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舒琪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实验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2)
当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总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将“以读为本”的教育理念吹进了现代小学语文的课堂,让学生从“书声琅琅”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收益良多,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理解与领悟能力,正如中国的一句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但是,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纪小、生活经验不丰富,在传统的朗读体验中很难“油然而生”地悟出滋味,学生的理解层面与教师的期待存在矛盾,导致无法达到期待值。我们知道,文本凝聚着丰富的情感,表演性朗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实现有效沟通和对话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朗读教学,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全面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感受到文本不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经过这两年低段朗读的研究实践,围绕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适用于低段“表演朗读”的具体方式。
一年级的学生,朗读的表现力先在于“声”。在学生对于简单易懂的课文都未能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之前,孩子们的感受只停留于自己熟知的实际生活之中,因此,聆听学生内心最初的声音,便是一段完美朗读的前奏曲。
这首前奏曲初次体验是在人教版一下《胖乎乎的小手》一文片段中,爸爸刚下班回来,拿起画,看了又看,把画贴在了墙上。兰兰不明白,问:“我只是画了自己的小手啊!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
在学生朗读这一部分时,语气平缓无起伏,更别谈兰兰疑问的口气了。多次复读,仍未有任何的改变。但我始终认为,孩子之声,发于心。于是我选择聆听他们的声音。
师:在你所有的绘画作品中,你猜爸爸最想向别人炫耀哪一张啊?
生1:是我最早的那张写生图。
生2:不对,是我的全家福。
……
讨论未见有回落之意,班里像炸开锅似的。
师:我想是你画的那双手。
学生又一次沸腾了,纷纷反问我为什么。我捕捉到一个音符,那是一个疑问的声音,那是孩子最珍贵的疑问点,于是我顺藤摸瓜,紧逼他们内心的声音。
师:现在你是兰兰,帮我问问你爸爸!
生读。“我只是画了自己的小手啊!我有那么多画,您为什么只贴这一张呢?”
孩子们纷纷带着疑问的口气问爸爸,一声声为什么道出了他们心底最真实的呼唤,一次次不由自主的发问,体现了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不禁用手机录下了这一句话,兴奋不已。就是这样,一个令人感动的尝试,让我更加确信,低段的朗读先发于“声”,即是孩子们的心声,心声外显,即是生之琅琅书声。在开篇的疑问口气中,开启了全篇的基础。孩子们接着合作学习了以下段落,时而爸爸“严肃”的夸奖,时而妈妈“略带笑意”的称赞,时而姥姥的“和蔼”褒奖,时而兰兰“自豪”地回应。没有教师多余的赘述与引导,没有学生形式地“分角色”朗读,孩子们只依靠自己的声音,从最初的僵局到最后一人可以分饰多角,只由声音做表现,我觉得这是他们跨出的第一步,低段的“表演朗读”奏响了前奏曲。
“表演”朗读不可或缺的是“表情”。教师常常会把朗读技能较差的孩子,归结于缺乏表现力。应该说,并不是他们不行,是他们的五官还未被唤醒。“唤醒五官”这一个说法你一定觉得很稀奇,用孩子们的话就是:“当我的鼻子能发出声音,眼睛会笑,嘴巴能360°旋转之时,也就算是学会了朗读了。”我常常告诉他们,把你的五官叫醒,你就是朗读高手了。
在学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人教版一上)这篇课文时,我教孩子们从他人的表情上看出他内心的想法,这叫作“读心术”。带着“读心术”,孩子们发现一生在读“小燕子又去了,回来说:‘妈妈,妈妈,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这句话时,他是不耐烦的,他告诉我从这位同学紧锁的眉头中可以感觉到,这只小燕子觉得妈妈很啰唆,反复让他去发现。我并不觉得这样的朗读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很有趣,孩子们能调动五官的力量去感受小燕子的心情,即使不那么正确的感受,也不失为一种独特的朗读体验。
文本的最后,一生再读此句,燕子妈妈笑了,说“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上演了一场表情剧,你从他“会笑的眼睛”中可以感受到,他是真的进入小燕子妈妈的角色。更令人称奇的是,听了她的朗读,全班孩子都把微笑挂在了眉梢,待全班朗读的口令一响起,一支朗读的协奏曲悠然响起。
又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人教版一上):“下雪啦,下雪啦!”一句的教学,我几乎质疑自己对一年级孩子朗读能力的判定。教师们在教学这句话时,常常为了强调“!”的口气而做了许多无用功,如反复让学生加强口气,或直接将此句要读出兴奋的口气这一说法告知孩子,然并未见其成效。“唤醒五官”的做法好似为此量身定做一样,在“!”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漫天大雪的情景,孩子们在发出“哇”的感叹之后,挑起眉毛,嘴角上扬,鼻子仿佛会说话,用尽全身的力气将“!”的能量释放出来,我看着他们的表情,情不自禁地跟着他们一起读起来,愈演愈热,此起彼伏,师生共奏一直朗读协奏曲,这是来自天籁之音。
低段的“表演朗读”除了靠声音、表情的表现力外,肢体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作表演也是一个良好的载体。谈及动作表演朗读,也就是宽泛意义上的“表演”,除了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瞅一瞅”等动作之外,低段学生的表现力似乎也仅限于如此。其实并非如此,如何让孩子们再动起来,在于趣。
“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选自人教版一上《比尾巴》)
初读这一首儿歌时,孩子们的兴致并不高,当我满腔热情之时,回应我的总是拖腔拉调勉强结束这首诗歌。为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我转身把手背在身后,适时摇了摇自己的“尾巴”。“快看,我的尾巴短,谁的尾巴比我长?”只见孩子们按捺不住自己的激动,起身后连忙回应我,“我的尾巴长……”有的孩子已经把右臂伸得老长,唯恐他人尾巴比他的长。有的干脆双臂开工,接着老长的尾巴,争当第一名。我知道,他们的兴趣被我激活了,于是我伺机问了一句:“谁的尾巴长?”孩子们纷纷回应:“我的尾巴长。”说完后,只见他们捧腹大笑,第一课时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下结束了。课后我观察孩子们的举动,超过2/3的孩子玩起了比尾巴的游戏,“趣”自此上演。
打铁趁热,第二课时的教学我让他们上台比尾巴,一问一答的形式,谁都不甘示弱,不仅朗读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朗读的速度自然而然得到了提升。更让我欣慰的是,我惊喜地看到一把把小伞撑在孩子们的头上,原来他们都在比谁的尾巴更像一把伞呢。
更有趣的是,孩子们一言一语,一问一答,加以表演支持,此时我仿佛置身于维也纳大厅,在听一支名为《比尾巴》的低段朗读交响曲,“趣”的意义,表现在此。
表演性朗读把课本上生硬的文字变得立体化,把有声语言传播的内容及时形象化,从而能够帮助学生们将听觉上理解不了的内容变得可以从视觉上去感受、去认知。经过尝试,低段的“表演朗读”给低段的朗读教学带来了许多福音。在我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表演朗读”陪我走过《爷爷和小树》公开观摩教学,一同展现“相约名师·聚焦课堂”活动的风采,甚至在艺术节的展演中,一段轻音配乐下的朗读,向观看的群体传递“表演朗读”带来的妙趣。
表演性朗读与其他朗读形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表演性朗读要求朗读者要做到“声形兼备”,力图让“声”动和“形”动带来“情”动,这样更能有效地吸引更多孩子的注意力,刺激他们的神经系统,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这种动态性的朗读活动中有所收获。因此,如能从“发乎声”“行于色”“动于趣”三方面进行努力,再将这三者融会贯通,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悦声入耳”将不再是梦想,“表演朗读”,这是一把开启低段朗读新模式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