呐喊,从而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感受到鼓舞。对于因为个人失误影响小组成绩导致情绪低落的学生,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些体育健儿刻苦拼搏的故事来激励学生,把情感带入语言中,通过讲述故事与学生展开交流,拉近师生距离,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1]。
小学生处在身体发育阶段,其中身体素质存在很大差异,一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在竞赛活动中会担心自己表现不好拖团队后退,甚至被其他同学嘲笑,导致失去自信心感到自卑,甚至对体育课产生畏惧。对于这些学生,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语言技巧,向学生传达永不放弃、努力拼搏的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在400米跑步中,有些学生运动能力较差,跑完100米时就已经非常吃力了,想着放弃,此时教师应给予鼓励打气的语言,如“你可以的”“再坚持下”“你已经很棒了”等。还可以尝试让跑步较慢的同学充当领队,带领全班学生慢跑,并在跑步完成后表扬其慢跑节奏好,带动了大家的节奏,如此坚持两周,学生的体能得到提升之后就不再畏惧跑步了。在提升学生自信心之后再提升跑步速度,并在跑步过程中呼吁其他同学给他加油打气,从而提升其跑步成绩。使学生获得成功并得到认可体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能够提升学生的毅力及勇气,使学生感受到体育教学的快乐,也能使课堂教学更高效[2]。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于一些技术动作,体育教师采取传统技术示范教学并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动作要领,教学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对此,体育教师要提炼技术动作精华,结合语言技巧,对重点难点动作进行形象提炼并组织一些“动作技术口诀”,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技术动作时有种一学就会,学完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使学生更加容易地领悟及掌握。例如,教学“前滚翻”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分析教学内容来总结教学口诀,充分结合口诀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嘴巴闭上然后下巴尽量抵到胸口,眼睛看肚脐,不要抬头”引导学生练习前滚翻准备动作中的低头;通过这些语言技巧,先让学生边练习边熟悉口诀,使他们初步了解这项体育运动的动作技巧,练习和掌握团身的动作技巧,为下一步的后脑勺及团身翻滚的动作做好提前准备练习,学生结合口诀进行练习时,很轻松地就能明白和掌握前滚翻运动的动作要领,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语言技巧进行教学,虽然可能仅是几句简单的总结和引导性语言,但可起到有效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将抽象的体育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以此帮助学生养成感性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课程的乐趣,使学生在掌握了体育运动本领的同时,感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