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乐学的促进策略研究

2020-01-10 14:57张凤鸣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乐学时髦教育者

张凤鸣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儿童厌学是指年龄在5 到10 岁之间的孩子,学习行为欠妥、学习观念消极被动、有学习困难,学习时情绪低落,甚至害怕、焦虑、逃避学习。厌学是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无论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领域还是学前教育领域,均有显现。然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纵向的时间关联。而要缓解高等教育领域、基础教育领域学生的厌学问题,就要从儿童抓起。不过缓解厌学情绪、消除厌学行为并不是本研究最终目的,本研究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儿童乐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程颢阐释道:“学至于乐则成矣。”因此,乐学应是学习的最高水平。教育者乐教,儿童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成就,由内而外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时候乐学就形成了。然而,在现实的情境中,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有学习的高峰体验,甚至更多的儿童不愿学习、厌恶学习。

一、儿童厌学的原因

(一)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增加和设立国家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教育与现实世界联系、融合,但如果它超越了其合理范围,片面地追求让儿童掌握“学会生存”的知识和本领,而忽视引导儿童对“为何而生”的思考,则有可能导致儿童失去其应有的天真,甚至使人降格为物,降格为工具,最终使得儿童不再是儿童。这种教育可能成为“追逐欲望的工具”,是使人成为“物”的教育[1]61。

在这种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下,教育成为为社会生产提供合格后备劳动力的工具;教育者极少考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而是主要强调儿童被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一旦教育忽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忽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就会厌恶甚至逃避学习。

(二)教育与儿童生活脱离

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决定了儿童只会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好奇、感兴趣。但纵观儿童的教育,无论是追求全面的教育目的、强调间接经验的教育内容、强调知识传递的教育方法,还是偏重量化指标的教育评价,从本质上说,都使教育与儿童的实际生活和经验脱离。

人们以成人的期望塑造儿童,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让儿童在被支配和压抑中学习。而儿童喜欢的游戏、模仿以及探秘却被视作“不务正业”,这样,他们的好奇心、创新思维便会被扼杀在摇篮里,最终家长或者教师又指责他们长大之后没有辩证思维、没有创新能力。这样的教育,一方面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饱受折磨而厌恶学习,另一方面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人才。

(三)学习成就感缺失

每个人都会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在儿童的学习中则表现为从学习中获取成就感。成就感是形容一个人做一件事情或者做完一件事情时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愉快或成功的感觉。

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儿童很难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一方面,教育节奏快,儿童没有充分的时间辨识、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或者教育者未给予学习进步者充足的反馈;另一方面,教育者吝于或者机械地给予反馈,使儿童麻木于这种反馈而无法获得足够的成就感。缺乏成就感的学习体验,很可能对儿童的内在学习动机造成消极影响,使儿童错失对学习的愉悦体验,最终导致儿童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学。

二、儿童乐学的促进策略

(一)把学习视作一种权利

从宏观的国家教育策略上来讲,教育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但在微观层面上,或从家庭教育出发,笔者认为更应该让孩子明白教育是一种权利。一方面,将教育视为一种权利,意味着儿童不再沦为功利主义教育观念中的物与工具,而是拥有作为人这一主体的选择的权利。另一方面,人们通常把义务看作一种价值付出,而把权利视为一种价值回报。从人性上讲,在付出与回报中,人们总是更加倾向于回报,也就是权利。因此,让孩子将学习视作一种权利,那么孩子无疑将更加愿意和珍爱学习。

在《教育漫话》中,洛克先生也进行了这方面的论述:“不要令其子将读书当作他的一种责任;我们有目的地谈论起来,并让他听见,但是对他毫不留意。我们说,当学生是嗣子与长兄的权利……”[2]143

对于今日的教育者,尽可以借用这一策略。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目的而又尽可能自然地在孩子面前学习,而彼时孩子对一切成人所做的事情都非常感兴趣,因此他们会表达想要学习的强烈愿望,但家长不能轻易同意,并告诉他们“只有大人才能学习!”孩子或许会说“我已经长大了!”几次之后,家长“无奈”地说“如果你……,就奖励你学习”。孩子认真做完,家长才“勉为其难”地同意,奖励他学习的权利。当学习的权利需要争取,孩子就会珍惜学习的机会,当学习成为一种奖励,孩子就会认为学习是个极好的事情。当然,如果成长的环境里总是弥漫着学习的氛围,则更有利于实施这一策略。

(二)使学习成为一种游戏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其年幼时最显著的特征都是爱玩耍。”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会给人带来愉悦,而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要追寻愉悦。因此,当学习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趣好玩的时候,孩子自然不会排斥学习了。

洛克说:“我们就可以设法使儿童在他们以为是游戏的时候学习阅读。”[2]143此外,杜威强调“教学应从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出发,使学校在游戏和工作中采用与儿童、青年在校外所从事的活动类似的活动形式”[3]211,这与罗素的观点“在游戏中预演和练习他们将来必须认真从事的那些活动”[4]79契合。因此,有意地设计与儿童生活经验相关的游戏来引导儿童学习,寓教于乐,可以达到乐学的目的。

假如想要儿童学习汉字,就可以将几个简单的汉字贴在一个小正方形的各个面上来进行一些游戏,比赛谁先掷出“山”;假如要儿童学习加减乘除,可以利用成人常玩的扑克牌,随机出示四张牌,比赛谁先算出结果21,等等。当然,这种外部动机的激发可能不会永远有很好的作用,因而等孩子开始明事理的时候,就应该引导孩子自己从学习本身获得乐趣。

(三)把学习当作一种时髦

此处,时髦是指新颖趋势。时髦有一特点对教育来说非常有意义,那就是其模仿与暗示性强烈。如果儿童从心里把学习当作一种时髦,那么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要去模仿了。

洛克先生显然也是赞同这一观点的,他说:“在葡萄牙人那里,儿童把学习读写视为一种时髦和竞赛,以至欲罢不能;他们相互学习,如此专心致志,好像有人禁止他们去学似的。”[2]143

那么,何不让孩子们打心底认为学习就是一种时髦呢?我们常常有目的又自然地谈论一些有关学习的时髦事,并让孩子听到,但是对他“毫不留意”。比如:在打雷的时候讨论雷产生的原因,在采购家庭用品的时候讨论加减乘除,孩子在听的过程中懵懵懂懂,千方百计地就去探究这一系列时髦事的秘密,学得之后又迫切地考考自己的小伙伴,与小伙伴相互竞争,并形成一种真实存在的时髦。在这样一种学习潮流中,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就体验到学习的妙趣,以至于乐在其中了。

(四)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需要用成就感来评估自我的价值。因此,完全可以利用成就感来引导儿童学习,形成“学习-成就感-成就动机-乐学”的良性循环。孩子具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就会力求将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这时候,儿童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外在奖励,他们更多是追求学习过程中通过努力奋斗克服困难、不断进步的乐趣,以及每一次成功之后的个人成就感[5]203-231。这样一来,学习的内部动机也将大大增强,乐学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因此,我们大可以利用这一策略来促进儿童主动学习。首先,善于表扬孩子在学习中的闪光点。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泛泛地表扬,而应该在每次表扬的时候都具体指出好在哪里。表扬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以此来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热情。其次,强调享受学习的过程。长期以来,学习总是和分数、升学等联系在一起,许多孩子渐渐找不到学习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体验,谈论学习过程中的趣事,探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使学习成为一个交往的过程、愉悦的过程。最后,用学习本身的进步获得成就感。不要拿孩子的成绩与其他孩子比,也不要将孩子的成绩与他自己比,而是要让他自己体验学习进步的成就感。比如:某一天孩子学会了乘法,体会到在一些情境中乘法远比加法简便的欣喜。这样一来,家长不让孩子学习,反而是对孩子的惩罚了。

猜你喜欢
乐学时髦教育者
品读
我国教育者心目中的未成年人好奇心激发和培养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乐学”策略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种下求知乐学的种子
时髦混搭
『淋漓尽致』乐学机器人
我只是想换个时髦季
求实创新 乐学精艺——访杭州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