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习凤 徐又佳 贾鹏 宋宏晖 金佳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骨质疏松以及由骨质疏松引起的脆性骨折越来越多。骨质疏松脆性骨折好发于髋部、脊柱、桡骨远端、肱骨近端[1-3]。目前对于髋部及脊柱骨质疏松脆性骨折的系统性研究较多,对于肱骨近端骨质疏松脆性骨折患者骨密度、骨代谢的报道相对较少[4]。因此,本研究收集了于我院手术的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粗隆骨折)和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对患者的年龄、骨密度以及骨代谢指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以揭示髋部骨折及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骨密度、骨代谢特征情况。
1.1一般资料
研究人群纳入标准: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住院的50岁以上髋部骨折(62例)及肱骨近端骨折(21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走路时跌倒所致骨折,非暴力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排除标准:①50岁以前绝经前女性患者;②曾发生过髋部、肱骨近端及脊柱骨折的患者;③有糖尿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④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⑤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⑥正在和曾经使用过双膦酸盐、雌激素、降钙素、雌激素、类固醇激素等影响骨代谢的患者。经患者本人及家属同意签订知情同意书后纳入本研究。病史采集:对纳入患者病史进行调查记录,包括现病史、既往史、用药史等。
1.2骨密度测定
使用美国GE公司双能X线对患者腰椎(L1-L4)和髋部骨密度进行测量。股骨颈及髋部骨折的患者测量健侧的骨密度。
1.3血清骨代谢指标测定
患者入院后第二天(骨折第二天)早晨7点进行采血。选用R&D公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对患者血清中PINP及β-CTX进行检测,检测仪器为Roche Elecsys 2010,所有血清学指标均为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检验科完成。
1.4统计学处理
2.1年龄
纳入研究的21名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平均年龄为(66.1±8.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平均年龄为(72.7±11.1)岁,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平均年龄为(75.7±8.4)岁;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平均年龄小于股骨颈骨折及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之间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骨密度
髋部骨密度:肱骨近端骨折髋部骨密度T=-1.19±0.66,明显高于股骨颈骨折患者髋部骨密度T=-2.33±0.99以及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部骨密度T=-2.36±1.17(P<0.05);而髋部两种骨折之间对比髋部骨密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骨密度: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腰椎骨密度T=-2.61±1.42要明显低于于肱骨近端骨折患者T=-1.67±1.00(P<0.05),同时也低于股骨颈骨折患者骨密度T=-1.97±1.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05);肱骨近端骨折和股骨颈骨折患者骨密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骨代谢指标
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血清PINP为(56.61±36.78) μg/L,股骨颈骨折患者血清PINP为(58.43±32.24) μg/L,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血清PINP为(56.65±22.96) μg/L,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血清β-CTX水平为(529.66±292.34)μg/L,明显低于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血清β-CTX水平(732.18±334.37) μg/L(P<0.05),与股骨颈骨折患者血清β-CTX水平(605.96±296.69) μ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肱骨近端骨折是仅次于髋部骨折、脊柱骨折、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率第四的骨质疏松性脆性骨折,据报道:肱骨近端骨折大约占50岁以上女性所有骨折的12.9%[5-7]。尽管肱骨近端是一种常见骨折,但目前尚无对肱骨近端骨折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较为详细的研究报道,尤其是缺乏与髋部骨折、脊柱骨折人群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的对比性研究。因此,结合作者所在科室收治的病种,本研究收集了于我科进行髋部骨折手术、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患者的相关数据,同时进行统计分析,以进一步描绘肱骨近端骨折及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情况。
首先,我们的统计结果提示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年龄明显小于髋部骨折患者的年龄。这一结果与之前的报道类似,Tsuda[5]报道75%的髋部骨折的病人的年龄大于75岁,75岁后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人数急剧上升;而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60到75岁。导致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运动能力和反应性降低,导致摔倒后更多以髋部而不是肩部着地。
其次,我们骨密度相关数据统计发现,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骨密度总体要大于髋部骨折患者。这可能与肱骨近端患者年龄相对更轻有关。然而,对于目前利用DXA检测所获得的髋部和腰椎骨密度是否能够真实反映肱骨近端骨密度仍存在争议[8-9]。Lee等[10]认为从DXA获得的髋部和腰椎骨密度并不能很好反映肱骨近端骨骼质量以及骨折的严重程度,因此建议需要利用各种手段对肱骨近端进行直接骨密度的评估。Spross等[11]引入“三角肌粗隆指数”概念,研究发现“三角肌粗隆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Q-CT所测得的肱骨近端骨密度。
最后,我们的统计结果提示肱骨近端与髋部骨折患者体内骨形成指标P1NP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骨吸收指标β-CTX要明显低于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和股骨颈骨折患者(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13]。这表明导致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较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更低的原因是骨吸收更为活跃。一般认为,高龄女性骨代谢呈低转换状态,而围绝经期女性呈高转换状态。我们的统计数据提示髋部骨折患者年龄较高,骨代谢却呈高转换状态,这可能提示髋部骨折高龄女性骨代谢呈相对高转换状态,然而这一现象仍需大样本数据进一步证实。从治疗角度讲,应用破骨细胞抑制药物是有效阻止髋部骨量丢失的方法[14]。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①由于发病率和数据收集完整性问题,最后纳入统计研究的肱骨近端骨折病例较少,②由于没有Q-CT无法对肱骨近端骨密度进行测定,真实反映局部骨密度,仅能利用DXA间接反映局部骨密度。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肱骨近端骨折和髋部骨折患者的相关临床数据进行了对比统计分析,发现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平均年纪更轻,骨密度较髋部骨折患者高,而骨吸收更为活跃是导致髋部骨折患者骨量严重丢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