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散文文法理论的文章学史地位及研究价值摭谈

2020-01-10 19:54谢文惠
喀什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法宋元古文

谢文惠

(浙江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从总体上来说,宋元时期的散文创作及其理论在整个文章史的艺术贡献毋庸置疑;从个体上来说,宋六家散文一直都是后期散文摹拟学习的经典作品。且不可否认的是,承唐及唐前文章学之续,启明清文章学之涂,宋元文章学是整个中国古代文章学史中的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而文法论又是文章学中不可替代的艺术存在。对此,祝尚书、王水照、吴承学等学者都曾予以不同程度的论述。然而,碍于“散文”“文章”概念的模糊性、文体的特殊性、文献的繁杂性,较之诗学、词学等研究,文章学的研究马尘不及;加之近现代纯文学观念的输入,“散文”的审美功能远远盖过其固有的实用功能和“载道”的社会属性,“文法”一词更偏向于现代的“语法”范畴,致使宋元散文文法理论在文章学史上的所属地位和特殊贡献未得以揭橥。缘于此,本文拟将宋元散文文法理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梳理宋元“散文”文体概念的“文章”发展史地位的基础上,分析宋元散文文法理论对古代文章学成立与体系建构的作用、对明清时期文法理论的影响、对现代学术研究的意义,摭谈其在整个中国古代文章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尚祈方家同仁指正。

一、文体的典型:宋元“散文”概念的文章发展史地位

这里所取的“文章”概念,是狭义上的“文章”。“文章”概念发展至宋代较为明晰,文学性凸显,不再泛指“文学”,尤其体现在“散文”这一文体概念的发展上。散文至宋正式成为独立的文体,成为文章主流,由宋至元,散文创作十分成熟,为文人们总结散文创作理论提供了经验和条件。

宋元“散文”在文章发展史上的地位,其一体现在“散文”概念的纯粹性上。“散文”概念至宋代十分清晰,“文章”已经逐渐从广义“文章”概念中脱离出来,指向“文”本身,与宋之前的“杂文学”观和“文道”观全然不同,散文的文学性凸显。宋元“散文”集“功能本位”“文体本位”“文法本位”三位一体,真正代表了古代的“散文”概念,与现代“散文”不同。宋代“散文”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更倾向于代指“古文”,至于“古文”,指的是“古时之文”或“古雅(古典)之文”①吴承学先生《从总集看宋人的古文观念》一文已对“古文”乃“古雅”之文作了全面的论述,见王水照、朱刚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成立与展开——中国古代文章学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157-165 页。等具有复古特性的概念,元代“散文”概念绍承于宋。综看宋元时期的古文选本也大多为“散文”,而至明清时期,“古文”“散文”“骈文”等文章概念逐渐泛化,骈散互化现象也越来越突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宋元“散文”几乎被“古文”笼盖,此时的“古文”“散文”“文章”概念相对来说是十分纯粹的,其间可以大致画上“约等号”。

其二体现在宋代散文文体的典型性上。“文体从来就是写作与评论、规则与突围、历史与当下的动态博弈,几乎所有的文体都是一系列矛盾的集合体。”[1]古代散文文体是实用性和文学性、“道”与“艺”的结合体,这一点在宋元散文文体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宋元时期的散文创作大致上崇“韩、柳、欧、苏”文,形成一个基本稳定的“文统”格局;且宋代理学的兴盛,使散文文体的体用思想渐趋统一,形成一个约莫一律的“道统”基调。相对而言,宋元时期散文文体的实用性特征较之于其文学属性,渐趋淡化,这主要体现在“古文家”和“道学家”身份体认由榫合走向分蘖上。宋元散文文体与诗、赋、四六等文体区别明显,其文体特征渐趋明晰,“文学性”得到不断的重申。

其三体现在宋散文大家的模范作用上。自明人茅坤编纂《唐宋八大家文钞》以来,后世散文创作及理论多奉唐宋文家为圭臬,而八家之中就有六家出自于宋。宋代各体文学中,散文的垂范意义亦不低于宋代诗词,金元时期对宋代散文也评价甚高,如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七《文辨》曰:“扬雄之文,宋祁之史,江西诸君子之诗,皆斯文之蠹也。散文至宋人,始是真文字。诗则反是矣。”[2]王若虚将以扬雄为代表的文章、以宋祁《新唐书》为首的史书著作、以江西诗派为例的诗歌称之为“斯文之蠢”,而独使宋代散文脱颖而出,称之为“真文字”,称散文是精华,评价颇高。可以说,宋代是文人们将散文作为文体进行自觉创作的兴盛期,也是散文学的起步期。

二、体系的关键:宋元散文文法理论的文章学史地位

散文学的起步不代表中国文章学的成立,因为:就文体而言,文章学还包括骈文之学、赋学等。当代学者王水照先生认为:“文章学之成立,殆在宋代。其主要标志在于专论文章的独立著作开始涌现,且著作体裁完备,几已囊括后世文论著作的各种类型。”②王水照《文话: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学术资源》,参见王水照《历代文话序》,王水照编:《历代之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2 页。祝尚书先生更是明确指出:“文章学当成立于南宋孝宗朝,标志是陈骙《文则》、陈傅良《止斋论诀》、吕祖谦《古文关键》等的相继问世,直到元末,是文章学蓬勃发展的时期。”[3]祝先生还认为“宋元文章学的全部成就,也就是建构起了一整套文章‘法度’”,即“以法为文”,且他认为宋元文章学所取得的成就在于:“一、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文章写作法则;二、对文章技法的辨析细致入微;三、重实用,可操作性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无论明清的文法著作和古文评点,还是桐城派的古文义法论,以及清末民初的论文章热潮,都与宋元学者们一脉相承,若就全面创新度而言,后继者恐能与之相垺的不多。”[4]“中国文章学成于宋”的论断,充分肯定了宋代文章学在学术史上的先导性作用;“宋元时期乃中国文章学的鼎盛时期”一说,更是突出了宋元文章学在古代文章学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丰硕成果。

我们将上述观点姑且称之为“宋代说”。“宋代说”主要以宋代出现大量关于文章写作的专著和论述这一现象为主要依据,其实这是将中国文章学仅限于文章(尤其是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之学的认识。就内容而言,文章学还包括文道论、文气论、修辞学、文法学、文体学、风格学等③台湾学者仇小屏博士认为文章学大致可分为“外律”与“内律”,“外律”指“文本分析之外的相关学科领域”,含文道论、文气论、品评论、文境论、文运论;“内律”指“着眼于文本分析的学科领域”,含意象学(狭义)、词汇学、修辞学、文法学、章法学、主题学、文体学、风格学。参见仇小屏著:《吕祖谦<古文关键>文章论研究》,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第160 页。,“宋代说”似乎忽略了文章学其他领域兴起的时间。其实,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指的就是古代的“文法”,包括看文法、作文法、学文法、评文法等,姑且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之学称为“文法学”,“文法学”只是文章学的一小部分。窃以为,与其说中国文章学(狭义)成于宋,还不如说是中国古代“文法学”的成立。古代“文法学”指的就是文章的文法理论之学,而宋元时期文章文法理论的显著特点在于:文章以散文(古文)为主导和正统,由宋至元,散文文法理论进入了一个总结阶段,且渐成体系,所以说,宋元散文文法理论在中国古代文章学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至于为何不将散文文法理论称之为“文法学”,一是因为古代散文文法理论及学说并未成所谓的“学科”,古代散文文法理论只是在文体、内容上区别开来的关于散文文法的理论,是“文章学”研究的一部分;二是因为现代“文法学”虽已成学科,但仅指语词句的文法,等同于“语法学”,且古代“散文”概念与现代“散文”概念也迥然不同,言散文“文法学”易与今之概念混淆,且不利于凸显古代尤其是宋元散文文法理论的独特性。因此,关于宋元散文文法理论的研究应该引起重视。

王水照先生率先提出中国文章学成立于宋代且确切于南宋,①王水照、慈波《宋代:中国文章学的成立》“附记”说:“本文将文章学成立的时间断在宋代,更确切地说,在南宋。”参见王水照、朱刚主编:《中国古代文章学的成立与展开——中国古代文章学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156 页。祝尚书先生更是精确到南宋孝宗朝。②祝尚书先生结合文章学创立的历史条件(诗赋格法、孝宗“更化”、理学事功派)认为中国文章学正式成立的时限为南宋孝宗朝,参见祝尚书:《论中国文章学正式成立的时限:南宋孝宗朝》,《文学遗产》2012 年第1 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学者将文章学的成立时间定于南朝时期,且以刘勰的《文心雕龙》为成立标志,如吴承学先生认为:“中国文章学成立于宋代(南宋)之说是从狭义的中国文章学即以古文为中心的立场出发而提出来的。”[5]27此说法其实是在广义“文章”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且看《文心雕龙》所言之“文”兼杂众体,其“文章”指的就是“文学”,“文”附庸在“文用”之下,是“杂文学”观。直至宋代古文之学的兴盛,文章才真正从广义的文章概念中脱离出来,指向“文”本身。简单从文章学概念上说,文章学成于宋还是成于南朝这两种观点,实际上分别是狭义文章学和广义文章学下生成的论断。

笔者认为,宋代文章学的确十分注重对文章作法的讲求,言中国文章学成于宋,似乎忽略了文章学文道论、文气论、鉴赏论等领域的成立时间,这是将中国文章学仅限于“文法学”的认识。但此时的“散文”几乎被古文笼盖,而宋代古文之学的成立与兴盛不代表中国文章学的成立,因为文章学还包括骈文之学等,吴承学先生也认为不能以古文文章学的成立等同于中国文章学的成立:“古文之学、宋代文章学、中国文章学是三个在逻辑上有递进关系的问题:宋代古文之学从属于宋代文章学,宋代文章学从属于中国文章学。宋代古文之学不等同于宋代文章学,更不能等同于中国文章学。宋代古文之学成立与兴盛是事实,但它仍属于中国文章学与宋代文章学的一部分。”[5]27因此,与其说中国文章学成立于宋代,还不如说是中国古代散文“文法学”的成立。从这个意义上说,宋元散文文法理论在文章学学术史上具有开创性作用。

三、理论的渊薮:宋元散文文法理论的文章学史影响

宋代散文“文法学”是中国文章学史的关键一环,它不仅是文章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文章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宋代散文“文法学”在散文的技法、作法、评点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不仅出现了大量论“法”的作家作品,还涌现了成批的评点选本。这个时期散文文法的最大特征就是对古文文法的重视,致使散文文体出现新变和转型,与“古文”重合,散文文格就此定型。虽然在宋之前也有对散文文法的讨论,但其“法”之对象的文体特征不是很明确,仅指向“文”,宋前很少有论者会说明自己探究的是哪一类文体的文法,而多热衷于对“道”和“技”单一方面的探讨。元代承宋代之遗响,散文综合了文用、文体、文法的本位特征,元代学者对散文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展开了一系列的深入研讨,初步建构了散文文法的理论统系。

宋代散文文法理论重视散文的技艺传统,不仅确定了散文文体的独立性,且超越了宋代之前文章固有的“载道”本位,更加关注散文本身,文法理论下的“散文”文学色彩更浓,是散文理论发展史上的进步。元代紧随宋代之后,对进一步完善古代散文“文法学”也作出了不菲的成绩。至明清时期,散文“文法学”偶尔会出现一些新术语和新命题,但其理论构架基本保持稳定,一般不出宋元文法理论的苑囿。值得一提的是,明清及以后的散文文体概念却不像宋元时期的那样“纯正”,尤其至晚清、五四及以后,散文的文体、文法皆处于转型阶段,与古代散文文法有很大的差别。从宋至元,散文文法理论不断发展变化,宋人在唐代“文格”等学术基础上,开始大力发掘文章写作的方式和方法,无论是古文还是时文文法的理论著作,皆极为丰富,论述内容也极为详赡,已由专攻场屋文法而转向超越场屋文法。而元人在前人的理论建设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更有意识、有目的性地整合宋人观点,取长补短,补充、完善了散文文法理论的体系,使之更为系统化,为明清散文文法理论所采用并加以损益变化。至明清时期,散文文法理论也有一些新的文法术语和命题,但其理论构架基本继承宋元矩镬。

至于宋元以来出现的众多文法理论、术语和范畴,是前后相承、古今相通的。宋元时期的散文文法理论涵盖了学文之法、看文之法、作文之法、评文之法等,同时围绕着散文是否“有法”,散文的“活法”与“定法”等辨证性观点进行论述,明清的“文法”基本不出苑囿。“文法”术语如“优游涵泳”“文法极老”“《史记》风神”“水心文法”“欧、苏、韩文法”“止斋文法”等影响至明清,诸如后来“义法”等术语。且“文法”向其他艺术领域的蔓延也无不说明了“文法”影响之深之广,如北宋李诫《营造法式》始将“文法”引向建筑学领域:“腰华版及障水版:并准四斜球文法。”[6]元代李衎始将“文法”引向书画领域:“郓王随枝画断节,既非文法,今不敢取。”[7]可以说,宋元散文文法理论在中国古代文章学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中国散文文法理论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四、现代启示:宋元散文文法理论研究的学术价值

文法,即文章的写作规律、法则和技巧,从古代的“文法学”到现在的“语法学”“写作学”,“文法”其实是一个古老而又疲惫的话题。研究宋元散文文法理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近年来,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蔚然成风,诸方家龙跃云津,学界涌现出众多具有开创性和高质量的论断(论著),文章学渐入主流学术视野。文章因“载道”功能而在古代备受重视,是文学创作中居主导地位的表达载体,与政治、哲学、经学等关系密切;也正因为如此,文章较之于诗歌、戏曲、小说,显得更为复杂和繁琐;至明清时期,小说、戏曲异军突起,文章的“载道”功能很大程度上被小说、戏曲的娱乐愉悦功能所消减,致使当下古代文学研究长期处于重诗学、词学,轻文章学的状态,且文章的研究相对来说落后于诗歌、小说和戏曲研究。因此,将散文理论提起日程,理固当然。

首先,从文学批评史来看,以宋元时期为时间节点,具有一定的学术史意义。目前,文学史的书写、教学、研究以及古代文学学科专业学生的培养机制,多是按照朝代分期处理。朝代分期论如“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说、“三古七段”说等,抑或多言“先唐”“唐宋”“元明清”,而独论及“宋元”的相对来说不多。宋元时代在史学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续唐代及先唐文学,下接明清。以政治、经济角度来分析宋元社会,这两个朝代都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手工业和商业极为发达的时期,从社会历史层面上来说,这两个朝代其实可以合为一个历史阶段。宋元时期,儒释道的结合,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尤其是理学的出现,对散文的文体、功用等,都是有影响的。到了元代,散文有了新内容、新面貌,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聚焦于宋元,一方面有利于将唐、明清打通,打破断代文学研究的局限,以免陷入边边角角的小结裹里面;另一方面有助于凸显宋元时期散文文法理论在整个学术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更清楚地梳理宋元前后散文文法理论的演变,体现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次,站在文体学的角度,以散文这一极易混淆且较有争议的文体为研究对象,研究散文的文法理论,对于明晰散文这一概念、文体特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王水照先生《宋代文学通论》经过宏观考察比较之后郑重提出:“无论从体裁的完备、流派众多、艺术技巧的成熟等方面来衡量,宋代散文确处于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巅峰阶段,是不应该被轻忽的。”[8]这不仅是对“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概念的辨析,也是对宋文地位的一个总结性论断。此外,古代散文文法理论研究有利于当下对古代散文文本的分析和理解,以及对散文及其理论的研究。现代汉语(普通话)成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主要方式,而古代文言文尤其是古典散体文渐已脱离人们的视野,古文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且它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让我们没有办法遗忘它,反而时不时将它摆上“台面”,但却往往因古代散文语体和文法的晦涩难懂,我们望而却步。当代“文法学”总体上还体样混杂,只重视语词之间的组织规律的分析,缺少古代散文文法理论细致入微且“形神兼备”的特点。面对古今散文文法理论的云泥之别,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古代散文文法理论的优良传统和方法。纵观现代的散文文本分析热衷于从文本的外围(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历史环境)去理解散文,文本本身的分析相对较少。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与政治、社会、历史、思想(哲学)密切相关,还原文本特定的历史语境,当然在文本分析中必不可少,但是也要结合作品本身来剖析。宋元时期的散文文法理论以散文作品为“底本”,援散文作品为论据,十分重视文字本身(包括技巧和规律)的内涵与意义,这种理论与作品相结合、回归文本与文学本位的论证方法深深值得借鉴。

更重要的是,强调散文文法理论的探讨,为完善古代文章学体系并建构古代“文法学”话语,无疑具有重要的学科意义。“散文”和“文法”两个概念至近现代皆已转型,今人喜借鉴甚至照搬外国模式,“散文”“文法”进而成为西化的产物,“文法学”研究也沦为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析研究。当前,我们要使中国古代散文“文法学”的学科研究回归本土和本体,必须首先以依附于中国古代文论这个母体为基础,不能指望在未知的罅隙中凭空虚构,更不能一味地按西方文论话语依样画瓢。实际上,从宏观上说,现代的文章写作学就是古代的散文“文法学”,现代的“文法学”却只是古代“文法学”的一部分,仅指古代“文法学”中的语词文法学(部分类似于现代的“语法学”)。古代“文法学”与现当代关于语言文学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如修辞学、语法学、风格学、写作学等,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学批评领域中重要的一环,与“文体学”共同构成中国古代文章学的主体部分。其理论思想、文法术语等要素皆受到不同艺术传统的影响,因此与不同学科相互渗透和融合,与其他文体的文法理论相互参照和应用。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国人的教育体系中并无“文法学”这一学科的概念,其实部分原因在于古代“文法学”与文章学(文体学、写作学)甚至语言学(修辞学、语法学)交叉杂糅,要形成一定的体例和构架实属不易。古代“文法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初露头角”的“学科”,我们有责任去全方面、多视角地建构它的理论系统,这才是我们把古代散文文法理论研究称之为古代“文法学”的核心归旨。

五、结语

古代散文文法理论是中国古代文章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还援引其他艺术门类的理论进行阐释,例如与书画理论相呼应构成“笔法”论、与兵法观念相通;①以兵法论古文之例子不胜枚举。如宋代王霆震《古文集成·卷六十八》曰:“山谷每言文章必谨布置,布置必得正体,如官府、甲第、厅堂、房室各有定处,不可乱也。……譬如用兵,奇正相生,若初不知正而径出于奇,则纷然无复纲纪,终于败乱而已矣。”清人孙琮《山晓阁选宋大家苏老泉全集》曰:“奇奇正正,相生不穷,是能以兵法为文法者。”清人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曰:“构大文字,必用间架,是篇以三言分柱是也。但三言仍是一串,……譬之兵法,虽分营椅角,而其机柄呼吸,仍归于一。”以上皆可为“文法通于兵法”论断旁证。分别见之《昌黎文钞九·原道》《老泉文钞七·权书·孙武》《东坡文钞二·上书·上神宗皇帝书》,参见高海夫主编:《唐宋八大家文钞校注集评》,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454 页、第4416 页、第4653 页。或借身体元素为喻,使文法理论形象化,如“文眼”说、“文脉”说、“文髓”说等。不同的文法理论实则反映了不同艺术观念和文化思想,折射出来的乃是文法理论承续着不同艺术文化传统这一内在讯息。而宋元散文文法理论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亟待我们去开掘和利用。以此为主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打通唐宋与明清,打通中与西、古与今。无论是在学术史、文体学、文章学的理论研究上,还是在当下学科建设、散文创作和批评实践上,皆可提供积极的借鉴和有益的营养。乃至有助于我们立足于本土文论话语,找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突破口,成为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生长点,进而激活古代文法理论的生命,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

猜你喜欢
文法宋元古文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基于Java的递归下降语法分析器的实现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OPG文法的语法分析优化策略
文法学校见证英国两党争斗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
神龟的智慧聪明的盲点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