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乘浩 刘 祎 郭晨阳 李炜弘 汤朝晖#
1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75
2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75
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OPCA)临床多强调补肾,但部分案例患者初期脾虚夹湿症状明显,先宜针灸、脏腑推拿配合健脾除湿,脾运纳开过后再补肾填髓。本案治疗谨守病机,多法并用取效较好。总结介绍如下。
叶某某,女,47岁。2018年12月9日就诊。主诉:走路不稳3余年,加重伴上肢震颤1月。患者3余年前开始出现走路不稳,头重脚轻,四肢乏力、睁眼无力,腹胀纳差,大便数日一行,先干后溏,乏力,眠可。外院就诊后诊断为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经多次住院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现诊见行走不稳,难以独立行走,伴双上肢静止性震颤,四肢无力,生活难以自理。专科检查:难以独立行走,神志清楚,语言流利,高级神经活动正常,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增高,跟腱反射未引出,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不准,四肢浅感觉对称,脑膜刺激征阴性,双侧巴彬斯基征阳性。中医四诊:患者形体消瘦,痛苦面容,面色萎黄,口唇淡而偏黯,声音低微;舌脉:舌淡、苔白厚腻而微黄,双脉沉右关滑。西医诊断:橄榄体脑桥小脑萎缩;中医诊断:颤证(肝肾亏虚兼脾虚夹痰夹湿)。
因患者脾虚夹湿症状明显,故治以健脾化痰除湿为主。治疗:①脏腑点穴:开阑门,泻建里。首先是开阑门。令病人仰卧,解开腰带,站在病人的右侧,用右手拇指按住阑门穴(脐上1.5寸),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右手中指旋转推按,俟指下气通为止。然后是泻建里。病人保持仰卧,站在病人的右侧,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建里穴气通为止。②针刺:内关(双)、上脘、中脘、下脘、天枢穴(双)、神阙、气海、足三里(双)、丰隆(双)、三阴交(双)。神阙穴用盒灸,艾灸30分钟。取针后,患者仰卧位,神阙穴闪罐,至腹部皮肤潮红。每天1次。治疗后第2天复诊时患者自诉治疗后矢气明显,腹胀减轻。连续治疗5次后,患者无腹胀,纳开,便畅,走路不稳略有缓解。望其舌淡而瘦小、苔薄白,六脉俱沉细。有形痰湿之邪已除,肝肾亏虚征象尽显。辨证为肝肾亏虚,髓海不足、清窍失养。治疗当培补肝肾,填精补髓、通督开窍。治疗:针刺:①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双)、太冲(双)、太溪(双)、三阴交(双);②四神聪、风池(双)、肝俞(双)、肾俞(双);③风府、大椎、至阳、筋缩、命门、腰阳关、悬钟(双)。常规操作方法,3组穴位交替使用,每天治疗1次。治疗30次后,走路不稳、双上肢静止性震颤、头重脚轻症状明显缓解,可以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治疗频率改为每周1~2次,患者至今情况稳定。
按:橄榄体桥脑小脑萎缩是遗传性共济失调中较常见的一种类型,是主要累及脊髓、小脑和脑干的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上以进行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为主要症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此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颤证范畴,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多以肝肾亏虚、脾胃虚弱为本,痰湿内聚为标。初诊脾虚夹湿征象明显,所以第1疗程以行气健脾、化痰除湿为主要治法。以脏腑点穴行气除湿,王乐亭创制的“老十针”——内关、上脘、中脘、下脘、天枢穴、气海、足三里,能健脾、理气,加丰隆穴以化痰,三阴交以健脾除湿。神阙穴艾灸以培补元气,神阙闪罐以加强行气除湿之力。治疗5次后,患者舌、脉俱发生明显变化,痰湿之邪已除,肝肾亏虚、髓海不足之征明显。故法随机变,取百会穴通络、开窍;取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以补气健脾,以滋化源;太冲、太溪滋补肝肾;针刺四神聪以健脑开窍,风池以祛风止颤,肝俞、肾俞以培补肝肾;针刺风府以祛风健脑,因督脉“上入络脑”,所以取督脉穴位大椎、至阳、筋缩、命门、腰阳关五穴通督健脑;加悬钟,以增强补髓填精之力。