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谢 敬
章钰(1864—1937年),字式之,江苏长洲人(今苏州),肄业于苏州学古堂,光绪十五年(1898年)中举,后又问业于俞樾(字曲园),并与樾孙俞陛云缔交。民国初侨居天津,杜门讲学,寄情吟咏,校勘古籍,凡20年,“以教书谋食,以校书遣生”[1]。
1927年8月,严修创办崇化学会。严修(1860—1929年),字范孙,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者,与张伯苓在天津共同缔造了南开学校。晚年“鉴于国学日微,将有道丧之敝惧”,严修倡议成立一个教授国学的团体,得到天津士绅华世奎、金钺、林墨青、高凌云等的热烈响应,取汉武帝诏“崇乡党之化,以厉人才”之意,名曰“天津崇化学会”。创立之初,崇化学会非常需要合适的主讲人,经华世奎等人三顾茅庐,终于请得章式之出任主讲席[2]。
主讲既定,崇化学会以严修家宅的蟫香馆为讲堂,设立讲习科,分义理、训诂、掌故三类科目,招收学员,定期讲授经文,按期命题试文,每两周由主讲评阅。1929年春严修病逝,崇化学会会址迁移,最终定址于文庙明伦堂,进而增加班次,逐渐推广。一年后章式之先生移居北京,但在京仍评阅崇化学会课卷,若学会事情需要筹商,亦会自京来津处理,直至去世。
崇化学会章程规定,“凡会员得就性之所近,专修一科”,郭霭春遂入崇化学会历史专修科,师从章式之,系统学习经史之学。
自1915年起,章式之校勘史部巨帙多种,于《资治通鉴》用力尤勤。章式之校书,精益求精。闻有孤本异笈,必辗转传录,日积月累,见多识广,加以慎思详择,遂能发前人所未发之覆。所著《胡刻通鉴正文校宋记》30卷《附录》3卷是其代表作,于1931年刊行。可以说,章式之是校勘《资治通鉴》的集大成者[1]。
成书于宋代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书中的光辉巨著,编撰者司马光为有利于历史研究和查阅之便,在奏上《资治通鉴》的同时,又进呈了《资治通鉴目录》30卷。《资治通鉴目录》一书对《资治通鉴》起辅助作用,亦是研究《资治通鉴》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受乃师影响,崇化众弟子亦对《资治通鉴》之学情有独钟。其中的佼佼者如杜金铭著有《资治通鉴考证》及《通鉴要略》;黄德公(字立夫)资质更强,所撰《资治通鉴目录校文》和《读资治通鉴札记》,被章式之评为“传世之作”。
郭霭春专攻史学,亦有《资治通鉴人事表》之作,然其不欲与众同窗争锋,乃致力于毕沅《续资治通鉴》研究。因《资治通鉴》之后,“毕秋帆(毕沅)尚书《续通鉴》出,论者谓有此书,而宋元明诸家之作皆可废,其说诚是矣。顾毕氏不为《目录》,章氏实斋虽有补作之议,卒未成书,坐使宋元四百十一年之事,端绪难寻,无以提纲挈领,殆犹未美备也”,遂“窃不自揆,参依《资治通鉴目录》体例,期为毕书补所未及”。章氏实斋即章学诚,与章式之同为俞樾弟子。郭霭春《资治通鉴目录》之作,颇受二位师长启发影响。此前因勤学过度,身体受损,1932年春“呕血病瘥”后,郭霭春着手编纂《续资治通鉴目录》,“时更五载,屡作屡辍,迄于丁丑,始克成编”。该书定稿于1937年,正值抗战爆发,时局动荡,直到1944年春郭霭春才开始筹资出版,由北京文楷斋刻书处木刻,印有清样7卷。后因物价飞涨,刻资无力接续,刻印遂停辍[3]。
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这意味着协同治理将成为我国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治理模式。它所蕴含的妥协理性不但使“效率”这一科学技术价值得以彰显,同时,也在整个社会管理系统中有效排除了人们“感到受压、非人化和被疏远”[1]的心理。可见,妥协理性在社会和谐的实现中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40年后,古稀之年的郭霭春于箧中检阅《续资治通鉴目录》手稿,师门深情往事涌上心头,作《残吟剩草·检阅续资治通鉴目录旧稿口占四绝句》,其一曰:“百事蹉跎苦问天,空存剩稿到残年。师门已杳吾垂老,一检陈编一惘然。”其四曰:“干禄并非吾所学,治医亦不愿为医。长洲余韵依然在,学海茫茫总系思。”
直到1987年12月,重新整理的《续资治通鉴目录》方才刊印,这部尘封了半个世纪的著作终于与世人见面。《残吟剩草·续资治通鉴目录刊行有感》称:“五十一年惊过去,近闻锓梓已华颠。风尘回首师恩在,难答裁成愧不眠。” 郭霭春自注:此稿由章师两次阅正,竣稿丁丑(1937年),刊行丁卯(1987年)。
1957年天津成立中医学院,郭霭春转任医史教员。做学问贵在打通,无道则隔,有道则通。20世纪60年代初,郭霭春代表学院参加了为时两个月的全国中医教材编审会,在会议期间,他的学识和才能得到充分展示,渐为中医学术界所熟知。故在1963年接受了卫生部下达的科研任务,重点对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进行整理研究[4]。次年6月,《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已见初稿。
郭霭春认为《素问》一书难懂难读的原因,主要是因流传年代久远,辗转抄刻,渐渐造成许多衍误脱倒的错误。历代医家作了诸多努力,但《素问》的脱误问题所遗仍然很多。为解决这一问题,在校文方面,郭霭春从四点着手:一是以各本对校。书内校文,底本采用明顾从德影宋刻本,另用历代22种版本参校。二是以唐王冰注、隋杨上善注及唐宋诸医书参校。校书利用善本之外,还通校了《难经》《脉经》《黄帝内经太素》《针灸甲乙经》及其他唐宋医书共50种,凡引用《素问》之处,都逐一互校,是正谬误。三是以类书及古书注核校。采用类书及古书注作为校订古书的资料,这是治学所常用的方法。四是以文字类例及声形字体校。因《素问》是先秦前后之书,文字古奥,有些解释,离开古汉语规律,使人难以理解[5]。对于语译法,主要是忠实原文,结合校、注两方面,把经文直译成为浅显语言,其中并不夹杂所谓有所阐发。
初稿之后,又经15年反复修订。郭霭春的学术方法与执着单纯的精神,颇类清代朴学乾嘉诸老。1979年3月,《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定稿于天津中医学院,其间虽历十年动乱亦未中辍。学术界普遍认为,该书是当时整理研究《素问》成就最大、学术水平最高的著作。
郭霭春《残吟剩草·素问校注稿成即赋》8首,其七曰:“几叶敦煌订旧笺,每将新获著先鞭。曲园寂寂吾寥落,惟向长洲哭逝川。”自注:先太夫子曲园先生所著《读书余录》,考证《素问》者数十条,嘉惠士林。先师式之先生,精通向、歆父子之学,为世所称。今春粗成此编,无从请益,回顾程门,不胜泫然。
此书之作,上承曲园一脉,郭霭春将从师门所学的目录、校勘、训诂、音韵等专门之学,运用到《素问》整理之中。俞樾(1821—1907年),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晚清著名的经学家,曾任河南学政,罢官后客居苏州,长期主持杭州诂经精舍等书院,其对群经、诸子的校勘、训诂等影响深远,小学造诣深厚,章太炎、章式之皆其弟子。俞樾有专门训释《内经》的48条札记,即《内经辨言》一书[6]。
1995年 12月,《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印行已15年,受到多方关注。经反复检查,并参考读者意见,订补修正白璧微瑕之处,又新增校文8则后重印,并由当年崇化学会弟子李炳德协助,增编索引。而郭霭春又有意指导弟子高文柱撰《素问校勘举例》《历代校勘注释<黄帝内经素问>概述》等文,继续《素问》之学,或许不无延续“我侍长洲为弟子,曲园一脉溯从头”之意也。
1988年仲夏,77岁的郭霭春读《清史稿》,“偶见其中的《艺文志》疏略较多,近人虽曾有补编之作,但仍不免遗漏”“爰于本书纪、传中,钩稽《艺文志》所未著录之书,予以补录”。次年仲冬,年齿已衰的郭霭春历时一年半,完成《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所著录者有1078部之多。“似为研究清代艺文志者,不无参考之用”,惜当时未出版[7]。
1999年11月,《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由华夏出版社出版,郭霭春一桩心愿只完成一半,还有《清史稿补正》之作在草创中,这其中有一段隐情。1914年,清史馆馆长赵尔巽聘章式之为纂修,修乾隆朝列传、忠义传及艺文志。然而“《清史稿·艺文志》纰漏最多,早为儒林所轻蔑,其书四卷,历经三人之手。吴士鉴初为《长编》,章钰为之分类,朱师辙最后定稿,复有所增减进退于期间”[8]。章式之常年在津,仅据吴士鉴《长编》分类编纂,而《长编》实系根据各书目而成,并未见诸目睹,故舛讹脱漏,在所不免。章式之虽谐目录,因未尝驻馆将全馆之书悉阅一过,遂亦未能增补脱漏,舛讹一仍其旧。其后朱师辙又草率交付,即书名卷数有错误者,亦未暇顾及[9]。对于这样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应详审修订,以冀减少疵颣”,但“以时事之艰虞,学说之庞杂”,尤其是主编赵尔巽“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看,恐不及待”,遂以史稿为名,匆匆刊印发行[8]。这不能不说是章式之的一件憾事。
郭霭春《残吟剩草·清史稿艺文志补录题后》载:“清代艺文仍有佚,拾遗其奈缺真知。钩沉莫诩矜新获,筚路还须拜式师。”式师,章师式之也,郭霭春桑榆晚景念念不忘的,还是当年崇化学会的师生之情与学术旨趣。
1987年9月,76岁的郭霭春应李世喻、李梦月等之约,满怀热忱,在文庙的明伦堂商议恢复崇化学会,尚拟主讲目录学,惜未果。
越到晚年,郭霭春对崇化学会的怀念越深切,这集中表现为对师友的怀念。郭霭春“嗜诗而不轻作”,旧作文革初“尽付一炬”。嗣后“追忆旧什,或成新章,浅唱低吟,姑且遣兴,怀人感事,聊志前踪”,分为“怀人”“伤逝”“偶咏”三类,手自抄录成编,因是灰烬之余,题曰《残吟剩草》。而怀人、伤逝,多是崇化时期师友,如严修、华世奎、高彤皆、林墨青、王斗瞻等,而最直接的就是对业师章式之和同窗黄德公的回忆[10]。
由于种种原因,昔日同窗黄德功的两部书稿《资治通鉴校文》和《读通鉴札记》始终无缘问世。书中有章式之先生很多的亲手批改,凝聚了崇化师生两代的心血,郭霭春珍爱如生命,故能历经文革劫难而幸存。直到去世前半年,他将书稿捐赠给天津图书馆永久保存,以“尽对老师、同学的忠忱”。直到生命的尽头才移交此书,可以看出郭霭春对崇化学会那难舍难分的深情。
郭霭春中年之前习儒治史,与崇化学会密不可分;中年之后转入医史文献研究,尽显才华,终成大家。而一生学术研究与著述,郭霭春受章师式之影响深远,“我侍长洲为弟子,曲园一脉溯从头”,正是对自己学术渊源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