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朝镇
(南京市白云园小学,江苏 南京 210036)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受到识字量的影响,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比较弱,但是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到底该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每次读书之前,导入过程需要精心设置,低年级学生的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用简洁生动的引语,也可以借助挂图、实物、音像手段等把学生带入课题情境。学生在图文并茂的阅读环境下,主动走近课题,大胆猜测,提出问题,产生遐想,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提升,阅读的主动性油然而生。
学生有了阅读的主动性,就会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份兴趣会激发学生围绕课文中心,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当然,阅读方法的指点也是很重要的,这点在后面详细阐述。
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一般是先阅读全篇(整体),再分段阅读(部分),最后全篇整理,深化(整体),这样的教学方法遵循了人的认知规律。新课标提出,要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自主阅读,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选择阅读方式,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这是从激发学生能动性方面考虑的,这样的自主学习并不违背“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
现在的阅读教学中,常会就某个小节读过来读过去,讨论来讨论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表现出课堂教学结构的混乱,思路不清,没有层次感,没有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或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就是阅读初始就要整体输入,整体感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部分一部分的学习。这个部分可以是段,可以是层、句子、词语,但都要把它们放在全篇这个整体中来理解和感悟。最后在完成部分,学习后还要再回到整体,这个整体已经不同于前一个整体了,是前一个整体的升华和提高,是一种综合的深化。
如《秋游》一文的教学,第一个整体就是要让学生感知到秋天小朋友在郊外游玩是多么美好。接着要从语言文字中理解部分的内容:秋天郊外美丽的景色和小朋友的快乐,在这一基础上再回到整体,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领他们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描述大自然。
低年级要以词句学习为主,词句学习包括理解、感悟和运用。教材中有大量的词句练习,如“读读,抄抄,再听写”,是有关词语的识记、理解、积累方面的练习;“读一读,用带点的词语说一句话,造一个句子”是词语运用方面的练习;“读一读,比一比”是句式的比较练习,旨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丰富学生的表达形式,等等。
在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上,有不少词句存在理解和体会的困难。如《乡下孩子》的第一段:“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这两句学生很难理解,是比喻句,描写的是幼小的乡下孩子在爸爸妈妈怀抱里幸福生活的情景。“欢唱的黄鹂”比喻孩子活泼快乐,“盛开的野菊”比喻孩子漂亮健康的样子,倘若不让孩子理解到这点,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欢快情感学生就无法理解和体会。
再如《狼和小羊》一课,紧紧围绕狼故意找碴儿这条线索展开情节,揭示寓意。在教学中,如能从这个词语突破,文脉清楚,文意明了。可以这样设计:什么叫“找碴儿”?什么叫“故意找碴儿”?你从哪里看出是“故意找碴儿”的?(两处)为什么狼“故意找碴儿”呢?这样就把“找碴儿”这个词以及描写它“找碴儿”的语句作为教学重点,词句的理解与文意的理解,寓意的体会就紧密结合起来了。
当然,在课文学习中,不是逢词必讲、逢词必嚼的。由于低年级课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很多,都是生活中的常用词语,所以,将课文读熟了,生字的意思也就不会成问题了。如《小鹰学飞》一课,共有九个生字组成的词语,除了“急促”“盘旋”要略做指导外,其余的如“跟着”“摇摇头”“头顶上”等根本无须讲解。词语的理解方法很多,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最好,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也是很好的方法。如“急促”一词的理解:可让学生想想在什么情况下急促地喘过气,然后让学生再现急促地喘气的情景,从而体会到“急促”在这里就是快、急的意思。“盘旋”的理解则可以通过让学生看视频、看图画想象等。
阅读文本这些外在的符号,只有通过读,尤其是朗读,才能有所内化与吸收。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因此,从低年级的教学规律来看,让学生更深入地接触阅读文本的最好方式就是朗读。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比较薄弱,大声朗读能更为有效地刺激他们的感官系统,初步感悟到语感的魅力。叶老也曾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由此可见,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已经成为共识了,但是这种“读”决不能作为教学的过场,教学过程延续的方法。尽管“书读百遍”,但由于是机械地读,盲目地读,“其义”也并不能“自见”。读书必须有的放矢,在学生每次读书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让学生明白读前有任务。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任务必须是具体的,有明确的指向性。例如:初读课文有两个要求:读标准,读通顺。再读课文两个要求:读懂大意,读出问题。细读课文时的要求:边读边想,边读边品。每个阶段的目的不同,每个阶段的阅读也会有不同的收获。这样的阅读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
低年级学生在认知事物时,往往是从整体入手,以粗线条的方式去感悟。在阅读过程中,一些孩子读书的速度很快,也能大致地说出故事的内容,但是要求说出其中的精彩之处,就哑口无言了。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经历一个“粗读——细读——品读”的过程,也就是从了解性地读逐步过渡到理解性地读,最后过渡到品味性地读,就是读的层次性的体现。
语文课堂上一定要有琅琅的书声,但是,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方法的掌握,在二年级的时候要求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而阅读方式的多样性,也能激发学生更多的阅读兴趣。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避免训练的单一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每个感官,力求做到多样性。在这里,也要注意到:阅读时既要方式多样,也要结合阅读教学的过程而采用合适的方法。
指导阅读的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方式有大声朗读、默读等。部编版新教材从二年级开始,也有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对于一些名家名著,当然更应该去精读和品读。在课堂上,学生的齐读气势磅礴,而指名读也能引领学生去做个性化的思考与品析。所以,结合阅读文本展开各式的阅读,有利于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把握文章的精髓。
在这里,还有一个需要强调的就是老师的范读。“范读”不仅仅是“师范”,更有“示范”的内涵。老师的抑扬顿挫,对文章内容、情感的把握都从读中示范出来,这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最好、最直接的方法。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内容,感悟到作者的情感。低年级教材所选的文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充满了童真童趣。组织学生入情入境地阅读,可以与作者、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有同理心和同情心。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这才是对课文真正的理解。
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老师首先要先动情,用自己的语音语调,用自己的真情实意去感染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都是有效调动学生情感的方式。在这样一个情景中,学生的思绪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步走进文本,对文本的感悟逐步加深。
调动学生的情感,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作用不可小觑。现在多数班级能联网上课,多媒体课件的图片、视频、音乐,甚至是现场录制等,都能给学生创设一个惟妙惟肖的场景。在一个主动设置的场景中,一个人很快就会融入其中,和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情。如《小动物过冬》这课的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来说说,你最想变成哪种小动物呀?学生选择性地回答后就让学生分组,给学生戴上相应的动物头饰,请他们在情境中谈谈这种动物过冬的方式有趣在哪里,再结合一定的表演。这样的教学,学生一个个完全进入了童话世界,他们的朗读自然声情并茂。
综上可见,只要老师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保护好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发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他们一定会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