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盼盼 秦 慷 倪涵晔 黄 菲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000)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和模式,在积极开展中需要不断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1]创新创业教育能引导学生走向不同领域,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强烈反响。
我国创新创业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之一,并在1991 年开始在基础教育阶段试点创业教育。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发展日趋激烈,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路布满荆棘。
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期间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创业方向上感到迷茫、创业资金不足、创业经验或能力不足、无管理经验等。但现阶段,由于新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层出不穷,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亦进入发展阶段。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引起了各高校的重视,各个高校在国家相关部门政策[2-4]的引导下进行了预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形式上都实现多元化。
总体说来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更倾向于积极地探索教育本体,且由于教育发展速度、政策、形式等不同,各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也不相为同。美国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产生最早的国家,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美国政府直接与各大学进行对接,深度了解大学的创新创业情况,另外美国鼓励学生跨越不同学科的学习,更好地理解创新创业,并为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形成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日本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萌芽于20 世纪60年代,政府制定了鼓励民众自己创业政策,推出创业减税制度,给予大学生创业低税率优惠政策。英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萌芽于20 世纪60 年代,兴起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英国各大学普遍致力于将创新创业教育融于专业教育中,特别强调有效性,进入21 世纪后,英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并逐步趋向完善,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上,在所有服务业中,电子商务较为集中,以至于竞争激烈。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自己的专业结合不紧密,没有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导致人才资源浪费。
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往往认为是少部分人的事情,没有必要把大量心思花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虽然有些学校也建立了创新创业基地,但是由于部分同学创业热情缺乏而且管理能力有限,能够长期“存活”下来的很少,这种追求短期效绩和短期利益的创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此外,高职院校担任创新创业课的教师大多是公共课教师、辅导员及行政老师充当,由于部分教师的专业与学生所学专业不相关或者联系不紧密,缺乏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和创业的经历等,无法满足指导学生实践需要,且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形势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不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
其中,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医学院校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高职医学院校学制相较于本科医学院校更短,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减少了对创新创业项目研究;而高职类医学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实操性的培养,而忽略理论知识的研究,这也大大限制高职医学院校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
高职院校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以提高综合素质。同时,还应该关注创新创业理论研究,构建创新创业理论体系。丰富教师队伍,高职院校应投入资金聘请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课教师,强化专业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技能培养,加强校内外的企业合作,保证定期有教师外出进行实践锻炼。搭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同时也借机引进企业创新创业的实践项目,来帮助大学生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高职医学院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策略应侧重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当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形势,进行教学改革以达到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真实目的,目前,高校可通过积极举办创新创业相关的比赛等形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展示的平台,配备指导教师,帮助其积累创新创业经验,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
政府和高校应该加强对医学院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和宣传力度,点燃医学生的热情。也可通过医学院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为医学生提供实地参观和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体现了大学生思想的转变,从校园到社会,从理论到实际,将所学专业技术与创新创业活动紧密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勤于思索,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开始各种创新创业的尝试,对未来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助力作用。
而针对医学生,则应让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意识,使其明白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形式。[6]创新创业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平台,同时也为提升学生医学专业知识能力提供了实践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探索。
创新创业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充分挖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学校提供了政策和资源,大学生应充分利用起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项目锻炼,思维不断地强化,提升今后工作中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