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丽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当前,全国高校正在大力推进“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这是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要一环。简单来说,就是依据政治强、业务精的标准,把符合要求的学术带头人选拔为教师党支部书记,把符合条件的教师党支部书记培养为学术带头人,力求把教师党支部建设成新时代高校基层的坚实战斗堡垒[1]。在这一背景下,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将基层党建、课程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实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良性互动,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推进,但总体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很多高职院校仍然是泛泛而谈。为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情况,课题组通过发放电子问卷的方式在安徽省合肥市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中开展问卷调查,回收调查问卷186 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分析,课题组发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至少存在3 个普遍性问题。
在回答“您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和要求是否了解?”这个问题时,只有34.95%的教师选择“非常了解”,59.14%的教师选择“听过,只了解大概”,剩下的5.91%的教师则是“不太了解”。可见,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表面,对“课程思政”具体内涵和要求的掌握则是一片空白。
在回答“您认为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否有必要?”这个问题时,94.09%的教师都选择“很有必要”,这说明高职院校教师在思想上都非常清楚“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由于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不够全面,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顾虑和畏难情绪。这一现状也在“您认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否有一定的难度?”这个问题的答案中体现出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认为“很有难度”的教师占比15.05%,认为“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占比82.80%,只有极少数的教师认为“没有难度”。
在回答“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您最需要得到的帮助是什么?”这个问题时,44.08%的教师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26.88%的教师需要“学校提供制度激励”,需要“经费支持”和“思政课教师协助把关”的教师各占比14.52%。从中可以看出,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依然存在重业务、轻党建与重专业、轻思政的工作现象,各系部对于“课程思政”工作缺乏组织学习和系统培训,学院层面也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导致高职教师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始终停滞不前。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明确工作原则,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该遵循保证政治方向、突出学校特色、打造示范课程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保证政治方向。“课程思政”不仅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更是院系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突出学校特色。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校史校情,“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院系资源,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一校一特色、一系一亮点”。三是打造示范课程。有了好的课程,“课程思政”也就有所依据。学校可以先选择一些课程进行试点教学,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探寻“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一定要紧盯关键过程,牢牢把握教师队伍、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这三个要素,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育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增强“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建设“课程思政”,拥有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必须的[2]。为此,要抓住“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这一契机,大力提升教师队伍工作水平。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育人理念问题。总体来看,高职院校部分教师仍未形成全员育人意识,一些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重“教”不重“育”,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功能被大大弱化。院系要强化“课程思政”相关培训,组织专题讲座和调研学习,帮助教师系统深入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使其转变工作理念,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推进”。其次,要发挥“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教研室是教学系统中最小的管理单元,党支部是党组织结构中最小的组织细胞,因而要利用教师党支部这一基层组织,将“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全面贯彻到基层党建与教研工作中,鼓励有条件的“双带头人”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试点,以此带动其他党员教师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再次,要加强各个专业教研室和思政教研室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情感认同和提高“课程思政”能力为目标,由思政教研室骨干教师指导其他专业教研室的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充分利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等活动总结“课程思政”工作的经验教训,推广“课程思政”优秀示范案例。
教学内容的整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重点,因而要着重研究如何将思政教育元素嵌入其他专业课程中,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指向性和人文性。第一,要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非思政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其他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标准,指导专业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第二,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沟通,借助开展集体备课、座谈研讨以及专题讨论等形式,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学元素,特别是要结合专业前景、行业文化、真实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第三,要开发“课程思政”校本教材。高职院校可以依据院校特色和专业特点编订校本教材,讲好学院故事,展示办学成就,让学生更直观地接受校史校情教育,传播青春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以史育人、以文化人。
“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能流于形式,更不可以为了达成目的而机械套用,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乃至抵制[3]。一是利用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讨论式、专题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二是重视启发性教育。通过师生课堂互动,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三是发挥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促进校企协同育人。高职院校要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鼓励学生亲身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合作企业则要充分利用企业的特色文化和丰富资源来熏陶、激励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完善的制度和机制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提高“课程思政”工作实效性的保障。
“课程思政”建设绝不是某位教师或者某个院系的任务,它需要高职院校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全方位联动,协调各方力量来保障顺利运行,因此,必须建立高效的领导组织机制。要抓好顶层设计这个关键环节,构建以学院党委为主要负责人,以宣传部门、学生处、教务处、各教学系等为主要工作部门的“三全育人”格局,全面部署“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总体把握工作计划和进度,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有序开展。
“课程思政”涉及高职院校开设的各类课程,这就需要改革现有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学评价体系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构建与“课程思政”相适应的专业课程评价制度。一方面,要优化课程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做到一元和多元并重;另一方面,要拓宽评价渠道,广泛搜集和整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思政”建设的工作内容和方法手段。
由于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一般本科院校有所区别,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确存在一定难度,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高职院校要制定科学的工作考核标准、合理的激励机制,将“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晋升和职务变动等关键事项结合起来,激发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成功落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