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可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团委 江苏·南京 210000)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工作使命,其作用至关重要。高校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对高校教育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构建高校辅导员岗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模式势在必行。
(1)是提高高校辅导员自身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其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高校教育工作成效好坏影响重大,因为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文化指导、心理健康导引和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等事务辅导管理工作,其责任重大。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专业知识缺乏、辅导经验不足、人员不稳定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特别予以重视。因此,只有对辅导员队伍进行系统、严格的岗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才能有效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才能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才能使其自身的专业精神得到快速提升,进而有效促进自身辅导工作顺利高效开展。
(2)是完善高校教育培训、提升高校综合水平的必经之路。辅导员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学生健康成长、高校教学质量水平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辅导员岗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模式构建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以服务基础高校教学为宗旨,以终身教育和可持续辅导教学为理念,并将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作为出发点,统筹辅导员岗前、职后全面培训教育的系列化体系。高校在学生教育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综合实力提升等方面重视程度非常高,目的便是提升学校的综合水平和竞争力。鉴于高校辅导员担当基础又如此重要的作用,必须重视其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想要打造教育培训一流、综合水平显著的辅导员队伍,必须重视辅导员岗前职后的一体化培训,真正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养。[1]
(3)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的必备条件。众所周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政治、经济结构体制也在不断变化,大学生群体构成逐渐复杂化,包含着很多不同家庭环境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问题,这些学生的自身成长千差万别,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带来很大挑战。高校辅导员只有真正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辅导经验水平,才能面对这些问题。因此,辅导员的岗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极为关键,对于辅导员综合素质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知识和道德素养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提高的必备条件。辅导员岗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模式构建势在必行。
(1)培训制度有待健全完善。当前,高校辅导员岗前职后培训保障制度有待健全完善。首先,不管是岗前培训还是职后培训制度基本都是理论层面,没有将关键性指标因素罗列到制度当中,或者制度有涉及但是可操作、可执行性不强。很多高校没有标准的持证上岗制度、培训管理制度以及培训经费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科学完善的辅导员培训制度。其次,辅导员岗前职后一体化培训管理不够严肃认真,因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琐碎复杂,事务处理频次很高,导致静心学习精力有限,学校对其培训管理松散实属正常。同时,高校的辅导员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制度不够完善和科学,比如培训内容评定、培训效果评估、教学质量考核等制度。这些培训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直接影响高校辅导员岗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效果,培训质量难以保证不言而喻。
(2)培训形式及内容有待完善创新。高校辅导员岗前职后培训形式较为单一,一般采用理论灌输培训模式,将辅导员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辅导注意事项进行宣贯,这种培训形式对于拓展辅导员的理论知识有一定帮助,但重灌输轻启发培训模式缺乏创新互动,直接导致案例教学和实战模拟演练教学无法真正普及,培训效果自然较差。此外,培训内容不够新颖化和经验化,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始终存在,尤其是培训内容与现实辅导工作存在脱节现象,学生们日常发生的实际难点问题通过培训学习得不到有效地解决,诸如挂职锻炼、实践考察等拓展培训内容少之又少,严重制约着辅导员参与培训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培训工作高效开展。[2]
(3)培训资源有待整合。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地位非常重要,直接关乎高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当前,好多高校基本都是依靠自身资源进行辅导员的岗前职后培训,培训教师亦是由本校老师担任,缺乏与其他高校进行教师培训资源交流,缺乏与企业之间的互助沟通,缺乏与社会各界的培训资源整合,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培训思路不清晰、培训内容不完善、培训资源不共享等情况。这些资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使得培训工作信息闭塞、培训内容缺少创新、培训效果不显著,进一步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亟需提升。
(1)建立健全辅导员岗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机构和制度。首先,成立高校辅导员岗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机构,这个机构可以是全国性或者区域性辅导员培训部门,也可以是高校人事组织的相关培训部门。这个培训机构可以根据辅导员实际情况进行短期、中期甚至长期的计划开展培训,真正将培训的规划、组织、考核、执行等程序落实到位。其次,高校和相关教育培训部门要重视培训专项经费的申请和批复,制定严格的辅导员一体化培训制度,鼓励辅导员参与岗前和职后的培训活动,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提升他们的福利待遇,从而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制定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培训考核评价制度,将培训实施效果作为教师年终考评的重要指标,努力加强辅导员培训意识、培训效果的提升,完善辅导员自我管理、消化培训内容的规范制度,真正将辅导员培训中表现良好的积极分子作为考核晋升的重要指标,从而促进高校辅导员岗前职后培训模式顺利构建。[3]
(2)优化完善辅导员岗前职后一体化培训体系。对于落实高校辅导员培训工作而言,培训课程和内容是最关键载体,也是影响高校辅导员培训效果最直接因素。高校辅导员一体化培训模式构建可以优化完善三方面培训内容。一是岗前培训,这个主要是针对刚应聘入校的高校辅导员,关键是入门培训教育,目标便是帮助其快速转变角色融入到新的环境中,进而使其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培训内容可以包含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基础内容,使其获得基本职业技能;二是在职培训,主要是培养辅导员将专业理论知识快速运用到教学辅导实践当中,引导其准确把握国家教育政策及思政教学规律,进而精进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此阶段培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学术报告会以及实践交流会等形式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管理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培训学习,以此拓展和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思路,进而提升其自身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三是学历提升培训,相关教育部门可以为高校辅导员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机会,鼓励考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或者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层次,增强自身综合水平。三者统一有助于构建高校辅导员岗前职后一体化培训体系。
(3)整合社会资源,壮大培训师资队伍力量。高校辅导员岗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模式构建,离不开强有力的师资力量做后盾。师资队伍高效建设有助于辅导员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提升培训工作的整体效果需要将理论、实践培训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组建价值观念一致、专业知识丰富、工作经验充足的师资队伍。首先,可以聘请一些常年从事培训工作研究的学者进行培训理论层面的讲解,为创新对辅导员培训思路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其次,可以聘请一些培训机构专职人员或者企事业单位从事培训工作的人员加入到辅导员岗前职后一体化培训的队伍中来,能够为培训提供丰富宝贵的实战经验,进而提升辅导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可以从学校或者同行业当中直接筛选出出类拔萃的优秀学校党政干部或者学生辅导员进行培训体系建设,将切实可行的实战经验分享出来,为高校辅导员岗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提供借鉴价值。[4]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角色地位非常重要。加强高校辅导员岗前职后一体化培训模式构建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全社会都应该关注高校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营造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